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林 孟 凡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類欄目的本土化發(fā)展
——以天津市武清區(qū)新聞中心《民生視點》欄目為例
申 林 孟 凡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縣級電視臺是最基層,最了解百姓日常生活,最能表達群眾呼聲的,具有做好民生新聞的獨特優(yōu)勢。本文以天津市武清區(qū)新聞中心開設的民生新聞類欄目——《民生視點》為例,通過分析其現狀,對其在發(fā)展過程中日益暴露的問題,如新聞中心專業(yè)技術型人員少、規(guī)模小、設備少且落后、資金短缺以及缺少創(chuàng)新等,提出個人的建議和發(fā)展方向。在人力物力財力相對薄弱的縣級電視臺,想要得到更好地發(fā)展,就必須從當地居民的切實生活出發(fā),把欄目做到人們心坎兒里去;同時,要與時俱進,積極融合新媒體技術,將欄目做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類欄目;本土化
1.1 民生新聞的概念
對于“民生新聞”的概念,業(yè)界和學界莫衷一是,尚無定論。有三種以下常見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把民生新聞看作電視節(jié)目的一種類型;第二種觀點是把民生新聞看作和傳統(tǒng)民生新聞既相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新聞體裁;最后一種觀點是把民生新聞看作是一種全新的新聞傳播理念和傳播形式。把民生新聞普遍定義為,載體為電視媒介,主要價值取向是關注民眾生計、意愿和立場,注重民眾視角,打造群眾喜愛的形式,傳播與民眾生計、生存、日常生活及切身利益相關的實時動態(tài)。但無論哪種觀點,都把關注民生作為重點。
1.2 國內民生新聞類欄目的發(fā)展歷程
民生新聞類欄目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民生新聞的發(fā)展,民生新聞從社會新聞和都市新聞中發(fā)展演變后又與之相分離,逐漸轉變成獨具特色的新聞類別,推動民生新聞類欄目的發(fā)展。
民生新聞的特質在1995-2002年逐漸被展現出來,1995年北京電視臺的《點點工作室》,最先顯現了民生新聞的特質。這一時期,民生新聞并沒有被廣泛傳播,在群眾中的知名度也比較低。直到2002年,《南京零距離》在江蘇電視臺開播,這檔大力倡導“民生新聞”理念的新聞直播節(jié)目在2014年7月的收視率平均為8.3%,創(chuàng)造了17.7%最高點收視率。該節(jié)目一開播,即在南京乃至全國掀起了軒然大波,一股“民生新聞”的浪潮滾滾而來。緊接著,包括央視在內的各頻道競相開辦民生新聞類欄目,中國民生新聞類欄目被廣泛開辦,并迅速發(fā)展。
2.1 時政新聞比例大,基層新聞被壓縮
大篇幅的會議等時政新聞占據民生新聞的大部分時間,導致反映群眾狀況的基層新聞被大大壓縮,民生新聞類欄目的“民生”讓人捉摸不透。打開電視,縣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類欄目播報的民生新聞大都是各種會議和各類領導講話,相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身邊事”被一壓再壓,一拖再拖。
以武清區(qū)新聞中心《民生視點》欄目為例,會議新聞的時間很長,插隊進來的會議新聞同樣有足夠的能力把基層新聞的時間一再壓縮。29分鐘的時間中,有時會議新聞能占到12分鐘,留給基層新聞的時間不足17分鐘。雖然會議新聞占用比例不到1/2,但必須強調的是,《民生視點》作為一檔民生新聞類欄目,本應關注民生,而不是時政。如果非要把會議新聞和人民生活搭建起聯(lián)系,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政策的改變關系到每個群眾生活的變化。但對于民生新聞來說,筆者認為,更應該側重的是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訴求,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冷暖痛癢。
2.2 報道方式單一,記者經驗不足
創(chuàng)設之初,各級電視臺對《南京零距離》欄目的模仿無可厚非,但在比葫蘆畫瓢的同時,各大衛(wèi)視都在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打造自己獨特的風格。描畫自己的瓢對于縣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就更不用提創(chuàng)新。縣級電視臺的在民生新聞類欄目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突破點,直到現在都還處于模仿的階段,然而,一味的模仿造成了民生新聞的報道方式單一不變,沒有新意。再加上縣級電視臺的記者能力相對較弱,多是畢業(yè)不久的大學生,缺乏采訪經驗。以武清區(qū)新聞中心《民生視點》欄目為例來說,在報道形式上,出鏡主持人一本正經地播報,每一條新聞都一如既往地采用你問我答的采訪模式。以其中一期報道南蔡村大棗的新聞為例,一名剛工作幾個月的年輕記者,主要想報道大棗的個兒大、甜、脆,記者像擠牙膏一樣,問一句,農戶回答幾個字,還常常出現聽不清的狀況。
大部分的縣級電視臺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劣勢:缺乏創(chuàng)新。部分縣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類欄目,也在有意識地改變一成不變的報道形式,想法設法提高工作人員的水平,但效果并不明顯。所以只能模仿各大衛(wèi)視創(chuàng)新了的模式,但在模仿的同時,并不能與自身是民生新聞欄目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把各類新聞的報道形式照搬,造成報道形式的單一化。
2.3 重播率高,報道延遲
重播是每個電視臺的每個欄目必有的,適當的重播可以方便沒有觀看到的觀眾以后觀看,然而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重播率過高,反而容易讓觀眾反感。
也正因為過高的重播率,報道的新聞通常情況下已經失去了時效性和新鮮性?!睹裆朁c》欄目周一、周二、周三首播,其余時間大部分都在重播,有時節(jié)目播出的時間和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能相隔一個月,已經秋天了,新聞中人們的著裝還是夏裝,實在無法播出時就只能無奈刪除。此外,《民生視點》欄目錄制了一個“趙璐講故事”板塊,主要是在演播廳錄制的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當地的愛心或者杰出人士,安排在每一期的結尾,大概10分鐘左右。這樣一個板塊的內容進行微調之后循環(huán)播放了3遍,當地居民從8-10月,將近3個月的時間內都在看重復的節(jié)目。先不說內容已經過時,連續(xù)重播3次,觀眾早已沒有了收看的欲望。
雖說民生新聞類欄目不需要那么嚴格的時效性,但也不能延遲一個月那么久,已經失去了新聞的特性。長時間保持過高的重播率,容易流失大量忠實的觀眾,降低收視率。
3.1 信息源接地氣,開辟致富類、服務類等板塊
民生新聞是從人民生活中來的,最終也要回到人民生活中去。將民生新聞的信息源從政府工作會議及領導工作中,轉移到最基層的群眾生活中,走進鄉(xiāng)村、社區(qū)和家庭,聽取居民的意見,關注大家的訴求,以此作為民生新聞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為當地居民排憂解難。很多農民無法緊隨潮流,無法在第一時間捕捉到致富的途徑,因此要在欄目中開辟致富類、服務類板塊,為當地居民提供并分析最新形勢信息,方便居民走上致富之路。首先,縣級電視臺擁有最貼近群眾的優(yōu)勢,易于走近群眾、貼近群眾,所以縣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更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把從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新聞信息作為主要來源,讓報道更接地氣。其次,可以把對工作會議的簡單紀錄提升為解讀政府的最新政策,并介紹政策的實施情況及意義。消除政府與居民間的距離感、政策與居民間的陌生感。讓新政策實實在在地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使新政策能夠最好地服務于人民,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2 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親民欄目
根據自身優(yōu)勢,彰顯地方特色,打造親民欄目,應該作為縣級電視臺在狹小的空間謀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領導的各種活動和各類工作會議成為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主要播放內容,近幾年,電視媒體的宣傳方式不斷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fā)展,縣級電視臺應該發(fā)揮最基層和貼近群眾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同時,形成多亮點的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提升欄目的關注度。受地域范圍的影響,同區(qū)域內的受眾在傳統(tǒng)與思想上都會有些相似,把握好本地居民的相同點,搜集的新聞素材也要投其所好,符合其思維習慣和文化水平。例如,主持人用方言播報新聞,在新聞內容編排上更注重本土特色等。
在這一點上,武清新聞中心尤為重視,每年都會在武清舉辦國際馬拉松比賽和環(huán)中國自行車比賽,2015年又舉辦了綠博會,這也算是武清地區(qū)的一大特色?!睹裆朁c》欄目就對這些特色賽事和活動會進行詳細的跟蹤報道。例如,對中國綠化博覽會會展園的跟蹤報道,使當地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夠實時了解本地綠博園修建進度、園內布置、開放時間及票價等相關信息,真正實現民生新聞類欄目的服務功能,予民以惠。此外,《民生視點》欄目還對武清區(qū)文化公園的文藝文化活動非常關注,讓觀眾在電視上看自己的節(jié)目,不僅最大化的拉近欄目與居民的距離,還能夠讓當地居民參與到自己家門口的娛樂文化生活中區(qū),讓民生新聞類欄目成為弘揚本土文化特色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3.3 積極融合新媒體優(yōu)勢與新技術,增強互動性、網絡化
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在新媒體和新技術方面還非常落后,并沒有緊跟時代的潮流,貼合觀眾的需求。目前,各個縣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在新媒體和新技術的運動上都非常欠缺,武清區(qū)新聞中心有自己的網站,但是在網站建設上并沒有實時跟進,只是空位子,且各種亂七八糟的廣告,完全不像是一個電視臺的官方網站。通過對網站的進一步建設,在網站中增加各個欄目單獨的板塊,及時跟進和發(fā)布最新信息,促進電視臺及欄目網站建設的正規(guī)化。
3.4 提升軟硬實力,縮短制作周期
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類欄目的硬實力是硬傷,電視臺作為國家財政補助類領域,依靠自身的廣告等收入提升自己的硬件設施設備,似乎有一些難度。依靠本土化優(yōu)勢,在新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下足功夫,縮短制作周期,提高收視率與關注度,從而增加廣告收入,逆轉惡性循環(huán)模式,帶動自身發(fā)展??h級電視臺民生新聞類欄目軟硬實力的提升是必然趨勢,然而一味的等待救助并不是欄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從自身出發(fā),提升競爭力,提高新聞質量和縮短制作周期,勢必會促進欄目的又好又快發(fā)展。
縣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類欄目正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階段,軟件、硬件方面的無能為力,無法深入到最基層,報道群眾的所思所想;大段的政府會議新聞大大壓縮基層新聞的時間,不但沒有方便當地居民了解新政策、新形勢,反而讓群眾產生距離感。就是把自身優(yōu)勢最大化,實現本土特色化發(fā)展,發(fā)揮好政府與群眾間的紐帶作用,做好民生新聞類欄目??h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要從群眾身邊小事入手,反映人們身邊的事,通過不斷努力成為人民群眾所熱愛的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