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
(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山東 煙臺 264001)
探析虛假新聞傳播形成原因
劉 暉
(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山東 煙臺 264001)
眾所周知,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離開真實,新聞就毫無價值可言,失去了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石。然而,近些年來,各種虛假新聞屢見不鮮,不僅與新聞媒介基本理念相背離,也侵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更侵犯了社會大眾的知情權。認識虛假新聞的成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勢在必行。
虛假新聞;原因;對策
從2001年開始,《新聞記者》每年都堅持評選出“年度十大假新聞”,如今已實施了16年。《新聞記者》的原主編呂怡然先生曾經(jīng)說過:“十幾年堅持下來了,我們無所畏懼,但是也有困惑,我們要面臨越來越多的無理交涉和訴訟,但是我們不曾害怕,以論據(jù)說話,憑事實論辯。但是我們的困惑依舊存在:為什么在現(xiàn)實誘惑面前,新聞的真實性會變得不堪一擊?為什么新聞界盛行浮躁膚淺之風?為什么新聞‘把關人’對虛假信息漠不關心?為什么社會不能對造假責任者做到‘零容忍’?”顯而易見,呂先生指出的困惑是值得業(yè)內人士深刻反思的。
導致虛假新聞屢禁不止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新聞生產(chǎn)者:傳播動機的功利傾向
進入新世紀之后,媒介生態(tài)日益多樣化,媒體競爭日趨激烈,這一切都導致新聞生產(chǎn)者開始變得功利化,以利益為工作取向。傳統(tǒng)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之間、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新媒體中的自媒體與官方媒體之間充斥著各種競爭,他們紛紛絞盡腦汁搶奪大眾視線。雖然積累競爭推進了新聞界的繁榮發(fā)展,但是媒體也面臨著巨大壓力,出現(xiàn)了一種浮躁之風。為了爭奪大眾眼球,媒體需要找到新的操作方式。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虛假新聞成了媒體人增加發(fā)行量或提高點擊率的重要手段,他們忽視了新聞的本質歸屬,認為新聞只要“好看”就可以了。
(二)新聞傳假者:階層分化后的民意表達
不難發(fā)現(xiàn),虛假新聞比真實新聞有更強的傳播力。因為虛假新聞可以不顧客觀事實而胡編亂造,可以更稀奇怪異,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所以更能得到大眾的關注與傳播,而在這背后通常蘊含著一定的民眾情緒。如今,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社會矛盾層出不窮,一些大眾出現(xiàn)了仇富、仇官、焦躁等社會心態(tài)。一些百姓痛恨腐敗現(xiàn)象,但是他們的能力和權利比較有限,所以希望通過網(wǎng)絡這個低門檻平臺擴散虛假新聞,宣泄內心的不滿情緒。這些群體傳播的虛假新聞一般很容易得到大眾認同,無形中就誤導了社會輿論。
(三)新聞打假者:基于形象維護的利益博弈
虛假新聞一般會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他們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鑒于虛假新聞的內容、性質各不相同,參與揭發(fā)虛假新聞的主體也不盡一致,所以新聞打假主體不斷增多。他們基于形象塑造,在不同的利益博弈中矯正虛假新聞。例如,虛假新聞往往侵犯了政府部門的權益,為了維護自身形象,政府一般會積極打假,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出面辟謠,發(fā)布真實信息;媒體部門也會積極辯解和回應,努力修復媒體形象。各方主體努力打假,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更多人知道虛假新聞。
虛假新聞猶如新聞界揮之不去的陰影,時不時就冒出頭來。回顧過去一年,各種虛假新聞屢見不鮮,“南航退休機務副總落馬”、“眾人圍觀裸女跳河,救人者遭冷遇”、“新加坡總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長沙股民賠本跳樓”……這些虛假新聞不僅與新聞媒介基本理念相背離,也侵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更侵犯了社會大眾的知情權。所以,采取相應措施治理虛假新聞迫在眉睫。
(一)加強媒體自律
媒體自律是治理虛假新聞的最佳路徑。在新時期,新聞從業(yè)者必須堅持基本的職業(yè)道德,要用專業(yè)水準報道新聞,要對自身行為加強約束和管理。一個自律的新聞工作者視真實為新聞的靈魂,絕不會報道“眾人圍觀裸女跳河,救人者遭冷遇”等諸如此類的假新聞。為了加強媒體自律,需要定期對新聞從業(yè)者進行教育培訓,端正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把好新聞真實關。
(二)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
所謂媒介素養(yǎng),就是社會大眾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應有的辨別能力、質疑能力和理解能力,就是個體正確使用媒介技能為個人生活、工作、社會服務的能力。在網(wǎng)絡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媒體,社會要擴大對虛假新聞的危害性的宣傳,提高民眾的媒介素養(yǎng),促使大眾能夠慎言慎行、理性判斷,避免盲目傳播和轉載。毫無疑問,提升大眾的媒介素養(yǎng)會讓虛假新聞無所遁形。例如,2013年轟動一時的“深圳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感動路人”的新聞,有網(wǎng)民指出這則新聞可能是團體炒作,后經(jīng)查實,果真是假新聞。
(三)加強外部監(jiān)督
堅持新聞真實性,杜絕虛假新聞,還需要行之有效的外部監(jiān)督力量。新聞媒體要及時對外公布舉報虛假新聞的電話,接受社會各界的舉報和投訴。如果公眾舉報的新聞確實是虛假新聞,需要對公眾予以一定的獎勵,激發(fā)公眾舉報假新聞的積極性。對于出現(xiàn)的虛假新聞,媒體要第一時間查清事實真相,向大眾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保護公眾的基本知情權。
(四)適當行政干預
除了要發(fā)揮大眾的社會化監(jiān)督之外,政府也必須采取適當?shù)男姓深A措施,加強對新聞媒體的介入和監(jiān)督。作為新聞傳播行業(yè)的制定者、爭議仲裁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自身特定的職能職責。當媒體外在監(jiān)督力量薄弱時,當新聞媒體違背專業(yè)的倫理道德時,政府就應該采取相應的行政手段,促使媒體從業(yè)人員遵守行業(yè)的倫理規(guī)則和行為規(guī)范。
總之,古往今來,虛假信息都一直存在著,它的形成有各種原因,治理虛假新聞也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代背景下,認識虛假新聞的成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是當務之急。
[1] 袁峰,顧錚錚,孫鈺.網(wǎng)絡社會的政府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1-96.
[2] 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2013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4(1):5-22.
[3] 新時期虛假新聞傳播特征與防范課題組.網(wǎng)絡時代虛假新聞的傳播特征[J].新聞前哨,2010(5):31-33.
G206
A
1674-8883(2016)07-0204-01
劉暉,女,就職于煙臺日報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