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借鑒產業(yè)組織理論體系SCP分析范式的基礎上,引入制度因素,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行為、績效及各要素影響機理進行分析,探討農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主要包括:改善城鄉(xiāng)金融市場二元分割的局面, 統(tǒng)籌發(fā)展城鄉(xiāng)金融市場;進一步放松農村金融機構進入壁壘,放寬產品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自主權;加快抵押擔保和保險等相關配套制度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 農村金融市場;SCP范式;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
[中圖分類號] F830.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6)01—0083—06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服務尤其是信貸服務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的瓶頸。深化農村金融對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農村城鎮(zhèn)化,農民致富以及農村經濟的發(fā)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國在農村金融領域展開了新一輪改革。2006年銀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qū)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及2014年、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三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都將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作為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如何?市場績效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在借鑒產業(yè)組織理論體系SCP分析范式的基礎上,引入制度因素,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行為、績效及制度與各要素影響機理進行分析。
SCP 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廣泛應用,上世紀90 年代SCP 范式被運用于金融產業(yè)的研究中。在我國農村金融領域,主要研究成果有:何廣文認為地方性、區(qū)域性、小型化、草根性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解決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矛盾的最佳選擇[1]。郭沛發(fā)現政策性壁壘降低以后,更多的資金將流向農村地區(qū),更多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qū)設立分支網點[2]。周孟亮等認為當前農村金融機構門檻準入放寬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信社壟斷地位,應通過政府支持、監(jiān)管,引導完善農村金融市場[3]。張正平發(fā)現改革之后的農村信用社依然處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但壟斷勢力有所下降,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 [4]。朝克、吳彥惠研究認為普惠金融推行以后,市場份額趨于農信社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平分秋色的多元格局,市場績效明顯改善[5]。閆章秀、高鎖平研究認為農村商業(yè)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產權相對明晰,績效更高,農村信用社的績效提升并不明顯[6]。湯自軍,張瑩得出由于缺乏競爭使得我國農村金融企業(yè)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都相對較低[7]。黃慧春等運用2000-2007年間的數據對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和農村信用社績效關系進行了研究[8]。熊德平對中國農村金融產業(yè)組織研究問題進行了述評[9]。黃建歡對制度與SCP的關系及金融產業(yè)組織研究中應用SCP 范式做了探討[10][11]??傊?,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和績效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已有文獻多是對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單方面的研究,也有文獻分析了市場結構與績效間的關系,基于SCP范式的研究大多是簡單和直接套用SCP,將制度因素引入SCP范式來分析農村金融的文獻很少,本文從該視角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
二農村金融組織SCP分析框架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哈佛學派提出了產業(yè)組織理論體系SCP研究范式,即結構行為績效分析范式。哈佛學派認為,市場結構決定企業(yè)的行為,企業(yè)行為決定市場績效水平,三者存在單向的因果聯系。同時哈佛學派強調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公共政策,改善市場結構,提高市場績效。顯然,SCP理論在分析中涉及了制度因素,但并沒有深入研究制度與市場結構、行為之間的關系,而將重點放在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的關系上。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6年第1期趙雪梅: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與績效研究
在我國經濟轉軌背景下,農村金融組織受嚴格管制,市場結構、行為以及績效深深打上了政策制度的烙印。因此,在運用SCP框架分析農村金融市場時,應該引入制度因素。引入制度因素后農村金融組織SCP分析框架:1)農村金融組織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存在因果關系,SCP分析仍然具有理論和現實價值。2)農村金融制度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及市場績效的機制主要由一條主線和兩條副線構成。主線是:制度——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即制度影響市場結構,市場結構影響市場行為,最終影響市場績效。一些制度直接影響市場結構,例如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制度、退出制度等使農村金融市場發(fā)生增量調整,從而影響市場結構。但在更多情況下,尤其是在長期中,制度間接和逐漸地影響著市場結構。一條副線是:制度——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即制度影響市場行為,最終影響市場績效,如業(yè)務管制。另一條副線是:制度——市場績效,如價格限制方面的制度直接影響著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傊r村金融SCP的環(huán)境基礎是農村金融制度,各種農村金融制度從不同層次和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農村金融的發(fā)展。3)農村金融市場制度具有內生性,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等對于農村金融制度變遷具有重要影響,生產制度時需要“原材料”,農村金融制度來源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實踐。
因此,在農村金融產業(yè)組織分析時,傳統(tǒng)SCP分析框架應該引入制度因素,充分考慮包括政策在內的制度因素的影響,分析其與SCP之間的內在關系,強調制度因素不是要否定SCP之間的關系,而是更全面認識其關系及其動因,加強模型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力度,同時也能厘清如何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以改善結構、規(guī)范行為和提高績效。
三 實證分析
(一)市場結構
SCP分析框架中衡量市場結構的主要有市場集中度、進入壁壘、產品差異化等指標。在我國,制度是市場結構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
1.進入壁壘及其相關制度
在我國,進入壁壘主要是政策性壁壘和成本壁壘。金融監(jiān)管部門對農村金融機構最低注冊資本要求、資本投入主體的限制、業(yè)務范圍限制等是政策性壁壘的表現。我國農村金融市場設置了較高的準入壁壘,在規(guī)范市場的同時,制約了農村金融市場多元化發(fā)展,使農村金融體系競爭力不足。為此,2006年《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qū)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7年《關于允許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有關事項的通知》、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及《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2014年、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三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新制度措施的出臺和實施,適度放寬了政策性壁壘,目的是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各農村金融機構設立條件見表1。
農村金融機構另一個進入壁壘是成本壁壘。農村金融機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農村,主要貸款對象是“三農”,在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收集上需要花費更高的成本。再加上政府給予在位者的政策優(yōu)勢, 使進入的成本壁壘再次加大。
2.放寬準入后的市場份額與集中度
2006年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農村金融改革制度,降低了進入壁壘,這對農村金融市場結構有著長期而深遠的影響。隨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市場原有份額被分割,市場競爭有所加強。衡量市場結構特征的指標主要有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
本文中,市場份額是指某農村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主要農村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和的比重。計算公式如下:MS=Si/S,其中Si表示第i家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S為農村金融市場上主要機構的貸款余額總和。市場集中度反映市場的競爭和壟斷程度。本文測量市場集中度選用赫希曼—赫爾芬達爾指數(HHI),實際運用時通常將計算結果乘以10000放大HHI值。本文中選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主要涉農金融機構為研究對象,分別是農業(yè)發(fā)展銀行、農業(yè)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小額貸款公司。主要涉農金融機構貸款市場份額和HHI指數見表2。
由表2可知,我國農村金融市場貸款市場份額最大的是農信社,其次是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和農業(yè)銀行,農信社支農主力軍地位突出。在2006年—2013年期間,各金融機構變化趨勢不盡相同。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作為政策性支農機構,涉農貸款市場份額一直保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范圍。農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市場份額分別在2008年和2009年達到最大值,并在之后處于下降趨勢。郵政儲蓄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都是后續(xù)加入農村金融市場,其市場份額持續(xù)增加。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集中度在2006-2008年處于不穩(wěn)定波動期間,2009年HHI指數達到最大值0.389959,從2009年開始,市場集中度呈現下降趨勢,說明我國近些年農村金融改革政策已見成效,大量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入,高度寡占型的市場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市場競爭加劇。但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公布的HHI值市場結構分類標準判斷,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仍屬于高度寡占市場,且農村信用社處于壟斷地位。
3.制度約束下的產品差異
隨著市場結構多元化,產品差異化程度也在提高。但是,因受制度約束,各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差異化程度總體還是較低。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 主要負責“糧、棉、油”的收購信貸,它不可能深入到農民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農業(yè)銀行以“三農金融事業(yè)部”為依托,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涉農貸款產品。農村信用社由于長期致力于為農村地區(qū)提供金融服務,產品種類更為豐富與細致。郵政儲蓄銀行提供了針對個人和單位的多種產品服務。小額貸款公司從事貸款業(yè)務時間短,涉農貸款產品單一,主要服務于“三農”及中小微企業(yè)。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信貸產品見表3。
(二)市場行為
農村金融機構市場行為除受市場競爭因素影響外,還受農村金融制度影響。我國農村金融新政實施以來,高度寡占的市場結構正在被逐步打破,市場結構趨于競爭。農村金融機構采取積極的市場行為來應對市場競爭。另外,國家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價格及業(yè)務管制。因此,制度對市場行為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市場行為主要包括定價行為及產品創(chuàng)新。
1.價格管制放松后的利率
近年來,為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政府逐步放松了涉農貸款利率的管制。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農村金融機構根據給定的浮動幅度加成確定實際利率。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定價有一浮到頂和差異性適度浮動兩種模式。隨著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利率定價模式逐漸由一浮到頂過渡到差異性浮動模式。農村金融機構針對個人、企業(yè)等不同貸款主體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收入水平、貸款需求,以及貸款期限、擔保方式、信用評級等情況的不同,采用差異性浮動利率。農村金融機構享有越來越大的利率定價自主權,不僅有利于企業(yè)獲得更佳的利潤,而且也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2.準入壁壘降低后的人力資源
隨著農村金融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降低了準入門檻,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fā)展迅速。2008年-2013年農業(yè)發(fā)展銀行機構數相對穩(wěn)定,農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機構數呈現下降趨勢,各減少了2.15%和63.69%,而郵政儲蓄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呈現持續(xù)增長的態(tài)勢,2013年比2008年機構數和人員數分別增加了8.76%和183.01%。對于各機構人員數,除農村信用社逐年遞減,其余機構均穩(wěn)步增長,小額貸款公司人員數增長率高達209.40%??梢姡诟母锏倪^程中,農村信用社不斷精簡機構、縮減人員,提高效率。小額貸款公司無論機構數還是人員數都呈現高速增長狀態(tài)。具體情況見表4。
3.業(yè)務管制下產品創(chuàng)新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
一方面,隨著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加劇,農村金融機構加大了產品創(chuàng)新力度。近年來,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在“一體兩翼”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新業(yè)務,新增咨詢顧問業(yè)務、新農村建設貸款業(yè)務等。農業(yè)銀行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三農信貸政策和抵押擔保方式,推進“金穗惠農通”工程,暢通“三農”金融服務渠道。截止2013年,農業(yè)銀行已形成“益千家”、“益新農”、“益企富”、“益商達”等八個系列623項產品,其中“三農”專屬產品增加到了118種。郵政儲蓄銀行主要提供了個人小額貸款和部分公司信貸業(yè)務。近年來,郵政儲蓄銀行推出了再就業(yè)小額擔保貸款、設施農業(yè)貸款、煙農貸款等新產品以適應市場的變化。農村信用社作為支農主力軍,其貸款業(yè)務種類細致,各省市根據其不同的“三農”特點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
另一方面,因監(jiān)管部門擔心可能的風險,對于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業(yè)務創(chuàng)新一直持謹慎態(tài)度,相關方面的制度性約束,加上農村金融組織自身的原因,農村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程度相對還是較低。
(三)市場績效
農村金融市場績效是相關制度、市場結構及市場行為直接或間接交互影響后的結果。本文選用資產負債率、資產利潤率、不良貸款率三個指標分別從機構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三個方面衡量農村金融機構的績效。
1.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率指債權人所提供的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反映資產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也可以衡量企業(yè)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主要涉農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率如表5。
由表5可知,農業(yè)發(fā)展銀行資產負債率在2007-2013年間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2009年達最高值98.49%。農業(yè)銀行在2009年前無規(guī)律波動,之后緩慢下降。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資產負債率持續(xù)下降。小額貸款公司資產負債率過低,不利于其經營。從整體可以看出,尤其是前四家涉農機構,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均高于90%,且都有所下降,說明抗風險能力增強,經營狀況得到改善。
2.盈利水平
資產利潤率是指凈收益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該指標越高,說明組織的盈利能力越強。主要涉農金融機構資產利潤率如表6。
從表6可以看出,2007年-2013年農業(yè)發(fā)展銀行資產利潤率穩(wěn)步上升,2008年出現了小幅下降,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業(yè)銀行在2007年-2013年這7年中,資產利潤率一直在逐步上升,并在2011年、2012年、2013年達到1%以上,優(yōu)于同期其他機構。2009年-2013年郵政儲蓄銀行資產利潤率也是處于穩(wěn)步增長階段。農村信用社資產利潤率2007年-2010年呈下降趨勢,從2011年開始高速上升。小額貸款公司的資產利潤率高于其他涉農機構。從總體來看,2007年-2013年間,各涉農金融機構資產利潤率大體呈現上升趨勢。
3.資產質量
不良貸款率是指金融機構總貸款余額中不良貸款所占的比重,它可以反映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狀況。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見表7。
由表7可知,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和農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顯著下降,表明資產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郵政儲蓄銀行不良貸款率呈上升趨勢,由于近幾年郵政儲蓄銀行不斷擴大業(yè)務范圍,貸款余額激增。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有明顯改善,從2008年的7.9%下降到2014年3.8%。小額貸款公司整體資產質量良好。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1.制度對于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的特征具有決定性影響。隨著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市場準入壁壘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發(fā)生增量調整,市場集中度總體略有下降,農村金融市場結構更加多元化,市場競爭程度加劇。但農村金融市場HHI指數仍然較大,屬于高寡占型市場結構,說明市場競爭程度還有上升空間。
2.農村金融機構市場行為受市場競爭和制度的雙重影響。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農村金融機構采取了積極的市場行為。但因監(jiān)管部門擔心可能的風險,相關方面的制度性約束,使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的市場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性,農村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及業(yè)務創(chuàng)新程度較低。
3.農村金融市場績效呈現上升趨勢,這表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村金融市場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持續(xù)推進農村金融制度改革,以形成良好的競爭格局,規(guī)范組織行為,進一步改善市場的績效,促使農村金融走上良性發(fā)展軌道。
(二)政策建議
制度與SCP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制度對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及整個農村金融產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反過來農村金融機構的行為和市場績效也是農村金融產業(yè)制度變遷的動因。
1.進一步改善城鄉(xiāng)金融市場二元分割的局面, 構建有利于以城帶鄉(xiāng)、以鄉(xiāng)促城,資金要素在城鄉(xiāng)之間自由流動的農村金融機構新體系和制度新體系。只有統(tǒng)籌發(fā)展城鄉(xiāng)金融市場,促進城鄉(xiāng)金融機構間的競爭, 避免農村金融機構偏離“三農”而“偏向”城市,才能真正建立起富有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
2.進一步放松進入壁壘管制及價格管制,放寬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自主權。放松進入壁壘,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積極培育和支持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尤其在農村地區(qū)發(fā)展區(qū)域性中小金融合作機構,持續(xù)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多元化改革,優(yōu)化市場結構,將有利于提高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促進經濟增長[12]。另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使農村金融機構在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質量的同時,提高績效,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3.加快抵押擔保和保險等相關配套制度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高風險、高成本是農村金融的特點,只有建立健全相關的配套制度,降低其服務成本及風險,農村金融機構作為“理性”經濟主體,才能真正服務于農村金融市場。民營化、低門檻的“準入政策”應包括如保險業(yè)、擔保業(yè)、證券業(yè)等本屬于農村金融的其他領域。因此,應建立農村信貸擔保體系、農業(yè)保險制度等。
[參考文獻]
[1]何廣文.中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chuàng)新路徑探討[J].金融與經濟,2007,(8):11-16.
[2]郭沛.農村金融市場降低準入壁壘分析[J].銀行家,2007,(5):105-106.
[3]周孟亮,李姣,孫良順.基于SCP視角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60-166.
[4]張正平.我國農村信用社市場結構與行為的SCP范式分析[J].現代財經,2010,(10):28-35.
[5]朝克,吳彥惠.基于SCP范式的普惠制農村金融體系研究以農村信用社為例[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1-26.
[6]閆章秀,高鎖平.對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的SCP范式研究[J].農村經濟問題,2009,(2):60-65.
[7]湯自軍,張瑩.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SCP分析[J].蘭州學刊,2010,(2):96-100.
[8]黃慧春,褚保金,張龍耀.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和農村信用社績效關系研究基于江蘇省農村區(qū)域經濟差異的視角[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0,(2):81-87.
[9]熊德平.中國農村金融產業(yè)組織問題研究述評與展望[J].金融發(fā)展研究,2013,(1):17-22.
[10]黃建歡.制度與SCP的關系基于中國證券業(yè)的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6.
[11]黃建歡,尹筑嘉.SCP分析范式在金融產業(yè)組織研究中的應用探討[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47-51.
[12]常青.西部民族地區(qū)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基于1997-2009年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