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詩經(jīng)·大雅》“豈弟”德之內(nèi)涵新探

        2016-03-03 08:32:36
        山東社會科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禮記天子左傳

        張 強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

        ?

        《詩經(jīng)·大雅》“豈弟”德之內(nèi)涵新探

        張強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225002)

        [摘要]將《詩經(jīng)·大雅》中“豈弟”一詞還原至先秦語境,能夠發(fā)現(xiàn)“豈弟”與德之關聯(lián)十分緊密。其中,“豈”之內(nèi)涵,等同于《左傳》所謂“八愷”之“愷”及孔子所論之“強”,可泛指寬柔之德行?!暗堋?,則于功能上可突破原本血緣限制,用以規(guī)范非血緣性長幼倫理(身份地位相異者亦包含在內(nèi))之外,其內(nèi)涵又可歸結為《逸周書》所指“九德”及孔子所謂“德序”之屬,亦指敬順之德行。“豈弟”合言,則融合了“豈”、“弟”二德之意于其一身,同樣也與德行有關。由此,傳統(tǒng)解釋只是將“豈弟” 視為字面義是“和樂平易”的普通修飾語,乃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關鍵詞]豈;弟;豈弟;德

        “豈弟”一詞,于《詩經(jīng)·大雅》中凡十五見,①分布篇目及次數(shù)分別是:《旱麓》6次、《泂酌》3次、《卷阿》6次。均與“君子”聯(lián)言,組成“豈弟君子”句式,其中,“君子”,乃是名詞作主語,指身居高位之人。由此,“豈弟”當作形容詞修飾君子。與此同時,《左傳》、《禮記》、《國語》等先秦文獻引《大雅》詩時又通常將“豈弟”寫作“愷悌”、“凱弟”,可見先秦時期,“豈弟”與“愷悌”、“凱弟”之間,亦可通用。

        關于“豈弟”的詞性,通常被認為是聯(lián)綿詞,不可分割。不過,《禮記·表記》曾載孔子之言:“君子之所謂仁者,其難乎?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凱以強教之,弟以說安之?!薄秴问洗呵铩げ磺芬嘣疲骸霸娫唬骸異疸┚?,民之父母’。愷者,大也;悌者,長也?!贝硕呒词菍ⅰ柏M”、“弟”分釋之例證。而從早期注家在解釋“豈弟”二字時,亦存在將之分釋的習慣來看,先秦時期,“豈弟”應可分開解釋。②《小雅·蓼蕭》毛萇傳云:“豈,樂;弟,易也。”《孔子家語·弟子行第三十二》王肅注云:“愷,樂;悌,易也?!?/p>

        至于“豈弟”的詞義,歷來注家指出“豈”為“和樂”,“弟”為“平易”,進而,豈弟為“和樂平易”的字面義之外,也多將其認為是普通修飾語,對其內(nèi)涵并不深究。事實上,從先秦文獻引詩皆有所意指的傳統(tǒng)看,無論“豈”、“弟”分言,還是合言“豈弟”,分明又包含特別的深層意蘊。有鑒于此,本文將“豈弟”納入先秦語境,于分別考釋 “豈”與“弟”在先秦語境中內(nèi)在含義的基礎上,最終還原出“豈弟”與德相關的內(nèi)在本質。

        一、 “豈(愷、凱)”與寬柔之德

        “豈”,《說文》云:“豈,還師振旅樂也,一曰欲登也,從豆,微省聲,凡豈之屬皆從豈?!雹邸墩f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207頁。這是說“豈”是得勝還師時的獻功之樂?!皭稹?,《說文》云:“愷,康也?!倍斡癫米⒃疲骸皭鹂惦p聲?!夺屧b》曰:‘康,安也?!珎麽屫M弟曰:豈,樂也。弟,易也?!雹堋墩f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頁。《爾雅·釋詁》又云:“愷,樂也。”⑤《爾雅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頁??梢?,愷是“安靜和樂”之意?!皠P”,《說文》段注云:“詩又作凱。俗字也。……凱亦訓樂。即愷字也?!雹蕖墩f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02頁。可知,“凱”為“愷”之俗字,亦為“和樂”之義。由于鄭玄已指出 “凡豈之屬皆從豈” 的字形演變原則, 那么,“豈”自然是本字,“愷”則為衍生字,“凱”又為“愷”之俗字。進而,再以詞義衍生關系推之,“豈”之本義“勝利之樂”中必然也包含著“愷”、“凱”的“和樂”之義。于是,“豈”、“愷”、“凱”均指安靜和樂,不會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僅僅將“豈”解釋為安靜和樂,似乎總有一種認識上的模糊之感,即安靜和樂到底是指一種情感形式,還是別有所指。事實上,若將“愷”置于周代社會語境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它與德之間關聯(lián)極大。

        《左傳·文公十八年》載:“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敱、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77-578頁。

        何為“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孔穎達正義分釋曰:“齊者,中也。率心由道,舉措皆中也。圣者,通也。博達眾務,庶事盡通也。廣者,寬也。器宇宏大,度量寬弘也。淵者,深也。知能周備,思慮深遠也。明者,達也。曉解事務,照見幽微也。允者,信也。終始不愆,言行相副也。篤者,厚也。志性良謹,交游款密也。誠者,實也。秉心純直,布行貞實也?!彪S后,又總括云:“以其德行如是,天下之民為其美目,謂之八愷。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78頁。原來,所謂“齊、圣、廣、淵、明、允、篤、誠”,皆是具體的德行。而就周代的德觀念看,德行本身乃是德的最主要含義之一。

        《尚書·洪范》云:“乂用三德:一曰正直,一曰剛克,一曰柔克?!?/p>

        《尚書·皋陶謨》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瓕挾?,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金景芳詳考“三德”、“九德”之義時說:“《皋陶謨》所謂九德,如寬,如柔,如愿,如亂,如擾,如直,如簡,如剛,如強,無非人之性格、心理以及行為能力方面的特點,尚不具有后世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疇的意義?!逗榉丁啡抡谴私?jīng)九德之概括?!畬挾酰岫?,愿而恭’相當于《洪范》的‘柔克’,‘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相當于《洪范》的‘正直’,‘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相當于《洪范》的‘剛克’。”*金景芳:《〈尚書·虞夏書〉新釋》,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頁。

        “九德”之說,亦見于《逸周書·常訓》,其文云: “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痹诖?,將之與《尚書》所記“九德”比對,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于條目之間的共通之處。而《逸周書·文政》中,“固”、“信”更是直接以行稱之。*其文為“九行:一仁,二行,三讓,四信,五固,六治,七義,八意,九勇?!?/p>

        進而,于德行乃是周代德觀念主要內(nèi)涵這一視域中檢視孔穎達所解“齊、圣、廣、淵、明、允、篤、誠”為德行之論,不僅可最終確證孔氏所言不虛,同時又可以進一步揭示“齊、圣、廣、淵、明、允、篤、誠”作為德行的本質,就是德。

        由于前文已指出“齊、圣、廣、淵、明、允、篤、誠”乃是“愷”內(nèi)蘊之內(nèi)容,那么,八愷之“愷”的實質也就可于此明辨,它乃是包含數(shù)種德行于內(nèi)的有德行為之總括,為德觀念所統(tǒng)屬。

        與此同時,《禮記·表記》所載孔子釋“凱”言論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子言之:君子之所謂仁者,其難乎?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凱以強教之,弟以說安之?!笨鬃铀尅皠P以強教之”,實際上是就“凱”的詩用(教化)而言,即是說,通過“凱”,可以教人以“強”。何為“強”,孔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禮記·中庸》中子路問強的一段文字,依然可以窺見孔子眼中“強”的意義到底何在。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4頁。

        這里,孔子分別討論了兩種類型的“強”。從他以“君子居之”評價“南方之強”的同時,又只是以“強者居之” 評價“北方之強”的措辭差異看,孔子在對“強”的認識上,當是傾向于“南方之強”,而后文所舉孔子視“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為 “強哉矯”兩例,其實均是他支持南方寬柔之“強”的明證。如此,“強”之義,當是寬柔。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稱之“君子”,皆“位”、“德”、“才”三者合言,*對此,周國正《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從〈論語〉‘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的解讀說讀起》一文有很好的闡釋,詳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那么,孔子以“強”比附于君子,實際上也說明“強”必然也是君子德行范式之一。如此,“強”,便是指一種寬柔的德行。

        進而,“凱以強教之”的真正文意,乃是說通過凱,可以教人以寬柔之德行。事實上,“凱”之本義恰為安靜和樂,這正與強相契合。與此同時,由于“強”作為德行,本身又是以“凱”傳達,反過來,“凱”勢必也因此包含德行特征。不惟如此,孔子釋“凱”,又是基于“仁”這一大前提,而孔子凡稱仁者又必是有德。如此一來,無論是從文本敘述還是內(nèi)在邏輯,均指明孔子所論之“凱”,正與德有關聯(lián)。

        既然“八愷”之“愷”及孔子所釋之“凱”已均與德相關聯(lián),毋庸置疑,以“安靜和樂”為釋,僅僅只是就“豈”字面意義而言,其于周代語境中的本質意蘊,乃是指可歸屬于德的寬柔之德行。

        二、 “弟(悌)”與敬序之德

        “弟”,《說文》云:“韋束之次弟也。”段玉裁注云:“以韋束物。如辀五束、衡三束之類。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引伸之為凡次弟之弟、為兄弟之弟、為豈弟之弟。詩正義引說文有第字?!?《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頁。這說明,“弟”,本義乃次第之義,而“豈弟”之“弟”為其引申,如此,“豈弟”之“弟”必然也包含次第之義?!般?,《說文》云:“悌,善兄弟也。”《孝經(jīng)·廣揚名》云:“事兄悌。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薄顿Z子·道術》云:“弟敬愛兄為之悌?!笨梢?,“悌”乃是專指弟對兄長的敬重。由于“弟”作為“次第”解,本身顯現(xiàn)出一種秩序性,而“悌”在指兄弟關系的基礎上,又更加細化至弟對兄單向的行為,這其中所包含的嚴格秩序特征極為顯著。如此,“弟”與“悌”,在語義上便具備了通用之可能。*《禮記》中“孝悌”常寫為“孝弟”,可見“弟”與“悌”正相通。事實上,在周代,“悌”不僅指基于血緣關系的弟對兄的敬重,而且還可以外擴至對非血緣關系的所有長者的敬重。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p>

        《國語·齊語》:“於子之鄉(xiāng),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悌於鄉(xiāng)里、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p>

        《孝經(jīng)·廣至德》:“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p>

        《郭店楚簡·唐虞之道》:“昏(聞)舜弟(悌),智(知)亓(其)能事天下之長也?!?/p>

        以上三例中,“出以事其長上”、“長悌於鄉(xiāng)里”以及“天下之為人兄者”所指涉的“悌”之對象,顯然均是與行悌者毫無血緣關系的兄長。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特殊現(xiàn)象不容忽視,即此類非血緣性的悌之關系,還特別包括那些身在上位者對下位長者的敬重。

        《周禮·地官·黨正》有云:“一命齒于鄉(xiāng)里?!睂Υ耍瑢O詒讓注引賈公彥疏云:“當正齒位之時,民內(nèi)有為一命已上,必來觀禮,故須言其坐之處?!粲幸幻藖碚?,即于堂下鄉(xiāng)里之中為齒也?!?《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870-871頁。此經(jīng)文又見于《禮記·祭義》,孔穎達辨云:“此謂鄉(xiāng)射飲酒時也?!?《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7頁。孫希旦又云:“齒于鄉(xiāng)里,謂與其同鄉(xiāng)里之人以年齒為次序也?!?《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32頁??梢?,“一命齒于鄉(xiāng)里”之義,乃是說鄉(xiāng)射飲酒之時,一命官員要與同鄉(xiāng)普通民眾在一起按年齡大小排序位次。

        《禮記·祭義》又載:“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大子齒?!贝笞樱词雷?。*《周禮·膳夫》,孫詒讓正義云:“世大字通?!边@是說,天子世子上學,要與同學們按年齡大小排位。天子世子的同學有哪些呢?《禮記·王制》詳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醮笞?,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逼渲校叭汉蟆?,鄭玄注云:“公及諸侯?!薄皣∵x”,《禮記·王制》又云:“命鄉(xiāng)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笨梢姡雷釉趯W校中的同學事實上來自于社會中各個階層,既有王公諸侯之子,也有普通國人之子。雖然在學校中的身份皆是同學,但他們彼此間社會身份上的差別依然存在??追f達在辨析“造士”之義時就指明:“鄉(xiāng)人既卑,節(jié)級升之,故為選士、俊士,至于造士。若王子與公卿之子,本位既尊,不須積漸,學業(yè)既成,即為造士?!?《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47頁。這樣,按年齡大小排位,便又徹底打亂了天子世子和其同學之間各自社會身份上的等級關系。

        以上所舉,均是上位者與下位者按年齡排序位次的典型事例。由于它們均為禮經(jīng)所載,因此又當屬于禮法條令。值得注意的是,《禮記·祭義》記錄朝廷上同爵官員之間的次序排位,同樣也是以年長者為上(“朝廷同爵則尚齒”),進而又特別評說此舉乃是“弟達乎朝廷”之彰顯。據(jù)此反觀“一命齒于鄉(xiāng)里” 和“入學而大子齒”這兩種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的實質,無疑也應當屬于“悌”之表現(xiàn)。

        如果說周代臣子與下位長者之間存在悌之關系,那么,天子與下位長者之間,亦復如是?!抖Y記·樂記》載:“天子,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zhí)醬而饋。執(zhí)爵而酳。冕而摠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边@段文字,是對天子養(yǎng)老禮的記述。其中,養(yǎng)老的對象,是“三老五更”。“三老五更”意指何人?鄭玄注云:“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0頁。原來,“三老五更”皆是年長的老人。然而,天子禮事“三老五更”時“袒而割牲”、“執(zhí)醬而饋”、“執(zhí)爵而酳”、“冕而摠干”等行禮方式,居然與天子祭祖儀式相類似,這就表明,“三老五更”與天子之間的排位關系,絕非是參照社會身份等級之標準。若按地位高低排序的話,身為人臣,不管年紀多長,斷不可能位享天子之上。而通過文本最末對于這可以“教諸侯之弟也”之定性,可最終發(fā)現(xiàn),天子與“三老五更”之間排位之標準,正在于年齒長幼。進而,天子敬養(yǎng)處于下位的長者,本質上也是“悌”之體現(xiàn)。

        不僅如此,《禮記·祭義》在言說“弟達乎朝廷”時所舉“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等事例,同樣也指明天子在平常與下位長者的相處之道中,也存在“悌”之關系。

        事實上,與以上論述所昭示的“悌”之外延的擴大化相同步,“悌”之功能也在發(fā)生深刻的改變。《禮記·文王世子》中對“世子齒於學”禮規(guī)之闡釋,可視為能夠揭示這一轉變核心所在的典范性證據(jù)。其文云:

        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比欢娭毒贾x也。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比欢娭L幼之節(jié)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jié),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54頁。

        盡管上述文字分別從父子、君臣和長幼三個層次闡發(fā)了“齒讓”的意義,但于此需要辨明的是,父子、君臣皆是從齒讓本身之外的倫理功能方面對其內(nèi)涵之解讀,唯有長幼才屬于齒讓自身的內(nèi)在倫理要求。由于文本最終又將長幼歸結為治國之道,那么,長幼所表征的悌,實際上就成了天子治國的基本法規(guī)之一。這樣,悌之功能,也隨之徹底發(fā)生了轉變,它突破了原初只是用于規(guī)范血緣的倫理界限,轉而具備了與社會,尤其與國運相關的政治性功能。

        既然“悌”作為一種政治性功能,乃是國運之基礎,那么可想而知,要維護國運,天子就必須時刻謹守悌之義務,進而,當他以“悌”之道對待天下長者時,便不會因其地位之尊而凌駕人上,這時,在身處下位的臣子及普通國人眼中,天子必然是一個平易的人,上文國人在面對太子與之齒讓時受寵若驚之反應即為其證。而《禮記表記》中孔子解說“悌”乃是用和悅以安樂之(“悌以說安之”),其內(nèi)在意蘊在于“言以遜弟之道下化於民,民皆說豫而康安”*此孔穎達疏文,載《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8頁。,即與此多有關聯(lián)。

        事實上,這種由“悌”所引發(fā)上下之間的親近之感,恰恰又是解詩者以“平易”釋“悌”的來源所在。如此,以“平易”解釋“悌”,表面上看似與“悌”毫無關聯(lián),實則正是對其本義的引申。

        當然,僅僅揭示“悌”的形式及功能,并不意味著就已經(jīng)把握住它在周代語境中的完整意義。如果再進一步深入考察,便會發(fā)現(xiàn),“悌”與“德”之間同樣關聯(lián)甚密。

        《逸周書·寶典》記載周武王之言云:“九德:一孝,孝子畏哉,乃不亂謀,二悌,悌乃知序,序乃倫,倫不騰上,乃不崩,……九德廣備,次世有聲?!?/p>

        《孔子家語·卷三》又直言:“‘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蓖趺C注:“悌以敬長是德之次序也。”

        上述材料對“悌”的評說,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它們都指出“序”是“悌”之核心內(nèi)容,這恰好契合了“悌”的本義。二是在定性時,又均將“悌”與“德”聯(lián)系起來。這就說明,在形式及功能的表象下,“悌”的本質乃是以敬序為核心德之行為。進而,回頭重新審視“悌”的意義,便可于其字面義之外,特別體察到其中所包含的德之意味。

        三、“豈弟(愷悌)”合言與德

        通過對“豈”與“弟”的單獨考察,已可充分揭示二者在周代語境中均與德相關聯(lián)之事實。而作為合成詞的“愷悌”,事實上同樣也與德緊密相關。

        《左傳·襄公十四年》曾記載范宣子本來是要逮捕戎子支駒,而經(jīng)過戎子支駒的一番自辯,范宣子最終解除誤會,向他道歉的事情。*范宣子親數(shù)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女。”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獄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殽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辟x《青蠅》而退。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值得注意的是,《左傳》在評價范宣子時,乃是以“愷悌”稱贊他,這指明“愷悌”本身的意義應當十分重大。而就杜預注云:“成愷悌,不信讒也?!眮砜?,范宣子被稱為“愷悌”的原因,自然又在于他不信讒言。事實上,是否喜好讒言,在先秦時期已成為衡量是否有德的關鍵標準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81頁。這里,少皞氏有不才子被天下之民評價為“窮奇”。正是由于他們的“服讒搜慝”乃是不德(“以誣盛德”)之體現(xiàn)。而《左傳·襄公四年》評說寒浞“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于民”同樣也傳達出喜好讒言與不德之間存在深刻關聯(lián)。

        與以上事例中喜好讒言被評為“不德”相對,《左傳·襄公十三年》所云“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nóng)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明確指出遠離讒言,乃是君子懿德?!兑葜軙ご罂铩匪d周武王之言“在昔文考,戰(zhàn)戰(zhàn)惟時,祗祗汝其,夙夜?jié)鷿?,無競惟人,惟允惟讓,不遠群正,不邇讒邪”則通過追述先王事跡,闡明遠于讒邪本質上是有德之表現(xiàn)。

        如此看來,范宣子因為不信讒言被評價為“愷悌”,而不信讒言又與德直接關聯(lián),那么“愷悌”與德之間便就此產(chǎn)生關聯(lián)。與此同時,由于《左傳》所記范宣子其人本身就是有德之人。*《左傳·襄公十三年》曾如是評價范宣子:“讓,禮之主也。范宣子讓,其下皆讓?!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白?,德之主也,謂懿德?!薄秶Z·周語下》又云:“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薄兑葜軙ご罂铩酚州d:“則生敬在國,國咸順,順維敬,敬維讓,讓維禮,辟不及寬有永假?!边@就進一步使得“愷悌”與德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更加真實可信。

        不惟如此,若再具體分析先秦文獻中引《大雅》詩“愷悌”之用例,同樣可以體察到“愷悌”與德之間的這種內(nèi)在關聯(lián)。

        《左傳·僖公十二年》:“王曰:‘舅氏,余嘉乃勛,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苤偈芟虑渲Y而還。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367頁。

        《呂氏春秋·不屈》:“惠子聞之曰:不然。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者,大也;悌者,長也。君子之德,長且大者,則為民父母”

        從以上文本的自身結構看,《左傳》引詩,乃是為服務于特殊的敘述目的。即“愷悌”是在君子評價管仲品行時所征引,由于前文已經(jīng)指出管仲受王嘉獎乃是“應乃懿德”,若此,他顯然是有德之人,那么,“愷悌”于此必然與有德密切相關。如是,“愷悌”恰好可視為德之注解。

        而《呂氏春秋》引詩,“愷悌”又成為敘述評價之中心。所謂“君子之德,長且大者,則為民父母”正是對“愷悌”的直接解釋,從解釋時強調“德”之重要性看,“愷悌”也正與“德”有關。

        四、 結語

        經(jīng)由以上討論,最終證明,無論是“豈”、“弟”分言,還是“豈弟”合稱,在周代,均已顯示出與德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四方面:

        首先,“豈”與德之間的關聯(lián)表現(xiàn)在,它等同于《左傳》所謂“八愷”之“愷”及孔子所論之“強”, 而此二者所包含的寬柔之義,又正好與豈“安靜和樂”本義相通,如此,“豈”即是指具體的德行。

        其次,“弟”與德之關聯(lián),表現(xiàn)在其功能上可突破原本血緣限制,用以規(guī)范非血緣性長幼倫理(身份地位相異者亦包含在內(nèi))之外,其內(nèi)涵又可歸結為《逸周書》所指“九德”及孔子所謂“德序”之屬,由于“悌”之為德,正與“弟”之本義次序及其在具體語境中顯示出的平易之義相契合,如此,“弟”亦是指德行。

        再次,“豈弟” 與德之關聯(lián),則由《左傳·襄公十四年》有關范宣子“成愷悌”之評述,以及先秦文獻中引詩《大雅》“愷悌”時以“德”為其評價的現(xiàn)象所明示,可見“豈弟”亦可指德行。

        最后,在“豈弟”與“豈”、“弟”二者的關系上,就《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范宣子顯示出的不信讒,以及他并不以自身地位之尊便凌駕于身處下位的戎子之上看,事實上均包含作為德行的“豈”、“弟”之特征。如此,“豈弟”作為德行與“豈”、“弟”之關系,便在皆指德行的同時,其實又正融合了“豈”“弟”二德之意于其一身。

        于是,當明白了“豈弟”的真正內(nèi)涵,再回頭重讀《大雅》中的“豈弟”,便不應再局限于它“和樂平易”的字面義,而是要特別體察到其中的德之意味。與此同時,這也就在本質上指明,傳統(tǒng)解釋僅僅將“豈弟”視為普通修飾語,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責任編輯:陸曉芳)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45[2016]01-0073-05

        作者簡介:張強,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詩學、文藝美學。

        收稿日期:2015-09-02

        猜你喜歡
        禮記天子左傳
        《左傳》“其無晉乎”補證
        江海學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莫囂張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SOUNDS OF THE VILLAGE
        漢語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立天子以為天下”——周代“立君為民”學說的現(xiàn)代性觀照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禮記·祭統(tǒng)》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半途而廢
        無字碑隨想
        久久精品av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美女视频很黄很a免费国产|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天堂av|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首页国产|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中文|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国产av大片在线观看| 按摩师玩弄少妇到高潮av|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 日本最新视频一区二区| 妇女bbbb插插插视频| 青青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免费看| av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日韩二三区| 日韩av综合色区人妻|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片|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观看|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美腿丝袜综合一区|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曰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国产精彩刺激对白视频| 国产情侣亚洲自拍第一页| 精品人妻无码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狼人国产精品亚洲| av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看全色黄大黄大色免费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