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旺
風(fēng)雅平望詩韻長
孫中旺
平望安德橋
平望位于蘇州、湖州和嘉興之間,正處于錦繡江南的核心位置。據(jù)文獻記載,在隋唐時期,此地尚“淼然一波,居民鮮少”,自南而北,只有塘路“鼎分于葭葦之間,天光水色,一望皆平”,平望之名即因此而來。
唐代以后,由于驛站的設(shè)立,平望漸漸發(fā)展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煙火萬井,商旅千檣”的繁華巨鎮(zhèn),兼之風(fēng)景優(yōu)美,物產(chǎn)富饒,人杰地靈,使得歷代達官貴人及文人學(xué)士紛紛駐足于此,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篇跨越了時空的隧道,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平望的歷史和社會變遷,成為我們了解往昔平望的重要橋梁。
在吟詠平望的詩歌中,相關(guān)鶯脰湖的篇章占據(jù)了重要部分。鶯脰湖因湖形似鶯脰而得名,一名鶯斗湖,又名櫻桃湖。湖中風(fēng)景優(yōu)美,唐代以來就是頗負盛名的游覽勝地,傳說大歷年間,著名道士張志和就是在此升仙而去,因此后人在鶯脰湖邊建升仙亭和玄真子祠以示紀念。明清時期的鶯脰湖有“鶯湖夜月”“殊勝鐘聲”“遠浦歸帆”“玄真仙跡”諸勝,游客如云,佳作迭出,聲名遠播,在清代文學(xué)巨著《儒林外史》中就有“名士大宴鶯脰湖”的章節(jié),書中諸名士雇了兩只大船,茶酒置辦齊全,并有“唱清曲打粗細十番”一班樂隊隨行,在鶯脰湖上吃喝玩樂,“那食品之精潔,茶酒之清香,不消細說,飲到月上時分,兩只船上點起五六十盞羊角燈,映著月色湖光,照耀如同白日,一派樂聲大作,在空闊處更覺得響亮,聲聞十余里。兩邊岸上的人,望若神仙?!笨梢姰敃r游覽鶯脰湖的盛況。
不過在游覽鶯脰湖的人中,有的可能是因為天氣情況而滯留。當時的鶯湖,面積遼闊,常有風(fēng)濤之險,俗有“鶯鐵面”之稱,言其風(fēng)濤之無情。清人沈?qū)W淵路經(jīng)平望時就遇到大風(fēng),“孤舟忽作萬斛牽,巨絙危如一線弱。外湖四面浪拍空,里湖水駛當要沖。”不得不在平望停留下來,誰知大風(fēng)一連刮了三天三夜,“米鹽將罄但食粥”。當然,沈?qū)W淵的遭遇并非孤例,在相關(guān)平望的詩篇中,主題為“阻風(fēng)”的篇章甚多,可見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經(jīng)歷。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阻風(fēng)滯留于平望,大家處理的方式卻顯著不同。宋代的趙鼎有《過平望趨吳興阻風(fēng),游殊勝寺,用益謙韻》的詩,可見他是以游殊勝寺來消磨時光。而明代的王驥德是以秉燭夜話來度過,由其《阻風(fēng)鶯湖》詩中“客愁難更遣,燒燭話黃昏”之句可證。還有人是和同伴以雅集賦詩來度過,如明末和尚釋通凡,他留下的《阻風(fēng)平望道中聞笛,同王道安諸侶賦分零字》詩,就客觀地記載了這次雅集。最豪放的是喝酒,如明代郭諫臣,他的《阻風(fēng)平望》詩中就有“驛路船爭聚,江橋酒易賒”之句。另外明代程嘉燧的《平望阻風(fēng)》詩中有“旁市求魚入,鄰舟得酒歸”的記載,上述的沈?qū)W淵在其《阻風(fēng)平望》詩中也有“白酒三升不直錢”之句。宋末元初的方回是因大雪泊船平望,其《大雪泊平望買酒戲書》詩中有句云“不恨衣綿少,但愁無酒錢。能將錢致酒,即似衣添綿?!笨磥硪赃@種方式在平望消磨時光的人還真不少。
由于路經(jīng)平望的旅客眾多,當?shù)氐姆?wù)業(yè)發(fā)展了起來。首先當然是酒家,在詩歌中也有不少反映。宋代楊萬里的《夜泊平望》詩中就有句云:“一色河邊賣酒家,于中酒客一家多。青簾不飲能樣醉,弄殺霜風(fēng)舞殺他?!笨磥懋敃r平望的酒家已經(jīng)很多。明人史鑒的《平望送鄔用明還鄞》詩中有句云“酒旗招客臨官道,河水流澌過斷橋”,當時平望的官道上到處可見酒樓,迎客的酒旗招展。史鑒所記,并非虛言,在明清時期的“平望八景”中,其一就是“溪橋酒店”,明人俞睦有詩云:“溪橋酒店系垂楊,好鳥多情喚客嘗。最愛春風(fēng)初起處,一簾疏雨杏花香?!鼻迦藙⑺镁U曾在平望酒樓休憇,其《曉泊鶯脰湖憇酒樓》詩一開頭就是“湖舫迢迢當遠游,狂吟一上酒家樓”,他在酒樓上看到“云山隔岸吐新月,煙水極天搖古愁”,可見此酒樓風(fēng)景如畫。
酒樓之外,平望也有了風(fēng)月場所。清人沈虬在其《鶯脰湖竹枝詞》中就有“畫眉橋北小娘浜,粉面煙鬟醉幾場。昔日風(fēng)流消歇盡,行人猶指舊平康”之句,可見在畫眉橋北的小娘浜是其匯聚之處。早在晚唐時期,江淮名妓徐月英就曾流落到平望,并有《送人詩》廣為傳誦:“惆悵人閑萬事違,兩人同去一人歸。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鴛鴦相背飛?!蓖砻鲿r期,廣陵名妓錢昭仲流寓平望,善歌曲,名士毛瑩贊其“曲宴共西園,清音推北里”,可見其演唱水平之高。
不過在唐代平望還未發(fā)展起來,頗為荒涼,有人對平望的印象竟然是蚊子兇悍,唐人吳融就有長詩《平望蚊子》以紀其事。據(jù)吳融記載,別處的蚊子僅僅是“候夜噆人膚”,而平望的蚊子卻“白晝來相屠”,而且“不避風(fēng)與雨,群飛出菰蒲。擾擾蔽天黑,雷然隨舳艫。利嘴入人肉,微形紅且濡。振篷亦不懼,至死貪膏腴。舟人敢停棹,陸者亦疾趨。南北百余里,畏之如虎驅(qū)?!彪m然此地風(fēng)景優(yōu)美,詩意無邊,“江南夏景好,水木多蕭疏。此中震澤路,風(fēng)月彌清虛?!钡捎谶@些可怕的蚊子的存在,吳融“雖然好吟嘯,其奈難踟躕”,先后數(shù)次經(jīng)過,都因蚊子壞了清興,弄得“襟懷曾未舒”。晚明的吳江人周永年剛開始時頗因此詩為平望叫屈,“嘗讀吳融詩,疑其或作惡。蚊陣何處無,獨云平望路?!钡谄酵×艘煌砩虾?,領(lǐng)教了蚊子的厲害,“帷似有人開,滿中皆彼趣。扇驅(qū)手已疲,煙辟火難厝。耐熱引被蒙,針刺忽穿度。既飽微若醉,喧呶又復(fù)據(jù)。將飛輒亂鳴,翕集類相慕??驼頍o以當,起坐不敢怒。一身為射的,眾喙自奔赴?!比虩o可忍,寫了《平望蚊子》詩,“何由共殲除,忍令作露布?!钡角宕鷷r,已頗為改觀,平望人翁敏慧安家于鶯湖之濱,炎夏天氣在門前納涼,蚊子極少,連蚊帳也不用,因此特做《平望無蚊子》詩,認為在吳融和周永年時代,是因為“平望在前朝,有水皆蒲澤。蘆葦復(fù)叢生,蚊子為巢穴”故蚊子猖獗。而“后來居民蕃,市廛相比櫛。蒲蘆盡斬乂,不使復(fù)萌蘗。蚊子無藏身,種類皆屏跡”。平望不但蚊子絕少,而且成為消夏勝地,“至于鶯湖濱,風(fēng)景殊清絕。近村景幽曠,遠山青巀嶪。鶯燕互飛翔,鷗鳧同出沒。卜筑居其旁,恍入清涼國?!比滓浴捌酵米印睘橹黝}的長詩,倒從側(cè)面記載了平望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平望享譽天下的特產(chǎn)當然不是蚊子,而是鶯湖里的銀魚。清人陸翔麟在《東吳棹歌》中有詠銀魚詩云:“鶯湖銀魚天下無,黃金為眼玉為膚。”而清人王濂在《鶯脰湖銀魚歌》中亦云:“鶯湖風(fēng)味著江南,佳種爭夸尾四三?!睓z諸史籍,可知陸翔麟和王濂所言不虛。銀魚又被稱為銀刀、銀條、白小魚,在吟詠平望的詩歌中,寫到銀魚的數(shù)不勝數(shù)。據(jù)清人王光熊在《鶯脰湖棹歌》中記載,鶯湖中的銀魚長寸許,碧玉色,金眼翠尾,味道鮮美,而太湖所產(chǎn)銀魚長而有骨,味道不佳,被平望人貶稱為銀魚婆。鶯湖所產(chǎn)銀魚以出萬家潭的最為有名,清初吳江人徐釚在《鶯脰湖竹枝詞》中云:“萬家潭口銀魚美,滑似莼絲味更鮮??靶瓥|老張瀚,只將鱸膾向人傳?!迸娙藚黔傁稍凇耳L脰湖銀魚》詩中也寫道:“萬家池產(chǎn)味更殊,嗜此那憶松江鱸?!笨梢娿y魚的鮮美已經(jīng)超越了名滿天下的松江鱸魚。桃花開時,春水初漲,也是銀魚上市之時,鶯湖中漁船穿梭,岸邊賣魚、曬魚者熙熙攘攘,成為平望代表性的民俗畫面。上述的吳瓊仙就描繪道:“欲飛不飛波上煙,漁女隱泛瓜皮船。銀魚簇簇脰絲網(wǎng),晚渡夕陽喧賣鮮。”這種畫面乾隆皇帝也見過,他南巡時路過鶯湖,在《鶯脰湖詞》的御制詩中就有“綠云枝上掛銀刀”的描寫。
除了捕魚,平望人的主要生計還有蠶桑和紡織。乾隆皇帝在《平望》詩中就記述當?shù)亍皾蓾M魚蝦船作市,地多桑柘樹成陰”,而清人吳翌鳳的《鶯脰湖棹歌》中也有“處處閑田都種?!钡挠涊d,可見當?shù)刂采pB(yǎng)蠶的普遍。為了祈求豐收,當?shù)剡€有蠶神崇拜,在鶯脰湖中的平波臺上就有蠶花娘娘塑像,前述沈虬的《鶯脰湖竹枝詞》中就有詩云:“平波臺筑水中央,新塑娘娘競進香。跪上花幡親自祝,今年蠶繭十分強?!笨梢娤慊鹬畡佟?jù)王光熊《鶯脰湖棹歌》記載,在殊勝寺旁的扇子坊,春日會有從南潯來的女伎,打鼓唱舞,以祝蠶花,俗稱蠶花娘。與此同時,平望的絲織業(yè)也很發(fā)達,上述的王光熊《鶯脰湖棹歌》記載,當時的平望,“四鄉(xiāng)皆以放紗織布為業(yè)”,鶯湖南農(nóng)家還能織出“輕勻”的濮綢。關(guān)于平望的紡織業(yè),諸如“織素邨邨連曉雞”“共勤機杼女鳴窗”“萬戶鳴機徹夜聲”之句指不勝屈,正是因為這些織女的徹夜辛勞,才使得吳江一帶明清以來享有“絲綢之府”的美名。
端午節(jié)的鶯湖龍舟競渡,是舊時平望頗有影響的民俗活動,在詩歌中有不少反映。據(jù)前述王光熊《鶯脰湖棹歌》記載,端午節(jié)里平望人看龍舟達到了“萬家空巷”的地步,女人們也“濃妝相約看龍舟”,由于西塘據(jù)鶯湖之勝,為看龍舟的最佳處,所以在五月前,大家“爭賃西塘近水樓”,為了能夠“至期率其家人寢食其上”,甚至“屋價雖昂不惜”。清人陸得楩在《鶯湖競渡》詩中就記載了龍舟競渡時“但聞簫鼓雜眾嬉,畫舫珠簾滿湖浦。鸞翔鳳翥互騰騫,電掣風(fēng)馳盡雄武”的宏大場面。清人張士元、柳樹芳都觀看過端午的鶯湖龍舟競渡,分別留下了《閏端午鶯脰湖觀競渡歌酬錢巽齋先生見寄》及《鶯湖競渡歌》,對此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清代費侖的《鶯湖競渡歌》中記載了一個新婚的吳姓青年,在畫眉橋上觀看鶯湖競渡時,不慎落水而死,留下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地靈則人杰,鶯脰湖畔多才子。馮夢龍的名著《醒世恒言》中有《錢秀才錯占鳳凰儔》的故事,故事中的錢秀才生得唇紅齒白,眼秀眉清,兼之飽讀詩書,廣知今古,“下筆千言立就,揮毫四坐皆驚”,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書生,就是平望人,雖然故事可能是虛構(gòu),但從中可見馮夢龍對平望的推崇。南宋末年,名士孫銳隱居于平望的桑盤村,留下了不少動人的詩篇,尤以《四景詩》膾炙人口。其友人趙時遠的《鶯脰湖》詩云:“鶯去湖存事渺茫,梵宮占斷水云鄉(xiāng)。四圍煙樹波濤闊,六月橋亭風(fēng)露涼。遠近征帆歸別浦,高低漁網(wǎng)掛斜陽。翠微深處一聲笛,驚起眠沙鷗鷺行?!睂懗隽塌L脰湖的美麗風(fēng)光,堪稱流傳千古的絕唱。明代末年,毛瑩之父等人結(jié)鶯湖社,社中有名士,有名僧,有名妓,時時雅集,留下詩篇眾多。清初名士葉繼武隱居平望唐湖之濱的古風(fēng)莊,“有煙水竹木之勝”,葉繼武在此組織了影響深遠的驚隱詩社,入社之人可考者近五十人,均為“江浙之高蹈而能文者”,顧炎武、歸莊、吳宗潛、吳炎、潘檉章等均在列,該社聲勢浩大,為當時“吳社之冠”,驚隱詩社“五月五日祀三閭大夫,九月九日祀陶徵士,同社麋至,咸紀以詩”,十多年間,名士們在這里“樂志林泉,跌蕩文酒,角巾野服,嘯歌于五湖三泖之間”,風(fēng)雅無邊,令人神往。
當然,在平望現(xiàn)存的古詩中,也有慷慨激昂的樂章。平望地處江浙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代的倭寇之亂和清代的太平天國時期,平望均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明代嘉靖年間,吳江縣令楊芷建敵樓于平望盛墩裊腰橋之北,與名將俞大猷及戚繼光等人聯(lián)合,先后在鶯湖和唐湖大破倭寇,盛墩由此易名“勝墩”。關(guān)于此戰(zhàn)的詩歌不少,沈(上啟下山)的《勝墩歌》有云:“我侯身將水上兵,險據(jù)勝墩扼其吭。命士直沖射其首,翻身正墮馬上強。三千逆徒氣盡奪,乘勝斬馘盈吳艎。凱歌浩蕩三吳舞,勝閣嵯峨萬里揚?!鄙鷦拥卦佻F(xiàn)了當時的戰(zhàn)斗場景。太平天國時期,平望受到了極大破壞,廬舍俱毀,尸骸載道,“以累代聲明文物之區(qū),一洗為寂寞荒涼之境”,當時人莊慶椿有詠《張烈女》《徐烈婦》《黃烈婦》之作,記述了平望女性寧死不屈的斗爭。平望人王階升的《庚申四月廿五日,賊攻平望,皖南江總鎮(zhèn)兵潰失守》、《廿七日賊至六里舍,縱火焚掠,予同村人避匿黎里》及《五月廿七日午飯陳稼生處,聞湖州趙竹生官軍于昨日擊退平望賊匪,喜而有作》諸詩,為親身經(jīng)歷,可補太平天國時期平望史料之缺。
光陰流轉(zhuǎn),滄海桑田,舊時的平望風(fēng)物很多都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云煙,但平望驛里的悲歡,鶯脰湖上的漁歌,殊勝寺的鐘聲,平波臺的明月,畫眉橋的掌故,以及韭溪的風(fēng)景、梅堰的梅花、桑盤的橘林……至今仍在平望古詩的字里行間中栩栩如生,令人無限懷想。感謝這些古詩,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感受到平望古鎮(zhèn)過去的風(fēng)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