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ann
你是否喜歡把所有的照片、視頻、文檔、表格、作業(yè)、課件全都分門別類地歸檔好,然后從手機復制到電腦,從電腦備份到網盤,再折騰到移動硬盤,就算平時不會特意翻看,也舍不得刪掉。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能是一只典型的“數字倉鼠”。
網絡時代,我們通過各類技術儲存信息和記憶,將它們數字化,當生活的瞬間定格成為一個一個按照時間、地點、人物命名的文件夾,這背后反映出怎樣的媒介心理?
本文從媒介與數字記憶的角度,討論將個人記憶檔案化的價值,以及這種行為對作為“遺忘動物”的人類有何影響。
為什么要選擇做數字倉鼠?
數字倉鼠有哪些魅力?筆者在社交平臺上共收集了14位網友的想法,分別進行線上對話后發(fā)現,大家的目的與表現不盡相同。概括而言,分為情緒性與功能性兩大類別:
數字記憶能使人獲得一定的情緒代償
有12位網友反映,及時歸納資料,上傳到本機或云端,能夠迎合他們的心理訴求。例如,“舍不得扔,所以保存”帶來的懷舊感;“買了不止一個大容量硬盤存與自己有關的各種文件,每次看都會勾起意外之喜”的驚喜感;“分門別類收納照片和視頻,將回憶的拼圖在數字世界拼湊完整”,獲得集郵式的成就感;“將文件備份到網盤,怕有朝一日會用到”的安全感。
較為有趣的是,“由于自己比較難記住對方的臉,所以才想把生活中的細節(jié)都記錄下來”,通過數字技術來幫助人腦記住更多維度的回憶,也增添了一份真實感。
更加特別的是,還有1位受訪對象提到,建立待辦收藏夾的行為也是數字倉鼠癥的體現,雖然并非收藏回憶,而是記錄未來希望完成的計劃,心愿越積越多,不會刻意刪除,“這也是一種希望自己未來變得更好的期許感”。
數字記憶能夠提供功能性支持
有3位網友也提到了數字記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給予的真實幫助。例如,將照片排序上傳備份,易于后續(xù)翻看查找;留著每一期的論文與文獻積累,這是之后做類似選題時的前置基礎材料;受“工作留痕”的思維影響,定期會對已有的材料重新梳理,進行階段性復盤與總結。
通過采訪,不僅能夠基本總結出以上“數字倉鼠癥”的具體表現,而且也反映出這種行為的本質與類別劃分:其本質上是一種對數字資料的堆砌,按照時間分類,可分為對已有具象記憶(如照片、文件、錄音等)的收藏,以及對未發(fā)生的抽象計劃(如計劃表、心愿單等)的陳列;按照公開/私密性分類,也有個人電腦、云端、公共網絡等媒介載體之分。
不過,數字倉鼠也并不是全盤上傳、存儲自己的記憶到云端。這其中,個人能夠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數字記憶進行再加工。具體表現為篩選(比如有位采訪對象會根據文件蘊含的情感價值來判斷是否存儲)、刪除(當遇到信息非常無用、內存不夠、更換手機時)、重新梳理等。
媒介如何影響了數字倉鼠的記憶存儲?
如上所述,數字倉鼠可以上傳資料至本機、云端與公共網絡等載體,受當今的媒介互動方式影響,下文主要討論后兩種選項,這也是影響數字媒介記憶最為顯著的場域類型。
天普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卡羅琳·基奇提出了“媒介記憶”的說法,以此探討媒介是怎樣通過扮演“記憶代理人”的角色,與社會其他領域互動。但在后續(xù)的研究之中,“媒介”的概念不斷泛化。由此而輻射出的記憶類型也大有不同。
有研究者指出,“媒介記憶的邊界需要適當收縮”、辯識“媒介”與“媒體”的細微差別。在此基礎上,相比“媒體記憶”更多強調機構化的新聞媒體進行的記憶實踐活動,“媒介”指的則是傳遞信息的中介,具備作為平臺與工具的物理功能而菲社會功能,而“媒介記憶”對應的是“非機構化、一般媒介的記憶活動”。社會上的草根式個體將生活經歷整理上傳至網絡,這也意味著,在媒介的載體之下,自我的數字記憶隨之被生成。
而在其中,平臺的助推力量不可忽視。復旦大學教授邵鵬是國內最早一批進入“媒介記憶”研究的傳播學者之一,他指出,在人們將需要記憶與保存的內容上傳到媒介空間的過程中,“媒介的功能正在發(fā)生蛻變,由原先的信息生產中心正逐步演變?yōu)樾畔⒂洃浿行摹薄?/p>
特別是社交媒體,正在使用各類策略提高與擴大媒介記憶效率與成果:云網盤幫助智能整理“圖片故事”、微信支持通過選擇日期快速查找某一天發(fā)布的社群內容、QQ空間相冊自動生成回憶功能……
概括而言,平臺正通過優(yōu)化儲存與傳播記憶的方式引導你成為數字倉鼠,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向:
凝煉與內化
如同聯網版的“日記本”與“文件夾”,鼓勵個人在其中進行私密性的記錄,并通過特定的產品功能幫助用戶提升記錄效率;以及各類社交媒體上線的一系列“私密收藏夾”“私密豆列”“僅自己可見”等功能,使其成為用戶的記憶存儲器,在公開的社交場域中保有一方私密凈土,亦或再通過智能儲存技術呈上回憶合集,引導用戶將對個人往事的共鳴與共情,轉變成為對APP的親切感,提升使用好感度。
在這個程度上,產品本身無疑也具備了“銘刻媒介”的屬性,與人腦一同,對個人的記憶留下痕跡。
引導個體進行表達
無論是“記錄美好生活”的抖音,還是“記錄世界記錄你”的快手,“記錄”的功能被反復強調,成為許多內容產品倡導的理念與用戶行為。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一個媒介成為另一個媒介的內容”?;ヂ摼W時代,這種觀念更突出地表現在,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個人用戶,都成為了網絡媒介的內容。因為記憶一旦被訴諸表達,它就脫離了“單機”模式,具備了社會屬性,成為集體或者社會記憶的組成部分,而我們作為媒介本身,連同回憶一并成為了平臺媒介的內容。
無論是我們收集生活碎片,在微博上發(fā)布vlog,還是每月固定梳理做過的事情,將月度回顧文章上傳到豆瓣,都或多或少體現了“數字倉鼠癥”的特質——對數字資料進行收集堆砌與再加工。
而平臺方通過引導用戶將本可以內化的記憶進行外在表達,也是希望我們的數字記憶能夠成為產品的算法土壤,從而更加細致地勾勒用戶畫像,為我們推送更加精準的內容。
按照邵鵬教授所言,“備方通過數字化、大數據、云計算等媒介技術記憶人類的全部生活、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這標志人類記憶正在進入媒介記憶4.0時代,從爭奪記憶控制權到更加智能地爭奪記憶主導權?!?/p>
人們真的需要這種“數字記憶”嗎?
毫無疑問,定期對個人資料進行保存是良好的收納習慣,有序整理更是“數字極簡主義”的另一種體現,然而,將這種記憶的“保管權”備份或者交由數字空間保管還存在哪些更深遠的影響甚至風險?
主動收納數字記憶體現了“記憶權”的需要
自2014年出現“數字遺忘權”的呼聲以來,在網絡環(huán)境下如何平衡與保護個人隱私一直是討論的核心。其中,以以色列學者Noam Tirosh為代表的學界知識分子們提出了“記憶權”的重要性:“社會對遺忘的抗拒比對‘難以遺忘的恐慌來得更早”。
而隨著數字收納理念的日益流行以及上文提到的平臺助推,如今我們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關于自己人生故事的“數字檔案”,特別是將其分享到社交媒體后,也相應激發(fā)了“被記住”的需要:試問,當你在網絡上瀏覽了各式豐富多彩的vlog與plog之后,是否會產生哪怕只有一丁點“我也想試試”的欲望?
在某些時刻,這種連結性甚至使得“記憶”變?yōu)榱艘环N義務,似乎生活的每個瞬間在真實經歷過之后,也理應被同步記錄在硬盤、云盤、個人社交網站中。
執(zhí)迷于“建檔”會導致本末倒置
例如吃飯前需要先拍照、去旅行要時刻拿著云臺拍vlog等等,這類行為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但卻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在這些場合中,記憶前置于主體生活本身,這也應和了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提出的“檔案狂熱”一詞。與之相關更加極端的現象則是,“吃飯最重要目的是拍照打卡、旅行的終極目標是發(fā)朋友圈”,為了展示而記錄,而這會使得一種名為“反記憶”的傾向出現。
所謂“反記憶”其實是大腦進行遺忘的一種生物機制,指的是我們的神經元能夠產生與記憶形成時出現的電波完全相反的電流,從而“沖洗”掉最初形成的記憶。
進一步講,既然“電子建檔”成為我們保存記憶的有效方式,那么,那些沒有進入我們敘事框架的生活點滴,會有更大概率被人為地忽略或者遺忘。例如,在我們剪輯旅行vlog的過程中,有些片段會因為不符合視頻走向被廢棄掉,而在我們后續(xù)反復觀看成品的過程中,我們對于已刪除之物的印象會越來越淡薄。
同理,為方便起見,人們可能不會將資料精細化歸檔,這也會導致無法展現記憶的全貌。這種二次加工的過程,也是選擇性記憶的過程,而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增加了“我們的真實記憶被電子記憶誤導”的風險。
“遺忘”的意義被改變
傳統(tǒng)意義上,我們對“忘記”的理解是,隨著時間流逝,某些印象深刻的往事被自然放下,想念次數減少,哪怕是時隔良久后想起,也不會夾雜太多的個人情感。
而伴隨著數字技術對記憶的強化,如果說儲存意味著“記憶”,那么“遺忘”則對應的是按下刪除鍵。當“遺忘”的主體由人變?yōu)榫W絡的存儲空間,這會導致一種有趣的糾結狀態(tài):有時,我們不敢干脆利落地遺忘;有時我們又敢于心安理得地遺忘。
前者指的是,當記憶變得有序可視化(以照片合集、排序好的文件夾等載體出現),我們可能會出現“數字超憶癥”的表現。于是,對于那些可能會導致難過或焦慮的文件,我們會秉持著保存記憶的義務與習慣,將“刪除”這個行為賦予了“缺損人生記憶”的重要意義。由此,我們并不敢隨便遺忘,即便這些記憶是負面的。
而后者指的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記憶力不斷受到挑戰(zhàn)。相比數字媒介的強大記錄功能,人腦則顯得容量有限又不夠便捷,既然信息以微秒為刻度飛快地更新著,不如索性都交給網絡服務器。
媒介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與平臺產品的不斷助推催生了愈來愈多數字倉鼠的出現,及時收納有助于我們思路清晰,也不失為一種對自己生產的精神資料負責任的態(tài)度。
但相應產生的關于“記憶與遺忘”權利的討論同樣不容忽視:我們是否有必要將生活中所有瑣事備份記錄在案?在這其中,篩選與刪除的原則應該如何界定?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應該將這種本屬于由個人情感裁決的選擇權交由數字媒介?
有時,在腦海中反復求索、費力尋找到想要的回憶碎片的確更加妙不可言。或許,如何存儲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這已經不限于數字傳播本身,而演變成為一道“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數字媒介照映內心”的哲學命題了。
摘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