張奇峰 甄根深 劉遠
機械通氣治療重癥急性左心衰的臨床觀察
張奇峰 甄根深 劉遠
目的探討重癥急性左心衰竭(左心衰)臨床治療中機械通氣的效果。方法80例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面罩加壓聯(lián)合滅菌用水濕化供氧治療,觀察組給予機械通氣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jié)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相關(guān)指標改善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在重癥急性左心衰的臨床搶救中,給予患者機械通氣可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機械通氣;重癥急性左心衰竭;面罩加壓;臨床效果
近年來,重癥急性左心衰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由于病情危急、病情嚴重使得患者病死率高。1970年代國際上便開始了早期機械通氣搶救重癥急性左心衰的研究,通過機械通氣可快速糾正低血氧癥、酸中毒,也可改善其他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存活率[1]。本研究選取了2年來本科收治的80例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探討機械通氣的輔助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科收治的80例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6~75歲,平均年齡(60.4±5.5)歲,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左心衰、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高血壓心臟病分別為21、9、7及3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8~76歲,平均年齡(61.8±5.2)歲,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左心衰、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高血壓心臟病分別為20、9、8及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面罩加壓聯(lián)合滅菌用水濕化供氧治療,將供氧流量設置為6 L/min,通氣時間4.5 h。觀察組患者給予機械通氣輔助治療:給予患者行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通過呼吸機間歇性給予患者正壓通氣。首先給予患者輔助通氣,如果患者自主呼吸逐步穩(wěn)定,則可給予患者行支持通氣,間歇性通氣時間為4.5 h。如果患者出現(xiàn)重度心內(nèi)衰竭或低氧血癥,則要適當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待患者意識稍微清醒后再行機械通氣。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的3 h內(nèi),需要每隔30 min對患者平均動脈壓(MBP)、pH值、心率及呼吸頻率進行監(jiān)測。
1.4 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顯著改善,意識清楚、呼吸頻率等指標均穩(wěn)定;血氧飽和度檢測>95%;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有所改善,血壓、呼吸及心率波動不明顯;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或生命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經(jīng)治療,觀察組顯效24例,有效12例,無效4例,治療總有效率90.0%;對照組治療顯效13例,有效15例,無效12例,治療總有效率7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治療前后相關(guān)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心率、呼吸、MBP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相關(guān)指標比較(±s)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相關(guān)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后比較,aP<0.05,bP>0.05
時間 pH 心率(次/min) 呼吸(次/min) MBP(kPa)治療前 7.23±0.12b 140±10a 35±3a 12.84±1.23a治療后 7.34±0.34 85±4 18±2 10.98±1.01
在內(nèi)科臨床急癥中,重癥急性左心衰乃是重大疾病類型,由于發(fā)病急、進展較快,勢必會對患者生命安全會構(gòu)成嚴重威脅。在以往的治療過程中,擴張血管、利尿、強心和供氧治療是常用的方法,但是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低氧血癥,最終誘發(fā)患者出現(xiàn)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3]。在患者搶救中,迅速糾正嚴重缺氧是治療的重點,也是搶救患者的關(guān)鍵?;颊卟∏橥话l(fā)后,如果不能及時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會耽誤治療時機,也會增加患者死亡率。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建立人工氣道,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1970年國外就開始使用機械通氣用于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搶救,在快速糾正地血氧癥、酸中毒和降低呼吸損耗上有重要的意義,可減輕腎上腺反饋刺激而提高患者存活率[4]。而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機械通氣輔助治療的效果仍有疑慮,理論上可能會增加患者心臟負荷,減少排血量與血壓下降。而其他的一些研究結(jié)果認為,胸內(nèi)壓升高會導致心輸出量下降,因此限制了機械通氣在重癥急性左心衰搶救中的應用。不過,近年來這種研究觀點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隨著對重癥急性左心衰理論研究的深入,機械通氣在急性重癥左心衰治療中的價值得到了證實[5]。
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相關(guān)指標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機械通氣在重癥急性左心衰的治療效果顯著。機械通氣在搶救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作用機制為: ①降低呼吸肌做功,降低氧耗量,導致腎上腺激素刺激,有助于左心衰竭好轉(zhuǎn);②增加氣道壓力與胸腔壓力,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左心室充盈適當改善,緩解肺淤血;③機械通氣還可增加功能殘氣量,避免肺泡與小氣道萎陷,改善通氣血流比值,最終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6]。
綜上所述,重癥急性左心室近年來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由于病情危急、病情嚴重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病死率較高。導致重癥急性左心衰的因素較多,而在搶救過程中給予患者機械通氣治療,能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1]張付娟.機械通氣治療高齡重癥急性左心衰并發(fā)癥的臨床預防和護理體會.醫(yī)藥與保健,2014,23(3):7-8.
[2]寧小平.序貫性通氣治療重癥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中外醫(yī)療,2011,7(8):10-11.
[3]韋慶鋒,吳慧,王雪靜.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左心衰竭的臨床觀察.廣西醫(yī)學,2012,5(9):583-585.
[4]鄭偉鋼.高齡重癥急性左心衰對機械通氣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情況分析.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6(13):21-22.
[5]陳浪,黃震.急性左心衰的機械通氣治療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4):80-82.
[6]鄭偉.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聯(lián)合咪達唑侖在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治療觀察.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0,11(5):4211-42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2.044
2016-04-06]
101149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 EICU
甄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