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北京 100872)
?
秦“北邊”戰(zhàn)略與統(tǒng)一進程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北京 100872)
秦始皇實現(xiàn)統(tǒng)一,其功業(yè)并不限于“禽滅六王”,亦包括向北河和南海的軍事拓進。而秦帝國版圖的規(guī)模,于是也遠遠超越了秦本土與“六王”故地。秦對于“北邊”的關注,在統(tǒng)一進程中亦有顯現(xiàn)。秦昭襄王時代“伐滅義渠”,據(jù)有上郡,對于“秦地半天下”以及“昭襄業(yè)帝”歷史變化的形成有重要意義。而秦始皇時代蒙恬經(jīng)營“北邊”對于東方史乃至世界史的影響,也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
秦;統(tǒng)一;北邊;秦昭襄王;秦始皇;蒙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實現(xiàn)統(tǒng)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tǒng)帝國,成為中國歷史進程中重要的標志性事件。秦王朝雖然短暫,卻對后來的歷史形成深刻影響。千百年來,史家和政論家對秦始皇批判甚為嚴厲,對于秦統(tǒng)一之后政制建設和政策設定,肯定者有限。但是對秦始皇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歷史表現(xiàn)指責不多。
秦并一海內(nèi),對于我們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于東方文化的進程以及世界史格局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義。秦的統(tǒng)一,是國內(nèi)外史學界共同關注的研究課題,然而,就秦統(tǒng)一的具體進程,秦統(tǒng)一的實際規(guī)模,秦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統(tǒng)一的真正原因,秦統(tǒng)一之后帝制形成的歷史影響和世界史的意義,秦統(tǒng)一形式與秦短促覆亡的內(nèi)在關系,長期未能得到透徹說明。認真考察和分析這些學術問題,將有益于對中國社會史和中國政治史歷程中這一重要轉(zhuǎn)折進行準確的歷史定位,有益于說明“大一統(tǒng)”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條件,有益于更好地理解秦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格局形成久遠影響的文化基因。思考秦統(tǒng)一戰(zhàn)略對“北邊”的關注,是有學術意義的。
秦作為“僻陋之國”迅速崛起,能夠“地徧天下”,“威動海內(nèi),強殆中國”[1]《彊國》301,最終實現(xiàn)一統(tǒng),自有重要的原因。以往多有學者將商鞅變法解釋為由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社會形態(tài)進步的標志,以為秦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先進的制度戰(zhàn)勝了落后的制度,然而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的資料告訴我們,歷史真實顯然要復雜得多。正如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一書中所說:“必須重新描繪晚周到秦社會階級結構的圖景?!薄坝械闹髡J為秦的社會制度比六國先進,筆者不能同意這一看法,從秦人相當普遍地保留野蠻的奴隸制關系來看,事實毋寧說是相反?!盵2]就這一歷史文化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于通過中國歷史走向說明社會發(fā)展的若干規(guī)律是必要的。
李約瑟通過對秦史的考察,曾經(jīng)指出法家思想與秦政的關系:“(法家)以編訂‘法律’為務,并認為自己主要的責任是以封建官僚國家來代替封建體制。他們倡導的極權主義頗近于法西斯……后來當秦朝因做得過頭而為漢朝所取代時,法家遭到了失敗?!盵3]法家學說在秦統(tǒng)一進程中的作用,對于確定秦王朝執(zhí)政原則的影響,有必要予以說明。
儒家學者較早提出“天下”意識,“溥天之下,莫非王土”[4]等文字體現(xiàn)的文化跡象,透露出一種政治理想。然而后來諸家學派都有追求統(tǒng)一的理論表述?!肚f子·天道》所謂“一心定而王天下”[5],《墨子·尚同中》所謂“一同天下之義”[6],都體現(xiàn)了相似的關于“天下”一統(tǒng)的文化傾向。據(jù)《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于梁惠王“天下惡乎定”的提問,回答說:“定于一?!睂Ψ接謫枺骸笆肽芤恢??”孟子答道:“不嗜殺人者能一之。”[7]12《孟子·盡心下》:“仁人無敵于天下?!盵7]325《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7]86這些都體現(xiàn)了儒學學者以“仁政”“王道”實現(xiàn)“天下順之”境界的理想。但是歷史進程告訴我們,秦人完全是以軍事方式,以戰(zhàn)爭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對秦的政治走向影響最為明顯的,被稱作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韓非子》一書中,出現(xiàn) “天下”一語在先秦論著中頻次最高,凡265次[8]。其中“霸天下”[9]《喻老》413、“強天下”[9]《難三》864、“制天下”[9]《功名》508、“一匡天下”[9]《十過》194、“強匡天下”[9]《飾邪》309、“兼有天下”、“進兼天下”[9]《解老》351等,都說到統(tǒng)一方式的暴力特征。秦最終以兵戰(zhàn)“取天下”,與孟子“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預言完全相反,但是秦軍的勝利,卻是順應了社會向往統(tǒng)一的文化傾向的。
秦二世說:“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10]卷六《秦始皇本紀》271
其實,秦“兼天下”進程中,亦體現(xiàn)出對“四夷”和“邊竟”的重視。對于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設計,秦史記錄可見爭議的存在。分析秦統(tǒng)一戰(zhàn)略設想對“北邊”的特別關注,也許可以從一個特殊側(cè)面認識秦軍事勝利的必然性以及對后世邊疆與民族問題處理方式的積極啟示。
秦統(tǒng)一進程中的外交與軍事政策,史稱“連衡”,又作“連橫”。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标P于“連衡”,司馬貞《索隱》:“《戰(zhàn)國策》曰:‘蘇秦亦為秦連衡。’”又引高誘曰:“合關東從通之秦,故曰‘連衡’也。”[10]卷六《秦始皇本紀》278-279東方國家抗秦的形式,史稱“合縱”,又作“合從”。亦見《過秦論》:“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yè),因遺冊,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并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合從”即“合縱”。關于“約從離衡”,司馬貞《索隱》:“言孟嘗等四君皆為其國共相約結為‘從’,以離散秦之‘橫’?!盵10]卷六《秦始皇本紀》279-280
秦的軍事擴張,就空間態(tài)勢來說,也有“縱”與“橫”的選擇,即首先向南北方向發(fā)展,還是首先向東西方向發(fā)展。
據(jù)《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秦孝公“下令國中”,回顧秦史,言“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言及西方與東方兩個方向的成功,其視角注重橫向。又說到近世秦的挫敗,“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辟濏炃孬I公“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的志向,隨即“乃出兵東圍陜城,西斬戎之獂王”,在“東”與“西”兩個方向進擊。當時秦軍的基本進取方向是東方。在秦孝公全力支持下商鞅變法,“法大用,秦人治”,于是“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10]卷五《秦本紀》202-203,秦人的崛起得到了東方政治權威的承認。
“惠文君元年……蜀人來朝”,或許可以理解為導致秦戰(zhàn)略方向調(diào)整的重要信號?!?更元)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盵10]卷五《秦本紀》205-207秦占有蜀地并促成蜀人對秦文化的認同,形成了顯著的戰(zhàn)略優(yōu)勢。[10]卷七〇《張儀列傳》2284然而在“伐蜀”之前,秦惠文王曾經(jīng)心存猶疑?!败谑裣喙?,各來告急于秦。秦惠王欲發(fā)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眹兄爻家灿胁煌庖姡骸八抉R錯與張儀爭論于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盵10]卷七〇《張儀列傳》2281
我們應當注意到,通過外交因素影響秦政治方向的意見,有建議秦采取單純向東橫向發(fā)展的意見。如《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記載,春申君曾上書秦昭襄王,主張停止對楚國的進擊而急攻齊國:“王壹善楚,而關內(nèi)兩萬乘之主注地于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經(jīng)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后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彼ㄗh秦國向東發(fā)展,取“齊右壤”而實現(xiàn)東西的貫通,“一經(jīng)兩海,要約天下”,即控制西海和東海,對“天下”橫腰約束,隔絕燕、趙和齊、楚?!妒酚洝氛f秦昭襄王雖然采納春申君的建議,當時停止了對楚的攻擊,但仍然堅持原有戰(zhàn)略計劃,實際上齊國是秦統(tǒng)一進程中最后滅掉的國家[10]卷六《秦始皇本紀》235。
《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在伐蜀之前,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王游至北河?!迸狍S《集解》:“徐廣曰:‘戎地,在河上?!睆埵毓?jié)《正義》:“按:王游觀北河,至靈、夏州之黃河也?!鼻鼗菸耐跏峭ㄟ^北方義渠之地前往“北河”的。義渠長期威脅秦的北方。在秦惠文王時代則為秦削弱。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縣義渠”,“義渠君為臣”。更元十年(前315),又“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也曾經(jīng)“伐義渠”[10]卷五《秦本紀》206-209。據(jù)《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記載,秦昭襄王時,徹底解決了義渠問題:“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漢書·匈奴傳上》和《后漢書》卷八七《西羌傳》亦有類似記載。于是,秦與北方草原“胡”族得以直接交通。
對于宣太后“殺義渠戎王”又“起兵伐殘義渠”,馬非百曾經(jīng)有如下評論:“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為國家殲除頑寇,不惜犧牲色相,與義渠戎王私通生子。謀之達三十余年之久,始將此二百年來為秦人腹心大患之敵國巨魁手刃于宮廷之中,衽席之上。然后乘勢出兵,一舉滅之,收其地為郡縣,使秦人得以一意東向,無復后顧之憂。此其功豈在張儀、司馬錯收取巴蜀下哉!吾觀范睢入秦,待命歲余。昭王謂睢云:‘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會義渠之事急,寡人早暮自請?zhí)?。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找拐埵绿螅劣跉q余,接見賓客,亦無暇晷。當日秦廷君臣同仇敵愾情緒之高,可以想見?!盵11]
滅義渠,有上郡,是秦戰(zhàn)略進攻的關鍵。“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北方和西北方向的成功擴張,使得秦疆土的南北縱向幅度從北緯39°直到北緯29°。當時東方六國都絕沒有如此的規(guī)模?!扒氐匕胩煜隆盵10]卷七〇《張儀列傳》2289的局面得以形成。秦執(zhí)政集團開始積累管理生態(tài)條件與經(jīng)濟形式復雜的包括內(nèi)蒙古高原草原荒漠畜牧區(qū)、黃土高原和渭河谷地粟麥作區(qū)、漢江上游和四川盆地稻作區(qū)的行政經(jīng)驗。《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所謂“昭襄業(yè)帝”,指出了秦昭襄王時代為后來統(tǒng)一帝國的管理,已經(jīng)進行了早期演練[12]。
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特征以及當時秦人的歷史表現(xiàn),歷史學家曾經(jīng)用這樣有力的筆調(diào)予以記述:“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務在彊兵并敵”[10]卷一五《六國年表》685,“追亡逐北”,“宰割天下”[10]卷六《秦始皇本紀》279。據(jù)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六國年表》的記載,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這255年間,前后計有92位君主在政治舞臺上進行表演,其中享國40年以上者有8人,享國50年以上的,有趙簡子60年,楚惠王章57年,齊宣公就匝51年,周赧王延59年,秦昭襄王56年。在位最長久者,是趙國領袖。予歷史影響最深刻者,則是秦國君主。根據(jù)民間廣泛流傳的遠古時代的傳說,秦人和趙人其實原本同出一源。而趙國在趙武靈王實行歷史上稱作“胡服騎射”的大規(guī)模的社會文化改革之后,成為雄鎮(zhèn)北方的軍事強國,趙國和秦國也曾經(jīng)有過友好交往的歷史紀錄。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秦武王去世,第二年,趙武靈王派當時任代相的趙國貴族趙固從燕國迎秦公子嬴稷,將其護送回秦國,立為秦王。秦昭襄王其實是在趙國支持下取得秦國最高執(zhí)政權的。
秦昭襄王初年,也正是趙國“胡服騎射”取得積極成效的時期*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為標志的變革,動議起于胡、林胡、樓煩以及秦的軍事壓迫。《史記》卷四三《趙世家》:“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吾欲胡服?!蓖踉唬骸啊?、襄主之烈,計胡、翟之利。……今吾欲繼襄主之跡,開于胡、翟之鄉(xiāng),而卒世不見也。……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第1805頁至第1807頁)。當時趙國致力于向北方發(fā)展,而秦國兵鋒主要指向東南的楚國,趙國和秦國兩國之間在這一時期沒有發(fā)生直接的軍事沖突。秦昭襄王十年,也就是趙惠文王二年(前 297),被拘禁于秦國的楚懷王出逃,來到趙國,趙國出于對秦、趙之間友好關系的考慮,竟然拒絕接納。
據(jù)說趙武靈王立王子何為王,自稱“主父”,曾經(jīng)有讓王子何主持內(nèi)政,而自己著胡服率領士大夫向西北攻略胡地,然后從云中、九原南下襲擊秦國的計劃。《史記》卷四三《趙世家》:“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并傅王。是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吳娃子也。武靈王自號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隨后,“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裴骃《集解》:“徐廣曰:‘在上郡?!睆埵毓?jié)《正義》:“今延州膚施縣也。”[10]1812-1813其地在今陜西延安[13]第1冊37-38??芍w國勢力的擴張,確實曾一度實現(xiàn)了“北地方從”的局面。趙主父“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表現(xiàn)出對秦戰(zhàn)略優(yōu)勝的欣喜。而秦國控制上郡,是在宣太后和秦昭襄王解決了義渠問題之后。趙主父“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所謂“直南”的“直”,使人聯(lián)想到后來秦直道的名號。
上將軍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zhàn),是秦趙爭奪北方戰(zhàn)略優(yōu)勢地位的關鍵?!吧蠈④姟?,是秦國自此首次設置的最顯赫的軍職。出于對長平之戰(zhàn)特殊的戰(zhàn)略意義的重視,秦昭襄王風塵仆仆,親自前往河內(nèi)。這是秦國的國君巡幸秦國的國土,所至最東端的空前的歷史紀錄?!妒酚洝肪砥呷栋灼鹜豸辶袀鳌罚骸扒赝趼勞w食道絕,王自之河內(nèi),賜民爵各一級,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鼻卣严逋醯暮觾?nèi)之行,對于動員兵員,督察糧運,全力加強長平前線的作戰(zhàn)能力,無疑有積極的意義。對長平趙軍之兵員與軍糧的遠方來援的堵截,也因此具備了成功的條件。趙軍戰(zhàn)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而白起“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遍L平之戰(zhàn)后,秦昭襄王迅即發(fā)起邯鄲之戰(zhàn)。所謂“秦趙構難”[10]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2374,“秦趙相斃”[10]卷六九《蘇秦列傳》2244,應與廣義的“北地”爭奪有關。
“(秦王政)十八年,大興兵攻趙”,主力部隊“王翦將上地,下井陘”。張守節(jié)《正義》解釋“上地”:“上郡上縣,今綏州等是也?!卑凑者@一理解,其地在今陜西綏德[13]第5冊40-41。次年,“得趙王”,“秦王至邯鄲”,這是統(tǒng)一戰(zhàn)爭期間秦王政行程最遠的一次出行?!扒赝踹€,從太原、上郡歸?!盵10]卷六《秦始皇本紀》233這一行程的主要路段,竟然與18年之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載運這位中國歷史第一個統(tǒng)一帝國締造者尸身的車隊經(jīng)行直道返回咸陽的軌跡重合,是值得注意的。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發(fā)生“荊軻刺秦王”事件?!?秦王)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fā)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薄岸迥?,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10]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1902在滅齊,即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前一年,秦全面控制了“北邊”。
認識秦統(tǒng)一局面的形成,應當理解其規(guī)模并不限于“禽滅六王”[10]卷六《秦始皇本紀》250,亦包括向北河和南海的軍事拓進。而秦帝國版圖的規(guī)模,于是也遠遠超越了秦本土與“六王”故地?!扒販缌鶉?,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陽,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余里。又度河據(jù)陽山北假中?!盵10]卷一一〇《匈奴列傳》2886蒙恬的“北邊”經(jīng)營以長城和直道一橫一縱的兩大工程體系為基點,對于秦王朝的國家安全和文化擴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所謂“西北斥逐匈奴”,《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所謂“北逐戎狄”,賈誼《過秦論》所謂“(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10]卷六《秦始皇本紀》280,或言“逐”,或言“卻”,均突出強調(diào)了主動進取的戰(zhàn)略趨向。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fā)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闭f蒙恬“北擊胡”在秦實現(xiàn)統(tǒng)一6年之后。然而《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又明確寫道:“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nèi)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jù)陽山,逶蛇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庇伞氨熡谕馐嗄辍笨梢酝浦?,蒙恬“北逐匈奴”是滅齊之后隨即發(fā)生的戰(zhàn)爭行為。也可以說,蒙恬經(jīng)營北邊,是秦統(tǒng)一戰(zhàn)略的軍事主題之一。“暴師于外十余年”是值得重視的時間記錄。而作為重要的空間信息,前引賈誼“卻匈奴七百余里”應予注意。而《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載王恢語:“蒙恬為秦侵胡,辟數(shù)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墜然后敢牧馬?!薄氨贁?shù)千里”之說或有夸張,但也可以在認識“北邊”形勢時參考。
中國古史最早出現(xiàn)“北邊”這一政治地理、軍事地理與民族地理的概念,見于《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庇钟星耙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以及《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等。“北邊”為社會全面關注,是重要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而“塹山堙谷,通直道”的工程,因司馬遷的提示,始為史家所關注。
秦實現(xiàn)統(tǒng)一于東方史和世界史的意義,或許可以通過中原帝國執(zhí)政者對于“北邊”的重視以及隨后發(fā)生的歷史變局予以理解。草原強勢軍事力量因秦王朝積極的戰(zhàn)略布局,南下侵擾的行為受到遏制。數(shù)十年之后,漢武帝對匈奴的有力抗擊改變了漢帝國西北形勢。匈奴向歐洲遷徙的歷史動向。有的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令蒙恬經(jīng)營“北邊”起始,世界民族文化格局因此有所變化[14]。有的學者更突出強調(diào)直道對于這一歷史變化的作用[15-17]。這樣的認識是有一定的學術依據(jù)的。而“北邊”的戰(zhàn)略地位,對于此后兩千余年歷代邊疆問題與民族問題的處理均有重要意義。
[1] 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2]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0-291.
[3] 〔英〕李約瑟.科學思想史[M]//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何兆武,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
[4] 阮元???詩·小雅·北山[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據(jù)世界書局縮印阮刻本,1980:463.
[5]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462.
[6] 〔清〕孫詒讓.墨子間詁[M].孫以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71-72.
[7] 楊伯峻.孟子譯注[M].蘭州大學中文系孟子譯注小組修訂.北京:中華書局,1962.
[8] 周鍾靈,施孝適,許惟賢.韓非子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2:428-429.
[9] 韓非子.韓非子集釋[M].陳奇猷,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8.
[12]王子今.秦史的宣太后時代[N].光明日報,2016-01-20(14).
[13]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14]比新.長城、匈奴與羅馬帝國之覆滅[J].歷史大觀園,1985(3).
[15]徐君峰.秦直道影響了羅馬帝國衰亡[C]//考古中國:探索發(fā)現(xiàn)之旅[EB/OL].(2011-11-16).http://www.kgzg.cn/thread-1196-1-1.html.
[16]秦直道——一條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的軍事通道[EB/OL].(2012-02-23).http://tieba.baidu.com/p/1425022228?pid=17435888545&cid=0.
[17]長安學研究中心.秦直道——道路走向與文化影響[EB/OL].(2015-09-09).http://www.wtoutiao.com/p/D2f7qM.html.
(責任編輯:高士榮)
The Strategy of Qin Northern Borderland and its Unification Process
WANGZi-jin
(Research Center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The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he achievements of First Emperor of Qin unification are not only limited to elimination Six States, but also included the military extension into Beihe and Nanhai. The size of the Qin Empire territory is also far more than the mainland of Qin and Six States. In addition, the concerning for the Northern Borderland of Qin appeared in the unity process. King Zhaoxiang of Qin attacked and perished Yiqu and occupied Shang Commandery,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hange of taking possession of half of the world's land and establishing the imperial cause. The influence of Meng Tian managing the Northern Borderland for oriental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also wer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Qin; unification; Northern Borderland; King Zhaoxiang of Qin; First Emperor of Qin; Meng Tian
2016-03-10
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秦統(tǒng)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14ZDB028)
王子今(1950- ),男,河北武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研究方向為秦漢史。
K233
A
1672-2817(2016)04-0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