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霞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出“奇”制勝的媒介故事化方法
陳云霞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魯迅說,中國人向來喜歡折中調和。在大部分的用戶是青年的互聯(lián)網時代,簡單、情緒明確、愛憎分明的東西似乎更受喜歡。此項研究基于大數據融合的媒介環(huán)境,分析了“互聯(lián)網媒介影響力越來越強大”的這種社會現(xiàn)象,探索了互聯(lián)網時代下媒介故事化以人為本、出奇制勝的方法,以及故事化在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中而被重新注入的內涵。
互聯(lián)網媒介;故事化;關注人性;媒介奇觀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深化,各種各樣的平臺便捷了內容的發(fā)布,任何媒介都可以作為信息渠道,技術發(fā)展陷入短暫的飽和期。2016年被稱為短視頻元年,智能硬件、App等細分市場的競爭日漸白熱化,微信、微博以及各大內容分發(fā)網站走向開放,傳統(tǒng)內容生產者向新媒體轉型,內容產業(yè)再次成為逐利的重要手段,具有打動人心、活躍文本的細節(jié)和具體事件的敘述方式也被重視起來,“奇”成為吸引受眾、獲得注意力資源的重要方式。
老子《道德經》有云“以奇用兵”。在信息海量無從選擇的互聯(lián)網時代,讀者對于“標準”的審美疲勞已趨近飽和,抓住被忽略的細節(jié)、從新的角度重新建構舊的現(xiàn)象,是媒介制造賣點的重要方式,越是顛覆常識的“奇觀”越有效果。
奇觀是媒體話語生態(tài)中的一種常態(tài),這個概念源于電影理論分析,[1]它與標準故事相對應,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重新去審視一切習以為常的“標準故事”,重新打量傳統(tǒng)價值體系,解構凝結于“標準故事”中具有穩(wěn)定意義的道德主張、價值評判。中國人向來喜歡折中調和,但這個時代大部分的用戶是青年,相較于溫和寬容、中立的態(tài)度,他們更喜歡簡單、情緒明確、愛憎分明的東西。
要能“出奇制勝”,在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的切入點就要獨到尖銳、顛覆常識。拿“Papi醬”來說,它在做短視頻之初就確立了優(yōu)酷、愛奇藝、B站、秒拍等多平臺分發(fā)的思路,依托高清屏、大屏移動設備的普及以及4G、WIFI的覆蓋為基礎,追逐社會熱點,敢于說話,以“貧窮+平胸”的吐槽、謾罵、惡搞等形式迎合了二次元人群和年輕人群的屌絲心態(tài),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贏得共鳴,而短視頻制作成本和閱讀成本低,即時在線的碎片化場景,適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滿足時代的閱讀需求,也便于用戶進行二次分享。
網絡信息傳播中,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快速、信息量的龐大,人們花在信息選擇上的認知資源較多,其閱讀多處于移動狀態(tài)、多窗口任務處理狀態(tài),而閱讀感受通常情緒浮躁、注意力渙散,思考也是流于淺層。這種高速閱讀方式要求傳播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有效果的手段吸引住人們的視線。而快節(jié)奏行文多以“段落短且多”的形式實現(xiàn), 常常伴有一針見血的標題、精確獨到的文本以及對比的敘述手法,往往通過非污名化的“貼標簽”方式來實現(xiàn)認知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從而呈現(xiàn)出巨大的信息張力和情感張力。
魯迅說,要極省儉地刻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說的是細部與整體的關系。抓住細節(jié),將事實化整為散,能夠具體而完整地報道新聞事實、清晰而全面地反映問題,符合受眾接受事實的認識規(guī)律。
比如2016年兩會報道針對女記者增多的變化,[2]從女記者洋溢著“青春活力”的美麗臉龐的特寫上看到不同尋常之處,通過微小的細節(jié)來窺見女性日益受到尊重并出現(xiàn)“半邊天”的形式,讓讀者能直接感受到兩會所帶來的整個國家更開放、更進步的大好局面。
英尼斯所認為的傳播的偏向是時間和空間,而在這個媒介融合的時代,強調人的主體地位。
(一)講故事的媒介人
互聯(lián)網時代,講好的故事、講特別的故事、講接地氣有人情味兒的故事、講受眾喜歡的故事,能貼合用戶審美需求、易于閱讀,也易于傳播者清楚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對提升媒介競爭力不可或缺。
這樣一則報道:“50年代著名指揮家鄭小瑛是全蘇聯(lián)第一個走上柴可夫斯基音樂廳的女指揮家?!备杏X平平。但如果換一種講述方式,呈現(xiàn)的效果完全不同:“50年代有個著名的女指揮家鄭小瑛,剛成為母親不久就被送去莫斯科深造聲樂……演出當天,她將孩子的照片放在樂譜的最后一頁。演奏開始,一章章、一節(jié)節(jié)往下走……在全場長達幾分鐘的熱烈的掌聲中,鄭小瑛一直熱淚盈眶地看著樂譜的最后一頁,那里,她的孩子也正笑著看著她……”通過這樣的描述,讀者能直觀感受到主人公一頁頁翻過樂譜、即將見到孩子的那種喜悅,“一個高大上的指揮家”、“同時也是一個普通的、貼近普通生活的母親”的形象躍然紙上。
(二)被媒介敘述的人
在新聞作品中,沒有新聞價值的普通人的故事是很難采寫的。但是,在人物的選擇上,將視角更多地對準普通人和弱勢群體,反映廣大人民生活的縮影、是生活更深層次的體現(xiàn),越來越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受眾所認可,更貼近真相、社會現(xiàn)實,從公眾的視角捕捉最有新聞價值的,公眾欲知、未知、應知的新聞事實,從而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投射國家社會的滄桑,促成階層糾偏。
(三)作為媒介受眾的人
在中國,“90后”、“95后”的一代人幾乎與電腦同時誕生,在互聯(lián)網的陪伴下長大,“沉浸”[3]于互聯(lián)網的傳播之中。在這個人手一塊屏幕的時代,傳播者再也無法命令要求或是組織別人看什么聽什么,傳播的主動權已經倒向了受眾,傳播者更多是處于被選擇的境地?;诖髷祿旆治鏊鶐淼木_性、虛擬消費環(huán)境所帶來的便捷性,極大地滿足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優(yōu)先的需求,也使賣方從數據中了解到群體被深入挖掘價值的可能性。
[1] 布卡特曼.奇觀、吸引力和視覺快感[J].黃石,譯.電影藝術,2011(5):107-112.
[2] 組圖:兩會上的女記者[DB/OL].和訊網,http://news.hexun. com/2016-03-08/182637758_4.html,2016-03-08.
[3] 李沁.泛在時代的“傳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J].國際新聞界,2015(5):10.
G212.2
A
1674-8883(2016)07-0237-01
陳云霞,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