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織金縣第一小學 貴州畢節(jié) 552100)
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方法探討
李 莎
(織金縣第一小學 貴州畢節(jié) 552100)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消除了對數學的厭倦。上好一節(jié)小學數學課,就要發(fā)揮特色和根據本班學生實際,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數學課堂 方法探討
隨著課程的改革,從“填鴨式”教學到“數學嘗試法”教學,后者更適合當代的課堂教學。在我們,沒有多媒體課件和信息技術的使用,學生的見識相對較少。我們都知道,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一提起數學課,仿佛就是無休止的計算。其實,數學應該是小學階段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有趣的學科。因為它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有較強的人文性,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隨著課程的改革,從“填鴨式”教學到“數學嘗試法”教學,后者更適合當代的課堂教學。在我們,沒有多媒體課件和信息技術的使用,學生的見識相對較少。教師要上好一節(jié)小學數學課,就要發(fā)揮特色和根據本班學生實際,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呢?下面淺談我在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做法。[1]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眴栴}是智慧的窗口,善于提問是開啟創(chuàng)新之門的金鑰匙。在教學中,我們要適當設置一些疑問,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千萬不能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把知識裝進學生的頭腦中,而是要讓學生獨立嘗試,善于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學識,變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的過程。我通常在教學例題時,只出示已知條件,讓學生提出問題;有插圖的,讓學生觀察畫面,嘗試說出圖意,并提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還有別的問題嗎?”計算題的教學,先讓學生嘗試計算,小組內互相交換檢查,教師再點撥糾正。[2]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引入,不但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還會起到新舊知識的聯系。因此,我們每上一節(jié)課都要重視新課引入。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先出示一個圓形紙片,問:“同學們,這個是什么圖形?”學生很快地回答:“圓”。接著問:“那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呢?”學生想,有的說:“量啊?!?指多名學生說怎么量)我都給予了肯定,并表揚了他們。又問:“我們學校的圓形花壇用尺子能量周長嗎?”學生犯難了,我再出示一大一小的兩個圓,問:“誰的周長大?”學生很快回答。“可是大多少呢?”這節(jié)課老師跟大家一起來探討圓的周長。通過一連串的提問,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內容上。也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當然,不同的教學內容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入,這就需要教師花費一些時間了。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倡探究或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積極參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好、中、差生均有),安排較差的學生帶沙,每人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其中一底面可打開),放手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小組合作完成,看看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小組中互評互議,動手實踐過程中把錯誤與不足都及時的予以驗證、糾正和補充,當然教師要組織恰當。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鼓勵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不管正確與否,在同學面前,他們完全沒有了面對教師的拘謹,變得更加大膽,更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向他人提問。他們一起探究,互相幫助,共同學習,用自己的表達方式來理解、消化老師布置的任務。合作學習有助于因材施教,使得每個學生都“動”起來。
課堂小結能使學生將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系統化、概括化,是提高學生素質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完善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使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教師切勿一味地自己代替學生小結(或簡單帶過),要注重讓學生嘗試總結,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依賴老師,學會自己總結了。
練習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數學課,學生多練且精練,教師要精心設計拓展練習題,既要突出課堂的知識點,又要體現靈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拓展延伸使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要將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在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樹立學生的生活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堂課必須留有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的時間,我通常在課堂最后的五分鐘時間,會問:“同學們,今天你學會了什么?”、“今天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哪里有用?”、“還有不懂的問題嗎?”、“今天的學習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你打算怎樣做?”等等。創(chuàng)造一個讓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寬松學習環(huán)境,在爭論之中,尋找自我價值的體現,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內驅動力,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
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消除了對數學的厭倦。面臨的教學條件與現狀,我們教師就得借助現有的教具:如小黑板、教學掛圖、圖形的模型。同時也要自制相關的教具,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運用和吸取、借鑒其他優(yōu)秀教師先進的教學經驗,營造學生學習數學的課堂氛圍。使用數學嘗試法,更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注重的是學生不斷地嘗試,真正做到“先學后講”,學生有了主動權,教師給予引導,學生才會真正做到快樂地學習。
[1]周純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藝術[j].考試周刊
[2]徐德涵,引導學生大膽提問的藝術[j].現代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