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
主編先生:
首先我要感謝上海市“慈善之星”秦志剛同賀思聰兩位先生,在烈日炎炎的盛夏,為了幫困、失獨、助學架起了愛心的橋梁,不辭辛勞,助我落實了3項善舉。
我雖已高齡、耳聾目亦花,但頭腦還算清晰,心態(tài)也未老,因此行善的步伐不能停止。
最近,我在香港的友人寄來一份訊息。談及馬來西亞三娘善心老人院的一些情況。該院完全免費收容孤苦無依的空巢老人,我覺得非常難得。目前收住了160多位,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生活無法自理的殘障老人。該院不但免費,且以真誠的愛心來照顧這些老人。老人們的住所都很干凈,表情亦很愉快,還有各種休閑娛樂的場所。每日3次正餐、2次茶點,都很用心準備,平時還經(jīng)常舉辦各種活動,豐富了生活的內(nèi)容。他們就像孝養(yǎng)自己的父母,功德無量??!13年來他們越做越好,現(xiàn)在又興建了新大樓,讓更多需要照顧的老人過上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我看了這些資料,不覺一陣鼻酸,心中感慨萬千。目前,我們的社會已步入了老年社會,老人問題很突出。我想,要是我們那些熱心于公益的慈善人士們也能借鑒一下這方面的例子,往這個方向努力該有多好,更懇請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能否考慮把此事放到議事日程上來。有許多老人翹首以待,渴望能有這么一方樂土,安享晚年啊!
袁陰齋(筆名)現(xiàn)年94
2016.8.8
《互動》欄目征稿啟事
在《互動》欄目中,我們誠邀您的來信,發(fā)表您對雜志中文章的看法、對觀點和事件的剖析及評論,以及對選題的建議和感想。還猶豫什么?現(xiàn)在就拿起筆,把您的感受和想法告訴我們吧。
《互動》欄目歡迎廣大讀者踴躍投稿,內(nèi)容、體裁不限,字數(shù)不超過500字。
讀者也可以通過關(guān)注《至愛》的微信公眾號,及時獲取雜志的最新內(nèi)容,了解公益資訊,并留言告訴我們您的觀點和看法。
電子郵件:zhiai_sh@163.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長樂路672弄33號E座《至愛》雜志編輯部收
郵編:200040
三娘善心老人院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代表勵晨(左一)、秦志剛先生(右一)與袁文娟女士(左二)及家人合影
秦志剛先生在袁文娟女士家中介紹情況
《至愛》雜志2—3月合刊,曾報道過上海市松江區(qū)葉榭學校一對年僅14歲的雙胞胎少女的求助信息:李萍、李玲出生于困難家庭,都被確診患蛋白尿癥,每月需要1000—1500元人民幣的捐助用于藥費和復(fù)查費。袁文娟(筆名:袁陰齋)女士在《至愛》雜志的協(xié)助下,上門了解到患病姐妹治療困難的具體情況,通過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款幫助兩姐妹解決問題。上面的讀者來信就是來自熱心的袁女士,今年94歲高齡的她依然還在為公益慈善事業(yè)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此次來信,袁女士首先感謝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慈善之星”秦志剛同志及《至愛》雜志的賀思聰老師助她完成了3項善舉;主要是向我們推薦馬來西亞的三娘善心老人院,希望通過我們雜志,呼吁更多的慈善人士了解、借鑒異國的養(yǎng)老模式。袁女是通過朋友介紹了解到該養(yǎng)老院的,《至愛》雜志也通過知情人士了解了一些該院的情況,下面讓我們簡單地了解一 下:
三娘善心老人院是在2003年開始建,正式創(chuàng)院于2004年4月27日。最初,是由3位婦女共同創(chuàng)立,希望收留100位無家可歸的老人,所以命名為三娘善心老人院。
開院至今已收留了約414位老人,過逝的已超過168位,至今還收留著137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老人。
老人大致上分為4種方式進入到三娘善心老人院:
一、通過馬來西亞福利部工作人員晚上在巴士站、火車站或路邊發(fā)現(xiàn)苦難的老 者;
二、馬來西亞全國中央醫(yī)院沒人認領(lǐng)的出院老人;
三、通過網(wǎng)絡(luò)、報刊等善心人士發(fā)布的流浪老人信息;
四、非直系親照看的,并已喪失繼續(xù)照顧老人能力的情況也會被接收。
三娘善心老人院秉著“以老為本”的原則,院里的老人大多數(shù)行動不便,三娘善心老人院擁有自用救護車定期接送老人到政府醫(yī)院或私人診所看病及治療。每日提供3份正餐和2次茶點,1個房間供8位老人住宿,房里設(shè)有電視給老人消遣娛樂,浴室也有熱水器方便老人洗浴,一切都是為貧苦老人而設(shè),免費收留需要幫助的老人。
三娘善心洗腎中心成立于2007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群熱心人士捐助20架洗腎機,每日兩班制為腎病患者服務(wù)。
三娘弟子規(guī)中心成立于2008年,秉著以孝為先的理念,延續(xù)“孝”和“禮儀”,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子孫愛戴長輩及親友。
2011年,“素食館—三好屋素食快餐”建立,為素食者提供方便;2012年,三娘臨終關(guān)懷中心竣工并正式投入服務(wù);正在興建三娘弟子規(guī)中心大廈,未來計劃修建精神病患看護中心大樓……
這樣一個非政府組織及非盈利機構(gòu),通過最初3位女士的不懈努力,現(xiàn)成為當?shù)匚ㄒ粎R集了洗腎、臨終關(guān)懷、弟子規(guī)教育及素食館于一體的模范養(yǎng)老院。熱心的袁女士一了解到馬來西亞這種多元慈善的養(yǎng)老模式,就非常急切地找到了《至愛》雜志編輯部,希望通過本刊的傳播,讓更多以行善為樂、樂善好施的人士看到并了解到這樣一種模式,希望在公益機構(gòu)及愛心人士的扶持下,中國本土也能演化出適合我國老年人的養(yǎng)老院,為老人的慈善事業(yè)開拓一種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