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勇(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信息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學習動機激發(fā)芻議
韓 勇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學習動機的普遍不足是目前我國高校教育中的一個顯著問題,這既和教育機制相關,也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欠缺相連,而信息技術對此則有很好的矯正作用。文章從此出發(fā),首先分析了信息技術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中的作用,然后就信息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巧用信息技術、整合網絡資源、完善網絡課程、構建反饋體系等。
信息環(huán)境 學習動機 高校教育
學習動機作為一種動力傾向,包含學習需要以及學習期待兩個部分的內容,它能夠引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而使之指向一定的學業(yè)目標。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有很多,大體可以分為個人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兩類。據調查統(tǒng)計,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學習動機最為強烈,而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則普遍不足,甚至還不如中高段年級的小學生。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既和大學生本身意志薄弱、理想缺失息息相關,也和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學體制有著密切聯(lián)系。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普及,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環(huán)境日益成為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環(huán)境因素之一,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升其自學能力。文章立足于此,就信息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做了相應的研究。[1]
相比于中學階段而言,大學生缺乏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習壓力普遍較小,加之目前的高校課程,教學與考核相對寬松,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更低,逃課、曠課現(xiàn)象屢見不鮮。信息環(huán)境作為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因素之一,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具有定的積極意義,具體而言,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1.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誘導性因素,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目前,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尤其是在通識類課程以及思政課程的學習中,普遍存在著興趣不足的問題,這嚴重制約了其學習動機。大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既和大學生本身學習意志的薄弱緊密相關,也和教師“教材、黑板、粉筆”式的教學模式有著密切聯(lián)系。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化解此一問題。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重要內容,它能夠綜合運用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資源,使抽象的課程知識直觀化、形象化,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大有裨益。舉例而言,思政教育,諸如毛澤東思想概論、近現(xiàn)代史等,是高校學生學習中比較反感的課程,這固然和課程知識的理論性較強有關,也與教師教學方法失當有著重要關系。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習特征出發(f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引入一些視頻、音頻片段,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就以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而言,教師可以從《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辛亥革命》、《建黨偉業(yè)》等作品中剪輯相應的片段,在課堂教學時播放,讓學生在視頻欣賞中感知中國近代歷程的變遷。[2]
2.化解學習難點
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些難點,學生對這些教學難點的掌握情形,直接決定了課程學習的最終效果。相比于高中生而言,大學生的學習欲望通常并不強烈,甚至可以說較為低下,這就使得其在學習過程中偏好于那些一聽就懂的知識點,對于需要認真思考、訓練、總結才能理解、把握的知識點缺乏足夠的興趣與信心,這不可避免地制約了最終的學習效果。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則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從而化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習動機。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精講知識點,所謂精講知識點,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覺得學習有困難的知識點以ppt的形式單獨列出、單獨講解,通過反復的講解與傳授來逐步消除學生的學習困難,讓其在不間斷地講解中克服學習困難,強化學習動機;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教學實踐表明,課堂活動相比于枯燥的知識講解以外,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其學習動機。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際需要,借助信息技術設置相應的教學活動,進而引導學生在多媒體的指示下,完成學習活動。
3.營造學習氛圍
良好的課程教學離不開必要的學習氛圍,換言之,學習氛圍是決定最終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當然,它同時也是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前提條件之一。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氛圍的基礎上,學習動機才會得到激發(fā),也才能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信息技術對于學生學習氛圍的營造恰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信息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師逐步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yōu)橐龑д?,教師借助教學課件的制作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學習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這使得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形有所改觀,提升了課堂的整體學習氛圍;其次,信息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非常看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以及網絡技術的開發(fā)。眾所周知,圖片、視頻等資源相比于文字信息而言,更容易為大學生群體所接受,也能夠更好地吸引器課堂注意力,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其學習動機。[3]
1.巧用信息技術,完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教學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對最終的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以往的高校課程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手段的陳舊與滯后,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造成了學生學習效果普遍不佳的尷尬情形。比如,教師的口頭加粉筆式教學,耽誤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造成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又如,教師在知識點的講解中,僅僅依托于教材的枯燥論述,學生既缺乏聽下去的興趣,也提不起來學習的欲望。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很好地完善教師的教學手段,從而改善這一教學情形。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件來取代傳統(tǒng)的粉筆式教學法,教師在課程教學之中,借助信息化的辦公技術,將課程教學內容呈現(xiàn)到筆者本之中,并且教學課件的制作可以有效突破文字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將音頻、視頻、圖像等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難以運用的資源帶到課堂上來,既能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其次,信息技術是一種包含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于一體的綜合技術體系,網絡技術既是拓展課程容量的途徑,也是教師完善教學的一種手段,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技術來實現(xiàn)課內、課外資源的交流與互動,借助課外資源強化學生課內資源的接受與記憶,進而完善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
2.整合網絡資源,拓展課程容量
在大學生的課程學習中,學習內容的枯燥性、單一性也是其學習動機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語說“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目前高校教學所采用的教材,雖然具有系統(tǒng)性、完備性等多個特征,但其理論知識的呈現(xiàn)形式以及編排方式并不符合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認知特點,難以激發(fā)其學習欲望。對此,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引入網絡資源,借助網絡資源的海量性、實效性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其學習動機。首先,教師可以選擇與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網絡資源,也就是相關性資源,這部分網絡資源是教學內容的另一種呈現(xiàn)形式,對于學生全方位地把握教學內容具有很好的作用,比如在課程理論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引入反應具體理論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從生活現(xiàn)象中感受理論的直觀性;其次,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衍生性的網絡資源,所謂延伸性網絡資源,它從課堂教學內容出發(fā),但又有所延伸,比如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情形的表現(xiàn)形式等,這種網絡資源的引用方式,不僅能夠很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提升其觸類旁通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拓展性的網絡資源。所謂拓展性網絡資源,它是對課程教學內容的一種超越,無論是知識容量還是知識層次都有所提升,對于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的提升具有尤為突出的作用。
3.完善網絡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心理基礎,而自主學習則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最佳體現(xiàn)。信息技術的誕生與發(fā)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在以往的高校教學中,課堂是學生最為主要的學習針對,學生在課堂以外自主學習的空間與資源較少。即使部分學生在課余時間在自習室或圖書館自學,但由于缺失明確的學習目標以及有效的學習指導,自學效果也往往不佳。網絡學習則很好地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它一方面為學生的自學活動提供了一條不同于圖書館、自習室的虛擬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尤為教師介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提供了可能性,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完善大有裨益。為了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兩點工作:第一、制作教學課件。學生自主學習以自主性為主要特征,但也離不開必要的引導,在以往的自主學習中,教師缺乏引導的途徑。網絡學習則不然,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制作成課件上傳到校園網絡之中,供學生下載學習,這能夠減少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彎路,提高學習效率;第二、進行在線交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fā)展,目前已經進入移動網絡時代,各種社交軟件層出不窮,對此,教師、學生可以構建一個在線交流群,如qq群、微信群,學生可以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詢問老師,老師在線予以解答。師生間的互動對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也有著很好的效果。
4.設置學習目標,構建反饋體系
反饋對于學生學習而言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持續(xù)而有效的反饋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活動進行復查與反思,也能夠讓學生教學反饋的指引下,提升學習動機。而事實上,學生在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中,也只有不斷地得到反饋,才能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自我進步。因此,在學生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自我學習時,教師要做好反饋體系的構建工作。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設置階段性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明燈,教學實踐表明,抽象的學習目標,如“學習某一理論”等,難以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對此,教師要將學習目標細化,比如先了解某一理論的產生背景,進而掌握這以理論的具體內容,緊接著把握這一理論的應用范圍等,讓學生在階段性的學習中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其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能;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比于課堂教學不同,網絡學習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教師介入的空間較為狹小,在此種前提下,學生要積極地根據學習活動所反饋出來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當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最后,教師雖然難以介入到學生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之中,但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效果展開評價,評價的核心要素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評價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本身的歷時性比較,而非不同學生的共時性比較。[4]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先導條件,與最終的學習效果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大學生受現(xiàn)行的高校教育體制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質等多種要素的影響,在學習動機上呈現(xiàn)出普遍匱乏的態(tài)勢,這不僅嚴重制約了其學習欲望,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其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從信息環(huán)境的時代背景出發(fā),積極在課程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從而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完善高校教學。
[1]柳素芬、侯慶來.信息技術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中的作用[J].教育信息化,2005(07):67-68
[2]劉春志、袁桂平.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J].軟件導刊,2008(10):55-56
[3]劉洪莉、王月嬌.網絡課程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保持策略[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03):25-28
[4]趙永岐、孔珍珍.網絡課程中的動力激勵設計[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7(06):52-54
韓勇,男, 甘肅省永靖縣人,1982年7月出生,本科,助教,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安全防范工程專業(yè),研究方向公安專業(yè)方向,現(xiàn)就職于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