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麗 許曉東
內容摘要:市場支配力是產業(yè)組織理論的核心概念,其測度方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問題。近幾年,大型互聯網公司頻繁陷入反壟斷糾紛,市場支配力測度受到經濟學界和法律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對市場支配力測度直接法和間接法進行了詳細梳理。直接法由勒納指數演變到以各類計量經濟模型來估算彈性值,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直接法應用于現實案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反壟斷當局通常采用市場份額結合其他指標判斷企業(yè)的市場支配力。雙邊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對市場支配力測度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學術界嘗試修改現有模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探索主要集中于特定的一類或者幾類雙邊市場,并且假設條件過多,應用于現實案例說服力不足。
關鍵詞:市場支配力 勒納指數 彈性 相關市場界定
引言
雙邊市場是指兩組消費群體通過一個平臺或中介相互作用,并且一組消費群體的決策通常會通過外部性影響另一組消費群體收益的市場。市場支配力(Market Power)又稱市場力量,是指企業(yè)可以有利可圖的在一段有意義的時間內將價格提高到競爭價格水平(即邊際成本)之上的能力(卡爾頓、佩洛夫,2009)。若一個企業(yè)的市場支配力越大,那么它對市場的左右能力和定價能力也就越強,它可以憑借其支配地位將價格定于邊際成本之上,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損害有效競爭。
隨著雙邊市場的發(fā)展,產品多樣化,盈利模式多樣化,從而市場的競爭形式也多樣化,這使得政府對市場的監(jiān)管面臨挑戰(zhàn)。2008年8月《反壟斷法》出臺,以反壟斷視角審理的案件也隨之增多,如國內的“百度案”、“3Q案”,在國外,微軟、Google、亞馬遜等國際互聯網企業(yè)已經卷入反壟斷糾紛,在全球范圍內頻繁遭到反壟斷訴訟。任何反壟斷案件都不可避免地會牽涉到市場支配力的測度。由于雙邊市場具有獨特的商業(yè)模式和經濟技術特征,這使得現有的、基于單邊市場邏輯的市場支配力測度方法不再適用于雙邊市場,如果反壟斷當局仍采用現有方法來測度雙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可能得到錯誤的結果。這可能是目前許多雙邊市場反壟斷案件判決飽受爭議的原因。
目前國內關于雙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測度方法的研究較少,國外的研究也只集中于某幾類特殊的雙邊市場,無法應用于其它的雙邊市場。所以,關于雙邊市場的支配力測度方法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單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測度
單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測度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經較為成熟,目前,關于市場支配力測度主要分為兩個途徑:間接市場支配力測度和直接市場支配力測度。
(一)單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直接測度方法
Lerner(1934)推導得出:當利潤最大化時,產品價格高于邊際成本的部分所占價格的比例即為市場支配力。在此之后,勒納指數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中各個行業(yè)市場支配力的衡量。汪貴浦和陳明亮(2007)以郵電通信業(yè)為例,通過適當的變換替代了經濟學難以度量的邊際成本和實物量,得到了一種能直接計算勒納指數的方法,并指出該方法適合于觀察中長期市場支配力,計量分析中明顯優(yōu)于使用平均成本替代的方法。趙旭(2011)得到四大國有銀行的市場勢力勒納指數明顯大于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并在此基礎上估計了基于市場勢力的社會福利效應,認為因銀行成本無效帶來的經濟損失遠大于因市場勢力而引起的社會福利損失。勒納指數對市場支配力的計算具有重要貢獻,具有開創(chuàng)性,但是邊際成本難以獲得,使得該指數在實際中缺乏直接的可操作性。
剩余需求彈性模型是Bresnahan于1989年提出的(闞大學,2013)。該模型是在勒納指數的基礎上演化而來,市場需求彈性的倒數即為勒納指數,結合計量經濟學模型,得到行業(yè)的需求彈性,也就得到了市場勢力的衡量指標。馬述忠和王軍(2012)以玉米為例運用剩余需求彈性模型,結合五個主要出口對象國的面板數據,對我國糧食出口的市場勢力進行了實證檢驗,發(fā)現我國玉米出口僅存在微弱的市場勢力。闞大學(2013)基于剩余需求彈性模型,實證得到我國水產品在日本、美國、韓國這些主要出口國市場上的市場勢力及排序,總的來說中國水產品出口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市場勢力,但還不明顯。
Hall等(1986)和Hall(1988)在勒納指數的基礎上,認為市場勢力是指超出邊際成本的定價能力,用邊際成本加成能力來表示市場勢力,后來形成著名的要素模型方法(Hall市場勢力測度模型)。張澤生和蔣帥都(2009)采用要素模型方法實證研究了我國稀土出口的市場勢力,計量發(fā)現,中國稀土出口貿易的實際市場勢力比較微弱,出現“寡頭”地位與市場勢力缺乏共存的現象。Roeger(1995)修改了Hall提出的全要素模型,在此基礎上,陳甬軍和楊振(2012)在分析外資市場時,利用中國1999-2010年28個制造業(yè)的面板數據,并估計其市場勢力水平,最終得到制造業(yè)各行業(yè)存在顯著的市場勢力,但金融危機之后,市場勢力溢價水平波動較大。
(二)單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間接測度方法
直接法測度市場支配力可以內生化許多變量的影響,更加準確。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較難實現。因此,現實的反壟斷案件中常常采用間接法來測度市場支配力。
間接法測度市場支配力的前提是相關市場界定?!跋嚓P市場”最早在1948年哥倫比亞鋼鐵公司案中由美國最高法院提出。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了許多相關市場界定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產品功能界定法,二是SSNIP測試界定法(李劍,2010;余東華,2010)。產品功能界定法包含多個方法,如需求交叉彈性法、合理的互換可能性、特有性質及用途、價格關聯性檢驗、因果關系檢驗法(田明君和徐斌,2007;黃坤等,2013)。這些方法具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它們賦予美國政府在反壟斷訴訟中很大的自主權,使得政府可以通過上述方法界定出任意期望的相關市場(黃坤等,2013)。因此,產品功能界定法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得出的結論具有不確定性,SSNIP測試基于經濟學理論,克服了以上缺點,更具科學性。
目前主流的相關市場界定方法是假定壟斷者測試。這一方法是由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在1982年頒布的《橫向并購指南》中提出(Baker,2007;黃坤,2014)。假定壟斷者測試的主要內容是SSNIP測試,它的核心思想是假設兩家或者多家企業(yè)并購為某個市場的壟斷者,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該(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壟斷者是否可以或者將會以小幅的、顯著的、非暫時的方式提高價格。因為直接進行SSNIP測試的執(zhí)行條件較為嚴格,所以反壟斷實踐中通常采用臨界損失分析法來間接執(zhí)行SSNIP測試。李劍(2010)分析了SSNIP測試應用于“百度案”的過程所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善的方向。黃坤(2014)運用SSNIP測試界定了奇虎360上訴騰訊案的相關市場,最終得到該案的相關市場為中國大陸即時通訊服務市場。
雖然SSNIP測試是目前主流的相關市場界定方法,但是它在實踐運用過程中同樣存在著缺陷與不足,如:基礎價格選擇不當會導致評估謬誤;價格上漲幅度的不確定性使得測試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可能導致玻璃紙謬誤(余東華,2010;黃坤等,2013)。
明確相關市場之后,需要計算市場份額并結合行業(yè)發(fā)展、進入壁壘等考察企業(yè)的市場支配力(戴家武和黃秀清,2012;周正,2010)。在反壟斷實踐中一般采用銷售額或者銷售量來計算市場份額,隨著反壟斷實踐的發(fā)展,計算市場份額的指標也不斷增多,對于軟件行業(yè),國外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也有采用裝機量(install base)來計算市場份額的先例(黃坤,2014)。
市場份額的劃分標準作為市場份額測度市場支配力過程的最后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關于企業(yè)市場份額達到多少就可以定義為具有市場支配力的問題,不同的國家法律實踐中的標準不同。
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頒布了反壟斷法,其中發(fā)展最為完善成熟的是美國。美國反托拉斯機構和法院在長期的反壟斷案件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一條標準:企業(yè)的市場占有額超過70%將被判為具有市場支配力;當市場份額介于50%-70%時,除市場份額外,還需要提供無替代品,有多少潛在競爭對手等更多證據;當市場份額小于50%,則不具有市場支配力(邱文雄,2004)。日本《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平交易的法律》第二條規(guī)定:在一年內,一個事業(yè)人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二分之一,或者兩個事業(yè)人的市場占有率之和超過四分之三的,即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根據歐盟委員會處理相關案件和歐洲法院的判例,只有10%的市場份額在通常情況下是不可能被認定具有市場支配力的(金剛和徐靜,2008)。我國《反壟斷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在涉及一個經營者時,如其市場份額在相關市場當中達到二分之一時;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上的市場份額達到三分之二的;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四分之三的,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另外,其中有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市場份額作為各國執(zhí)法機構偏愛的支配力測度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可操作性強。
在SCP分析范式中,產業(yè)集中度是重要的結構變量,后來許多學者用這一指標衡量市場勢力,該指標亦為間接法中重要的一類。主要的市場集中度指標有CRn指標(Concentration Ration)和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郭樹龍(2013)利用了CR4、CR8、HHI等三種市場集中度指標對1998-2007年中國制造業(yè)的行業(yè)市場集中度變化趨勢進行考察。最終得到1998-2007年中國制造業(yè)市場集中度呈現出下降趨勢。Ratnayake(1999)對新西蘭109個制造業(yè)的市場集中度CR4做了研究,發(fā)現進口對以CR4表示的市場集中度水平及其動態(tài)變化都有顯著地負向影響,但是這種負向影響在HHI表示的市場集中度中不明顯。Bhattacharya(2002)對馬來西亞的研究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市場集中度指標簡單明了,但是究竟計算多少家企業(yè)這一指標才具有代表性是存在疑問。同時企業(yè)規(guī)模的選擇標準也沒有達成統一。且它們對數據的要求較嚴格,很難將某一行業(yè)內每一個廠商的數據都搜集完備,所以,運用于實踐存在困難。另外,集中度這一指標衡量的是整個行業(yè)的壟斷程度,難以得到單個廠商在該行業(yè)的支配力,所以,將其應用于反壟斷案件較為困難。
雙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測度
(一)雙邊市場機制研究
雙邊市場中的雙邊群體通過中間人或者平臺發(fā)生交易,任何一邊群體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邊群體的行為,即交叉網絡外部性(Rysman,2009)。雙邊市場具有價格的非對稱性、網絡效應、鎖定效應、平臺競爭和多屬行為等技術經濟特征(熊艷,2010;黃坤等,2013)。平臺的間接網絡外部性特征產生了“雞與蛋”的問題:為了吸引買者,平臺必須擁有一定基礎數量的賣者,然而這些賣者只有在潛在的買者出現時才會參與(Caillaud和Jullien,2003)。Armstrong和Wright(2007)研究發(fā)現在平臺買方存在差異性,而賣方同質的情況下,平臺并沒有直接競爭賣者,而是通過補貼買者間接競爭。Caillaud和Jullien(2003)認為基于間接網絡外部性的作用,最佳的策略是“各個擊破”:補貼一邊的市場參與者,然后用另一邊市場彌補損失。
Rochet和Tirole(2003)和Armstrong(2006)通過構建不同的壟斷和寡頭壟斷模型,研究了平臺企業(yè)最優(yōu)的價格決定問題。Rochet和Tirole(2006)綜合Rochet和Tirole(2003)以及Armstrong(2006)的雙邊市場壟斷模型,并對雙邊市場做了技術性定義,最終得到在雙邊市場中,價格的構成方式與價格水平同樣重要。Weyl(2010)在Rochet和Tirole(2006)的研究基礎上,不僅考慮用戶間的差異性,同時加入用戶收入和規(guī)模兩個變量,建立了具有一般性的網絡產業(yè)的壟斷定價模型。
(二)雙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直接測度方法
雖然傳統的市場支配力測度方法不能直接應用于類似支付卡網絡這樣的雙邊市場,但是雙邊市場的特性并未完全顛覆傳統市場支配力測度方法的基本邏輯(Emch,2006)。大部分的雙邊市場支配力的直接測度方法從市場支配力的概念出發(fā),以企業(yè)在市場中的定價能力衡量,即勒納指數的衍生模型(Evans,2011)。
以支付卡網絡為例,Emch(2006)發(fā)現在雙邊市場的每一邊設置的價格最優(yōu)時,關于平臺總價的需求彈性倒數是市場支配力的有效衡量方法。在此基礎上,又分析了支付卡各個交易邊內部不同情況下的市場支配力:第一,在每個支付卡使用獨立的網絡和每個消費者只持有唯一的支付卡這一假設下,如果網絡供應商的數量下降,那么支付卡發(fā)行商市場邊(而非商戶這一市場邊)的支配力將會增強,;第二,改變支付卡使用獨立網絡平臺的假設(即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網絡),支付卡品牌企業(yè)數量的減少,使得對于商戶的均衡網絡價格上升,而支付的發(fā)行價卻保持不變,因此,網絡商的支配力表現在商戶市場邊而非發(fā)行市場邊。
Lawrence J.White(2006)對反壟斷過程中相關市場界定及市場支配力測度進行分析總結,認為Emch(2006)至少有三點重要的網絡問題沒能解釋:第一,由于商戶的產品或者服務被假定為恒定不變的,所以,模型得到的均衡是局部均衡,如果這一約束改變,均衡情況將會如何變化是未知的。第二,Emch(2006)在建立交換費模型時選取了最簡單的三方參與者模型,交換費由聯合企業(yè)成員Visa和MasterCard等這些支付網絡供應商共同決定,而非在個人與發(fā)卡行之間協商決定,這一問題在Emch(2006)的論述中并未解決。第三,Emch(2006)對關于支付卡網絡市場的相關市場界定這一基本壟斷問題,無論是反壟斷方面還是監(jiān)管都沒有很好地解決。
根據市場支配力的定義可知,市場支配力的衡量與定價有著直接的關系。Parker和Van Alstyne(2000)在價格結構中加入網絡外部性參數,研究了當商品需求受自身價格及其他產品銷售量共同影響時壟斷價格的決定。在Parker和Van Alstyne(2000)的基礎上,Rochet和Tirole假設平臺定價是線性的,雙邊收益相互獨立且獨立于平臺定價,每一交易的邊際成本固定不變。在這一系列的假設下,系統分析了以下幾種特殊情況下雙邊市場的定價高于邊際成本的幅度:第一,只存在單一壟斷平臺時,平臺市場支配力可由整個平臺、買者市場邊、賣者市場邊的價格與對應的需求價格彈性的比值獲得,這說明,若市場只存在單一的壟斷者,其市場支配力的計算無論以哪一市場邊的支配力來衡量都是正確的。第二,當市場中存在競爭平臺,某一市場邊存在多歸屬性,價格具有非對稱性時,競爭平臺最終會通過競爭達到均衡,此時雙邊平臺具有對稱的價格,任意一平臺的市場支配力較情況一有稍微變化,在買方市場邊,需求價格彈性ηB由均衡時的需求價格彈性ηB0代替,在賣方市場邊,需求價格彈性ηS由需求價格彈性與買方對平臺忠誠度的比值ηS/β代替??梢?,市場形式的改變會改變平臺市場支配力的具體計算形式。
(三)雙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間接測度方法
雖然市場支配力的直接測度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然而,由于有些涉案企業(yè)的特殊性使得市場支配力直接測度方法無法很好的應用于反壟斷實踐,所以,法院和競爭監(jiān)管機構依賴于獨立調查企業(yè)在某一個相關市場中的市場份額水平來判斷企業(yè)的市場支配力(Evans,2011)。市場份額計算的前提—相關市場界定是反壟斷的核心問題,也是壟斷行為認定和壟斷執(zhí)法活動的基礎(蔣巖波,2012)
蔣巖波(2012)根據盈利模式的不同將平臺企業(yè)分為市場創(chuàng)造型、需求協調型和受眾制造型三類,以各自利潤來源邊市場為界定相關市場的主要依據,并根據其網絡外部性的正負確定其市場支配力。歐盟委員會嘗試采用盈利模式測試法來界定相關市場,該方法以平臺企業(yè)收費的主體和參與方為依據,按照其不同的盈利模式來界定相關市場,具有相同盈利模式的企業(yè)應該同屬于一個相關市場(林平和劉豐波,2014)。該方法簡單容易操作,然而其正確性有待檢驗。雙邊市場中的企業(yè)盈利模式多樣,究竟盈利模式多大程度一樣視為具有相同盈利模式是一個問題。另外,就具體公司而言,騰訊QQ和微軟MSN同屬于即時通訊市場,然而MSN主要以廣告收入為主,而騰訊則以增值服務收入為主。
在相關市場界定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還是在不斷嘗試改進假定壟斷者測試來界定相關市場。假定壟斷者測試應用于雙邊市場的主要問題在于價格的選擇(Emch,2006)。Emch(2006)認為雙邊市場并不會改變理性經濟人假設,以支付卡市場為例,平臺企業(yè)通過改變交換費率來調節(jié)雙邊價格最終得到最優(yōu)的總價格,針對總價應用假定壟斷測試是合理的。黃坤(2014)認為在雙邊市場中存在免費市場邊時,相關市場的界定會變的更加復雜,此時理論上,采用隱性價格和影子價格來執(zhí)行假定壟斷者測試雖然是可行的,然而具體案例中卻難以獲得各方都認可的隱性價格或影子價格。對此,他提出假定壟斷行為測試,并指出價格以SSNIP的方式上漲,只是壟斷行為的一種,假定壟斷者測試只是假定壟斷行為測試的一個特例,而假定壟斷行為測試則是假定壟斷者測試的推廣,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
雖然假定壟斷行為測試的分析思路已經相當清晰,但是它缺少像假定壟斷者測試中臨界損失分析之類的簡潔執(zhí)行方法。Evans和Noel(2007)根據雙邊市場的特征,在線性需求和不變成本以及企業(yè)提高一邊價格的同時另一邊價格維持不變的假設下,基于單邊市場的臨界損失法,提出了雙邊市場中損失的計算公式和分析過程。Filistrucchi(2008)認為Evans和Noel(2008)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理論意義,但是其結果會得到較寬的相關市場,并且一邊價格改變而維持另一邊價格不變的假設違背了SSNIP測試中“非暫時”的前提。針對以上問題,Filistrucchi(2008)得到了非交易類的雙邊市場的臨界損失分析公式。該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于允許雙邊同時改變價格,并且一邊價格是內生的,而另一邊價格是由雙邊關系決定的。不足之處在于假設條件過多,因而無法應用于現實反壟斷實踐。在此基礎上,Evans和Noel(2008)在一系列相關假設條件下,推導出了雙邊市場背景下臨界損失的計算公式,然而,該公式并非通常意義上的相對損失,而是絕對損失,所以應用于實踐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由于市場支配力的直接測度方法應用于現實存在許多技術上的問題,所以實踐多以間接法測度市場支配力。而間接法中相關市場界定是不可避免的難題,雙邊市場的特殊性使得這一過程更加復雜和難以解決。假定壟斷行為測試為雙邊市場的相關市場界定開闊了思路,然而這一思想的具體執(zhí)行方法并不明確,仍需要不斷探索研究。另外,雙邊市場中存在許多互聯網平臺企業(yè),這使得市場份額的計算不能單純以銷售量、銷售額這些傳統的經濟指標。企業(yè)占領市場的衡量變得多種多樣,如注冊用戶數、活躍用戶數、網站訪問量等。哪個指標對于衡量企業(yè)的市場支配力更加合適?亦或采取多個指標同時衡量?目前并沒有一致的答案。故在雙邊市場的市場支配力間接測度方法中,相關市場的具體執(zhí)行以及市場份額指標的確定是未來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卡爾頓,佩洛夫.現代產業(yè)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汪貴浦,陳明亮.郵電通信業(yè)市場勢力測度及對行業(yè)發(fā)展影響的實證分析.中國工業(yè)經濟,2007(1)
3.趙旭.中國商業(yè)銀行市場勢力、效應及其福利效應.財經研究,2011(3)
4.闞大學.中國水產品國際市場勢力的實證研究—基于邊際成本模型和剩余需求彈性模型.江蘇農業(yè)科學,2013(6)
5.馬述忠,王軍.我國糧食出口市場勢力的實證分析—以玉米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2(7)
6.孫澤生,蔣帥都.中國稀土出口市場勢力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09(4)
7.陳甬軍,楊振.制造業(yè)外資進入與市場勢力波動:競爭還是壟斷.中國工業(yè)經濟,2012(10)
8.李劍.雙邊市場下的反壟斷法相關市場界定—“百度案”中的法與經濟學.法商研究,2010(5)
9.余東華.反壟斷法實施中相關市場界定的SSNIP方法—局限性及其改進.經濟評論,2010(4)
10.田明君,徐斌.相關市場界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對中國反壟斷法的啟示.遼東學院學報,2007(9)
11.黃坤,陳劍,張昕竹.反壟斷審查中的相關市場界定方法研究.當代財經,2013(6)
12.黃坤.互聯網產品和SSNIP測試的適用性—3Q案的相關市場界定問題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4(11)
13.戴家武,黃秀清.市場力量估測方法的演進.經濟學動態(tài),2012(6)
14.周正.基于雙邊市場理論的電子商務平臺競爭規(guī)制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10
15.邱文雄.論美國反壟斷法中壟斷力量的認定標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4
16.金剛,徐靜.論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標準—兼評我國《反壟斷法》第 18、19 條.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6)
17.郭樹龍.中國工業(yè)市場勢力研究.南開大學,2013
18.熊艷.產業(yè)組織的雙邊市場理論—一個文獻綜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4)
19.蔣巖波.互聯網產業(yè)中相關市場界定的司法困境與出路—基于雙邊市場條件.法學家,2012(6)
20.劉豐波.雙邊市場中相關市場界定研究最新進展與判例評析.財經問題研究,2014(6)
21.Armstrong Mark,“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 A Progress Report”,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
22.Armstrong Mark & Wright Julian,“Two-Sided Markets, competitive bottlenecks and exclusive contracts ”,Economic Theory,2007(32)
23.Bhattacharya M,“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Malaysiian Manufacturing”Monash University,2002
24.Baker J. B,“Market Definition: An Analytical Overview”,Antitrust Law Journal,2007(74)
25.Caillaud Bernard & Jullien Bruno,“Chicken & Egg: 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4)
26.Emch Eric.“Market Definition and Market Power in Payment Card Networks”,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06(5)
27.Evans, D.S. 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Markets[J]. Yale Journal of Regulation,2003(2)
28.Evans, D. S. & Noel, M. D,“Definition Market that Involve Multi-Sided Platform Businesses: An Empirical Framework with an Application to Googles Purchase of Double Click”,Working Paper,2007
29.Evan, D.S. and M.D. Noel. The Analysis of Mergers that Involve Multisided Platform Businesses[J].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2008(4)
30.Filistrucchi, I. A SSNIP Test for Two-Sided Markets: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R]. Ne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 No.34,2008
31.Hall. R.E,“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and Marginal Cost in U. S. Indust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6)
32.Lerner & Abba P,“The Concept of Monopoly and Measurement of Monopol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4(1)
33.Parker, G. and M. Van Alstyne. Information Complements, Substitutes, and Strategic Product Design[J]. Tulan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0
34.Roeger W,“Can Imperfect Competition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l and Dual Productivity Measures? Estimates for U.S.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2)
35.Ratnayake R,“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New Zealand Exper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9(7)
36.Rysman Marc,“The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9(23)
37.Rochet Jean-Charles & Jean Tirole,“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4)
38.Rochet Jean-Charles & Jean Tirole,“Two-sided Market: A Progress Report”,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
39.Weyl E. Glen,“A Price Theory of Multi-Sided Platfo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9)
40.White Lawrence J,“Market Definition and Market Power in Payment Card Networks: Some Comments and Considerations”,Working Pape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