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伊核全面協(xié)議很快將進入落實階段,前景雖未必看好,但伊核危機軟著陸已成定局。進入后協(xié)議時代,伊朗可望鞏固和擴大新世紀以來所取得的地緣戰(zhàn)略利益,而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制裁的弱化,伊朗可望崛起為地區(qū)經濟中心。后協(xié)議時代,中伊政治經濟關系發(fā)展的外部政治壓力下降,中伊經貿合作的規(guī)模有望擴大,但中國弱勢剩余產能將面臨嚴峻的競爭局面。伊朗與周邊地區(qū)的經濟融合可望加強,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中國似可利用協(xié)議契機全面提升中伊政治和經濟關系,包括正式從戰(zhàn)略高度明確定位中伊關系、實行中伊貿易的人民幣結算。
關鍵詞 后協(xié)議時代 伊朗的戰(zhàn)略地位 中伊關系 “一帶一路”
伊核問題“聯(lián)合全面行動計劃”(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即《關于伊朗核計劃的全面協(xié)議》,并不必然帶來伊核問題的終結。伊核問題的根源在于美伊之間的深度互疑,而技術上的約定,無論如何完美,都不可能消除這種主觀上的互疑和敵意。協(xié)議是國際格局深刻變化的表現,反映了美國緩和與伊朗36年敵對關系的戰(zhàn)略決心,以及伊朗溫和派重返國際社會的強烈愿望。
達成協(xié)議被廣泛比喻為與1972年初尼克松訪華那樣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隨著協(xié)議進入落實階段,伊朗面臨的外部壓力將極大緩解,經濟制裁可望極大弱化。在此背景之下,伊朗不僅可能崛起為重要的地緣政治中心,而且將成為重要的地緣經濟中心。同時,協(xié)議也將改善中伊關系發(fā)展的外部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本文擬分析伊核協(xié)議對伊朗戰(zhàn)略地位提升,以及對中伊關系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提升中伊政治經濟關系的途徑。
一、 后協(xié)議時代伊朗的國際環(huán)境
伊朗將2015年7月14日簽署伊核全面協(xié)議視為重大的外交勝利。伊朗主流英文媒體“德黑蘭時報”以《歷史性協(xié)議》為題進行了報道。如此強調其意義固然首先是伊朗伊斯蘭政權論證其政權合法性的需要,但該協(xié)議對于伊朗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達成協(xié)議后,伊朗國內發(fā)展所需要的外部政治經濟環(huán)境將極大優(yōu)化。
所謂伊核問題,是指2003年伊朗有關核活動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與伊朗之間圍繞伊朗核計劃的性質所產生的國際爭議。期間,為迫使伊朗做出妥協(xié),美國和歐洲國家不僅推動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多邊制裁伊朗的決議,而且對伊實施了極其嚴厲的單邊經濟制裁。伊核問題雖因其潛在的核擴散風險而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但由于美伊嚴重互疑,該問題反映的主要是美伊矛盾。
伊核問題影響伊朗國際環(huán)境的途徑主要有二:一是政治外交壓力,二是經濟制裁。前者表現為美國聯(lián)合西方國家并動員國際社會對伊朗所實施的政治外交孤立;后者則是指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社會自伊核問題成為重大熱點問題以來對伊朗實施的各項經濟制裁。這些制裁包括以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為依據的多邊制裁,美國以國內法為基礎的對伊朗石油和金融領域的單邊制裁,以及歐盟單邊對伊朗的石油禁運和禁止歐盟國家為伊朗石油出口提供運輸保險等。
一般認為,經濟制裁特別是美國2012年對伊朗石油和金融領域內的制裁所造成的經濟壓力,是導致溫和派領導人魯哈尼2013年當選伊朗總統(tǒng),并導致伊朗最終放棄強硬立場走向談判桌的關鍵因素。由于石油領域內的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從2011年的200萬桶/每日下降到2012年的100萬桶/每日。而美國對伊朗金融體系的制裁尤其沉重地打擊了伊朗經濟。美國利用美元作為國際貿易主要支付貨幣的特殊地位,切斷了伊朗對外貿易的結算渠道,使得伊朗對外貿易一度陷入癱瘓。
經濟制裁在技術層面使得伊朗對外經濟活動陷入極其艱難的局面,但經濟制裁之所以能夠發(fā)揮作用,原因仍然在于美國對包括其盟國在內的國家所施加的政治壓力。盡管金融領域內的制裁造成的資金往來方面的困難使得伊朗對外經貿活動的效率大大下降,但并不能完全切斷伊朗與外部世界的經濟聯(lián)系。事實上,進入2013年以后,伊朗已經探索出諸多規(guī)避制裁的辦法,包括以貨易貨、貿易的本幣結算、異地結算等。石油領域內的制裁雖取得了效果,但是進入2013年以后,伊朗的石油出口開始反彈,原因是一些外交獨立性較強的國家逐漸恢復了從伊朗進口石油。
誠然,伊核協(xié)議并不能根本性地扭轉美伊之間的敵意。2012年好萊塢影片《逃離德黑蘭》獲得了多項奧斯卡大獎,表明時間并沒有撫平36年前那場人質危機給美國人心中留下的記憶。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及其所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勢力以及美國猶太人游說團體的反伊宣傳則進一步助長了上述敵意。同樣,伊朗也仍然對美國中央情報局1953年推翻其民選政權以及兩伊戰(zhàn)爭中支持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行為記憶猶新。而反美主義不僅是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題中之意,更是伊朗伊斯蘭政權的標志性特征。
伊核談判的成功進行和協(xié)議的簽署固然是國際和地區(qū)格局深刻變化的必然反映,也是魯哈尼政府順應潮流主動謀劃的結果。魯哈尼上任之初便明確表示要與國際社會進行“積極和建設性的互動”
強調伊美敵意并非刻在石頭上,在伊核問題上做出實質性讓步。通過簽署協(xié)議,魯哈尼政府可望達到制裁取消或至少弱化的目標,但更為重要的則是極大地化解了2003年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在伊核問題上對伊朗施加的政治壓力。換言之,美國以伊核問題為由要求包括其歐洲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向伊朗施加壓力的合法性大大弱化。
于伊朗而言,伊核協(xié)議的意義首先在于為其改善與歐洲國家的關系開啟了窗口。事實上,在2013年11月24日簽署過渡協(xié)議、2015年4月2日簽署框架協(xié)議以及2015年7月14日簽署全面協(xié)議等三個時間點為標志,伊朗與歐洲國家的關系改善均掀起了規(guī)模不等的高潮。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也即過渡協(xié)議之后,意大利時任外交部長伯尼諾(12月21日)、瑞典外交大臣卡爾·比爾特(2月4日)、歐盟最高安全和外交政策代表阿什頓(3月9日)、希臘外長韋尼澤洛斯(3月15日)、奧地利外長庫爾茨(4月27日)等歐洲國家高級外交官員先后訪問伊朗。
全面協(xié)議簽署以后,更多歐洲國家的政要和商界精英相繼訪問伊朗,同時伊朗與歐洲國家之間相互交往的級別不斷提高。2015年9月初奧地利總統(tǒng)海因茨·菲舍爾率領一個240余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訪問了伊朗。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則邀請伊朗總統(tǒng)魯哈尼于2015年11月訪問法國,后因巴黎恐怖主義襲擊推遲,雙方新商定的日期為2016年1月27日,同時魯哈尼還將于1月25日訪問意大利,這是其最新的歐洲行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率先于2015年8月12日單方面宣布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伊朗與歐洲國家關系的急劇轉好的原因在于伊核協(xié)議解除了雙方發(fā)展政治經濟關系的政治障礙。這也從側面折射出歐洲國家對美國迫使其加入孤立遏制伊朗陣營的強烈不滿。歐洲國家固然擔心伊核問題可能造成的核擴散風險,但也將伊朗視為其潛在的重要市場和解決中東問題的伙伴。
同時,進入后協(xié)議時代,伊朗與中俄印等非西方新興經濟體也可望克服全面發(fā)展關系的政治障礙。中俄印等國與西方國家在如何解決伊核問題上存在分歧,主張以談判的方式而不是制裁或軍事手段解決伊核問題,但迫于西方的壓力,對發(fā)展與伊朗的雙邊關系均保持了克制。伊核協(xié)議也將極大地消除上述國家與伊朗發(fā)展雙邊關系的壓力。
當然,全面協(xié)議并不意味著伊核問題從此終結,伊核問題仍將長期存在。美國仍將會向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施加壓力,促其與伊朗保持距離,但斷然難以在政治外交上重新構筑嚴密的孤立伊朗的陣線。政治關系的改善必然帶來經濟關系的加強。即使制裁不能取消或弱化,伊朗與歐洲國家之間的經貿也將出現大幅度增長。因為伊朗有足夠的方法規(guī)避制裁,解決貿易結算問題。
二、 后協(xié)議時代伊朗的戰(zhàn)略地位
談判和簽署伊核全面協(xié)議是魯哈尼政府重啟拉夫桑賈尼和哈塔米兩位總統(tǒng)所啟動的融入國際體系進程的重要步驟。這一重大外交舉措不僅將鞏固伊朗的既得地緣政治利益,而且可望確立伊朗作為地緣經濟中心的地位,伊朗的戰(zhàn)略地位將全面提升。
(一) 伊朗事實上鞏固了其在中東的既得地緣政治利益。進入21世紀以后,中東地區(qū)逐漸產生了以伊朗為中心,主要以什葉派伊斯蘭教認同為紐帶,包括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和敘利亞在內的比較完整的地緣戰(zhàn)略板塊。這一地緣戰(zhàn)略板塊某種意義上也包括巴林、也門和沙特的什葉派地區(qū)和力量。盡管他們分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甚至是與伊朗敵對的國家,但都在政治和宗教上表現出對伊朗的認同甚至是忠誠。
敘利亞的情況有些特別,巴沙爾·阿薩德來自占全國人口10%左右的阿拉維派,這一教派被視為什葉派的分支,但伊朗并沒有在宗教上將其視為真正的什葉派,阿薩德政權也沒有以宗教界定國內政治,而是延續(xù)了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的治國傳統(tǒng)。但阿薩德政權在外交上與伊朗等什葉派力量保持高度一致,故而也應被視為這一地緣板塊的一部分。
這一地緣戰(zhàn)略板塊的形成,不僅改變了什葉派地理上的分裂狀態(tài),以及相對于遜尼派的弱勢地位,而且已經成為伊朗借以在中東地區(qū)擴大影響的重要平臺。是故,沙特等國家指責伊朗在謀求地區(qū)霸權;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曾經擔憂地將其上述地緣戰(zhàn)略板塊稱之為什葉派新月地帶;美國學者瓦利·納斯爾(Vali Nasr)則將其稱之為“什葉派的復興”。
該地緣板塊的形成,一方面是“9·11”事件后中東地區(qū)若干重大事件的結果,比如美國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摧毀了遜尼派薩達姆政權,造就了什葉派掌握國家權力的結果,為什葉派在地理上連成一片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也是伊朗主動構建的結果,比如伊朗長期為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提供政治和經濟支持,為沙特、巴林和也門的什葉派反政府力量提供政治支持。
美國最終選擇以談判的方式解決伊核問題,反映了美國在戰(zhàn)略上的無奈。正如一位伊朗的部長指出,伊朗不斷增長的力量和不斷擴大的勢力范圍迫使美國與伊朗對話。在伊朗和什葉派崛起成為既成事實的背景下,美國無法以可承受的戰(zhàn)略代價完成摧毀伊朗核設施乃至伊斯蘭政權的目標,甚至也不可能遏制伊朗擴大勢力范圍的行動。換言之,盡管美國仍然無法在政治上接受伊朗崛起,但不得不在事實上接受伊朗作為重要力量中心的存在。
美國是對中東事務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全球性大國,不可能放棄其在中東地區(qū)的戰(zhàn)略利益和戰(zhàn)略存在。但2010年和2014年分別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則是美國在中東地區(qū)戰(zhàn)略收縮的體現,與伊朗談判達成協(xié)議則是這一戰(zhàn)略的延續(xù)。在美國戰(zhàn)略收縮的總體背景之下,作為重要地區(qū)力量中心的伊朗不僅能夠繼續(xù)鞏固其既得戰(zhàn)略利益,而且可望繼續(xù)擴大影響。
沙特及其代表的海灣遜尼派國家將伊朗視為其石油出口市場的有力競爭者、宗教正統(tǒng)地位的挑戰(zhàn)者以及地緣戰(zhàn)略上的對手,一度極力推動美國和西方國家以軍事手段解決伊核問題。伊核協(xié)議達成一定意義上意味著沙特借助西方力量遏制伊朗戰(zhàn)略的失敗,而沙特軍事打擊也門親伊朗胡塞武裝的行為則是其試圖依靠自身力量遏制伊朗影響的戰(zhàn)略體現。盡管美歐國家對此予以默認,但沙特終究難以憑借其自身力量遏制伊朗擴大影響。
(二) 伊朗可望確立其重要地緣經濟中心地位。伊朗具有成為地區(qū)經濟中心的諸多必要條件,包括領土規(guī)模、人口數量、資源富集性、文化影響力、工業(yè)現代化水平、地理上的樞紐地位、政治穩(wěn)定性等,而其他地區(qū)大國難以同時具備上述條件。地理位置尤其優(yōu)越,具備成為中心的條件。陸上,伊朗處于橫向從東亞到中亞、西亞、北非,縱向從南亞到西亞、高加索地區(qū)的十字交叉點處;水上,伊朗則是南接印度洋、西臨波斯灣、北接里海。
近年來,伊朗加大了與周邊地區(qū)基礎設施的互聯(lián)互通,可望成為伊朗崛起為地區(qū)經濟中心的重要基礎。2012年2月,伊朗與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簽署協(xié)議,將三國的電網相互連接,并由伊朗以優(yōu)惠價格向其他三國提供電力,其中供黎巴嫩10萬千瓦、敘利亞50萬千瓦、伊拉克100萬千瓦。2013年7月,伊朗和伊拉克石油部長簽署協(xié)議,伊朗將通過正在施工的總長度為227公里的管道,為伊拉克三座電站提供天然氣,數量為每天2.5千萬立方米。2013年7月31日,伊朗與敘利亞簽署協(xié)議,為敘利亞提供價值36億美元的石油。作為回報,敘利亞將為伊朗提供投資機會。
連接伊朗、土庫曼斯坦以及哈薩克斯坦之間的鐵路已經于2014年12月4日建成通車,三國總統(tǒng)共同參加了通車典禮。該鐵路可望使得三國之間的貨物運輸從年3百萬噸增加到1千萬噸,2020年達到2千萬噸,將成為伊朗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重要交通紐帶。伊朗的阿巴斯港和恰巴哈爾港是波斯灣地區(qū)石油和非石油貨物出口的重要港口。2015年5月6日,伊朗與印度簽署備忘錄,印度擬投資2億美元重建恰巴哈爾港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建成以后,該港口不僅可以成為伊朗石油出口的重要平臺,還可以為印度以及其他國家貨物通過伊朗進出阿富汗和中亞地區(qū)提供便利。
誠然,協(xié)議達成以后,伊朗經濟發(fā)展仍將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美國能否取消以2012年國會立法為基礎的針對伊朗石油和金融領域內的制裁仍然存在變數。這兩項制裁對伊朗經濟的損害最重,如果不能取消,伊朗經濟發(fā)展仍將面臨嚴峻挑戰(zhàn)。當然,如前文指出,上述制裁的消極影響也不應高估,制裁期間,伊朗也形成了規(guī)避制裁的辦法。更何況,隨著國際金融格局的多元化,伊朗可望找到更多規(guī)避制裁的辦法,比如貿易的本幣結算。
二是伊朗急需一段時間恢復能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的能力。伊朗的基礎設施要么本身落后,要么因為長期閑置或是沒有零部件更新而處于廢棄狀態(tài)。根據伊朗石油部長的推算,伊朗南帕爾斯(South Pars)和西卡倫(West Karoun)油氣項目仍需500億美元的投資方能投入運營;伊朗力圖在2018年3月(伊朗歷1396年結束)之前使石油生產能力增加70萬桶,需要投資200億美元。這對于外資企業(yè)來說固然是商機,但也是伊朗經濟在后協(xié)議時代面臨的挑戰(zhàn)。
但總體而言,伊核全面協(xié)議將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一是外部與伊朗發(fā)展經濟關系的政治壓力將大大降低,二是由于全部或部分制裁取消,伊朗國內發(fā)展的經濟障礙將大大減少。其中后者主要包括:第一,伊朗被凍結的高達1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可望解凍;第二,以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為基礎的針對伊朗重金屬、航空設施零部件以及石化產品的制裁可望取消;第三,美國對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因為美國行政部門不再提交名單,事實上處于崩潰狀態(tài),伊朗石油出口可望有所恢復;第四,國際社會投資伊朗的信心可望恢復。
三、 后協(xié)議時代的中伊關系
伊核問題也是長期影響中伊關系的消極因素。進入后協(xié)議時代,中伊雙邊關系發(fā)展的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首先,中伊政治關系發(fā)展的外部壓力將大大緩解。一位美國學者指出,中伊兩國都長期被外來特別是西方大國主導,兩國的“政治秩序都誕生于致力于在恢復國家主權和獨立的革命中”。不僅如此,就其人口數量、領土面積、經濟規(guī)模、文化影響力、水陸交通樞紐地位以及其外交獨立性而言,伊朗都是中國全球和地區(qū)戰(zhàn)略需要借助的力量。是故,又有學者認為“中國和伊朗是天然的盟友”。
然而,中伊雙邊政治關系的水平并沒有體現這種堅實的身份認同基礎,沒有反映伊朗的重要地位,也明顯滯后于后文提到的雙方經濟關系的水平。中伊兩國的高層雖多次強調中伊均在戰(zhàn)略上高度重視與對方的關系,但雙方至今沒有通過正式聲明對這種戰(zhàn)略關系進行明確定位。而中國與沙特、埃及、土耳其、阿聯(lián)酋、阿爾及利亞等中東其他大國都已明確定位。自2002年以后,中國也沒有在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層次上對伊朗進行高訪。
盡管中國恪守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成員國的義務,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能將任何中伊加強政治關系的外交解讀為對伊朗“核擴散”行為的支持,并以此詆毀中國國家形象。事實上,自伊核成為重大熱點問題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向中國施加壓力,試圖迫使中國中斷與伊朗正常的政治和經濟關系?;粮裾J為,將中國等國家納入西方主導的伊核談判機制,目的應是防止中國等被伊朗分化瓦解。
全面協(xié)議并不意味著伊核問題的解決,美國等西方國家仍將會在落實協(xié)議的過程中不斷向中國施加壓力,但魯哈尼政府談判和簽署協(xié)議的誠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美國的西方盟國,包括德、法、英、意等,都在積極加強與伊朗的政治經濟關系。在此背景之下,美歐國家將不再具有充分的理由以核擴散問題質疑中伊政治關系。
其次,中伊經濟關系將面臨總體有利但更為復雜的局面。中伊經濟互補性強,伊朗經濟恢復活力將為中伊經濟關系規(guī)??傮w擴大注入新的動力。伊朗是主要石油出口國,中國則是主要進口國;伊朗交通、電力和通信基礎設施亟待更新,中國有大量的剩余生產能力;中國也是伊朗汽車等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即使是在制裁的情況下,2014年中伊貿易總額也達到了470億美元,中國是伊朗的最大貿易伙伴。隨著伊朗經濟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優(yōu)化,包括制裁松動、乃至取消,伊朗經濟的整體規(guī)模將會擴大,中伊經濟的規(guī)模也必然相應上升。此外,中國的能源企業(yè)、基建公司、通信設備公司(如華為)、汽車企業(yè)(如奇瑞)等在伊朗經營多年,即使是西方制裁的情況下,也沒有離開伊朗市場,在市場經驗、人脈關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另一方面,中國部分企業(yè)的剩余產能輸出亦將面臨復雜的競爭局面。美國和西方國家將中國在伊朗的經濟成就歸咎于西方企業(yè)因為制裁缺席伊朗市場。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因為中國企業(yè)的成功更在于成本優(yōu)勢、中伊經貿關系的互補性、中伊政治友好以及中國企業(yè)家的艱苦奮斗精神。但制裁客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國部分企業(yè)在伊朗的商業(yè)機遇,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伊核協(xié)議達成以后,即使制裁不能全部取消,西方國家的企業(yè)也會在政治壓力下降的情況下,加大角逐伊朗市場的力度,中國企業(yè)的壓力將上升。
具體而言,中國企業(yè)將面臨的競爭如下:中國高鐵行業(yè)將伊朗視為潛在的重要剩余產能出口對象,但將面臨日本和法國相關企業(yè)的競爭;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在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能面臨澳大利亞、法國、日本和韓國石油公司的競爭;中國奇瑞和力帆等汽車企業(yè)在伊朗的市場可能被日本和歐洲企業(yè)(比如法國雷諾)進一步擠壓;中國電建和上海電氣擬在伊朗競標多個電站項目,但可能面臨意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團(Gruppo Finmeccanica)和德國西門子公司的競爭。
再次,協(xié)議有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伊朗不僅是“一帶一路”的參與者,而且可能成為重要動力或次中心之一。這既有客觀,也有主觀原因。第一,伊朗有著獨特的地理稟賦;第二,近年來伊朗奉行與周邊國家之間經濟融合和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的戰(zhàn)略,如電網建設等,與“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第三,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潛力一旦被釋放,將成為能源出口的重要國家,而能源安全則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涵;第四,伊朗主觀上早已確立“向東看”的戰(zhàn)略,即依托中國等亞洲新興大國實現民族振興;第五,伊朗對承載著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等和平內涵的“絲綢之路”有著比較正面的歷史記憶,而其與西方國家交往的經歷則是其屈辱歷史記憶的一部分。魯哈尼曾經指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過去通過絲綢之路建立經貿關系、文化關系互通有無,振興絲綢之路可以加強這些國家之間的合作”。
進入后協(xié)議時代,伊朗經濟發(fā)展可望提速,伊朗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可望加速,這正符合“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的需要。伊核協(xié)議即使不能順利落實,也將極大地消除伊朗與周邊國家經濟一體化的外部政治壓力,中國與伊朗經濟合作的外部壓力也將減輕。協(xié)議也將導致部分制裁得到取消,部分被弱化,有利于伊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fā)展經濟關系。同時,經濟上發(fā)展并與周邊國家緊密融合的伊朗將成為“一帶一路”的另一重要引擎。
四、 中國的政策思考
協(xié)議所體現的美伊關系緩和前景,順應了和平與發(fā)展的世界大勢,符合中東地區(qū)安全與穩(wěn)定的需要,也符合中國的利益。協(xié)議談判期間,中國為美伊之間縮小分歧做出了重要貢獻。協(xié)議進入落實階段以后,仍將面臨諸多挑戰(zhàn),中國仍需發(fā)揮建設性作用。除此以外,中國還需利用協(xié)議契機,按照“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提升中伊政治關系,充實中伊經濟關系。
(一) 盡快正式明確定位中伊戰(zhàn)略關系。明確定位中伊戰(zhàn)略關系首先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需要。前文已經指出,中伊雙方高層均在戰(zhàn)略高度上重視與對方的關系。特別是2013和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繼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之后,中伊關系的重要意義已經超越雙邊范疇。習主席強調,“一帶一路” 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演講《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chuàng)亞洲新未來》,載《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第1版。伊朗將不僅是“一帶一路”的參與者,而且可能成為重要動力來源之一。明確從戰(zhàn)略上定位中伊關系有助于推動伊朗以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其次,明確定位中伊戰(zhàn)略關系也是維護中國在伊朗的經濟利益的需要。伊核協(xié)議簽署固然將極大地促進中伊經貿總體規(guī)模的擴大,但如前文指出,中國企業(yè)也將面臨西方國家公司的激烈競爭,尤其是中國一些競爭力弱的剩余產能將面臨極為嚴峻的競爭局面。中國亟須通過與伊朗加強戰(zhàn)略關系,為中國企業(yè)爭取更好的競爭地位。
2015年9月中旬,伊朗外長扎里夫訪問中國,中伊兩國外長會晤時一致同意雙方啟動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磋商,可謂正當其時。中國似可按照已有構建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實踐、中伊共同的政治文化以及中伊關系未來發(fā)展需要,將中伊關系定位為“相互尊重的全方位戰(zhàn)略伙伴關系”。 之所以強調“相互尊重”,是因為伊朗既有過輝煌的歷史,也多次遭受異族入侵和大國強權政治的傷害。其對尊重的需求甚至超過對實際利益的考慮。在這一點上,中伊有著共同的特點。具體而言,中國似可將“尊重”進一步解讀為尊重伊朗的民族尊嚴、政治制度、地區(qū)大國地位以及對國際秩序的合理訴求。
“全方位”則既反映了中伊關系的現實,也反映了未來中伊關系發(fā)展的需要。政治外交上,中伊兩國均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在某些問題上(如敘利亞問題)有著相近和類似的觀點和立場;經濟上,中伊具有高度互補性;文化文明上,兩者分別作為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主要和重要載體,能夠相互借鑒。
(二) 從戰(zhàn)略高度加速推進中伊經濟關系。2002年至2014年間,中伊經貿合作,除個別年份因為制裁有所下降以外,基本保持穩(wěn)定增長,并于2014年達到470億美元,中國是伊朗的最大貿易伙伴。這表明,中伊經貿關系已經高度成熟穩(wěn)定。伊核協(xié)議簽署以后,中伊經貿關系面臨難得的機遇,不僅需要繼續(xù)夯實基礎,更需要超越商品貿易和工程承包范疇。
實現中伊貿易的人民幣結算符合中伊雙方關于國際金融格局多元化的共同要求,應是提升中伊經貿關系的重要內容。中國領銜推動建立的亞投行、金磚銀行和絲路基金等,有助于但并不足于推動國際金融格局的多元化。除此以外,中國亟須推動石油等大宗貿易以人民幣結算,以進一步確立人民幣國際支付貨幣的地位,加強人民幣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地位。伊朗具有高度獨立精神,既是美元單極格局的反對者,也因為制裁而成為實際最大受害者,具有強烈的推動國際金融格局多元化的意愿。
不僅如此,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相加,超過沙特的儲量。伊拉克在外交上唯伊朗馬首是瞻。根據英國石油公司提供的2015年數據,2014年伊朗石油探明儲量約為217億噸,占全球總量的9.3%;伊拉克的儲量為202億噸,占全球總量的8.8%;沙特為367億噸,占總量的15.7%。在制裁弱化和產能恢復的情況下,伊朗將成為國際能源市場上的重要力量,有利于能源市場格局的多元化,也與中國在推動國際金融格局多元化方面有著共同的戰(zhàn)略利益。
此外,推動中伊貿易人民幣結算也在以下兩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解決中伊貿易中的現實結算難題。伊核協(xié)議將很快進入落實階段,但美國對伊朗金融領域內的制裁將成為美國國內政治斗爭的焦點之一,是否取消,仍存變數。二是助推“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中伊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以及沿線國家貿易結算的本幣化,有助于伊朗與其周邊地區(qū)的經濟融合。貨幣融通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涵之一。
進入后協(xié)議時代,中國也似可按照產能和資本合作的需要,并順應伊朗的要求,拓寬中伊經貿合作的領域,提升層次。中國也可考慮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框架之下,并在不違反伊核全面協(xié)議的條件下與伊朗進行核能合作。2015年8月底,伊朗副總統(tǒng)兼國家原子能機構主席訪問中國,表達了與中國在這一領域內進行合作的強烈愿望。伊朗的出口發(fā)展銀行(EXIM)也希望與中國的金融機構開展合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chuàng)亞洲新未來[N].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
[2] 王毅.中伊關系將開辟新前景進入新階段[EB/OL].http://www.fmprc.gov.cn/web/wjdt_674879/wjbxw_674885/t1296749.shtml
[3] 劉中民、朱威烈. 中東地區(qū)發(fā)展報告:聚焦中東熱點問題2014年卷[C].時事出版社, 2015.
[4] 金良祥. 伊朗外交的國內根源研究[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5] 楊興禮,冀開運.現代中國與伊朗關系[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
[6] 蔡鵬鴻. 美國制裁伊朗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 現代國際關系,2012(4).
[7] Vali Nasr. The Shia Revival[M], New York·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2006.
[8] Flynt Leverett and Mann Leverett. American hegemony (and hubris), Iranian nuclear issue, and the future of Sino-Iranian relations[R]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the Dickinson School of Law,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 39, 2014.
[9]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EB/OL].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責任編輯:崔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