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閩江
(江西省宜豐中學)
談高中物理的小組合作學習
朱閩江
(江西省宜豐中學)
新課標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以及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小組合作學習是近些年來備受推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互助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啟發(fā)他們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素質教育下一項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何組織高中物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展開了論述。
高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傳統(tǒng)教學很看中教師的專業(yè)程度與課堂內容的呈現(xiàn),因此,很多的課堂教學往往非常精彩,可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實際上,這種教學方式卻對老師的要求更高,無論是專業(yè)知識儲備,還是課堂秩序的維護,以及教學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都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首先,小組合作教學的開展,需要我們明確本學科的特點,高中物理是理論性和實驗性兼具的學科,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通過高中物理的學習,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物理理論知識和科學的觀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遵循其自身的特點,科學地開展。
其次,高中物理教學中要抓準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高中物理教學一般分為基礎理論課和實驗課,相對來說,實驗課更適用于小組合作教學,如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要進行打點、測量、記錄、計算等多個步驟,一個學生做起來可能會手忙腳亂,若進行分組,相互分工,互相討論,完成的效果往往會好一些。
然后,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出答案。如給出一種歐姆定律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舉一反三,推出另外的兩種表達方式,得到正確的結論。
最后,在高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中要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精神。無私利他的合作精神是小組合作學習得以有效開展的靈魂,只有每一位成員都能樂群互助,無私分享,才能讓小組的學習效率提升,才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高中物理教學的開展要遵循教材內容,科學安排,按照教學進度有次序地開展。教材提供給了我們最基本的知識點,如何將教材的功能發(fā)揮最大,就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和訓練了。比如,在進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中,課本的教學重點是利用打點計時器和自由落體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通過分組合作探討出更多的驗證方法,在開闊學生思維的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最基礎的理論知識,也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較高難度的挑戰(zhàn)題目。當然也要注意學生的能力水平,不能打擊他們學習的信心。將物理學知識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發(fā)明結合在一起。在合作小組內,鼓勵大家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和奇思妙想大膽講出來,讓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思考:這樣的創(chuàng)意如何變成成品?需要攻破哪些技術難題?當然有條件的學校更可以給學生提高創(chuàng)客實驗室,讓他們在創(chuàng)造發(fā)明中學習知識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老師要注重師生互動中自己的前導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實現(xiàn)師生的思維、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有利于進行有效的教學,比如,在進行高二物理《驗證動量守恒》小組探究實驗之前,筆者把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進行認真的演示,為下面的小組合作學習作了很好的示范,使學生有良好的合作學習態(tài)度。其次,要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教學效果優(yōu)秀與否的關鍵所在。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的限制,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互動。如上述的實驗,我們可以安排學習小組進行實驗一次、討論三次,共計20分鐘的時間,時間其實并不寬裕,為了避免課堂時間的浪費,我們要反復考查,得出一個最佳時間量,讓有限的時間有最高的產出。在小組內部可以安排小組長,讓小組長將小組的討論和實驗進行有序的安排,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參與其中,發(fā)揮出自己的特長,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總之,在高中物理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更有助于科學創(chuàng)新思維的養(yǎng)成。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的開展,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認真組織好每一次教學,處理每一次的突發(fā)情況,因此,也有助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1]唐伯景.高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物理教學探討,2012(2).
[2]卞秀靜.高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常態(tài)化教學策略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