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華(重慶市豐都縣教育科學研究所 重慶 408200)
?
《自然之道》中的“自然之道”
張小華
(重慶市豐都縣教育科學研究所 重慶 408200)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講了“我”們一行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時,從嘲鶇口中解救了一只探路的幼龜使得巢中其它幼龜?shù)玫藉e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隨即魚貫而出,結果數(shù)十只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食的事。通過這樣一個好心辦壞事的例子,揭示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違背它的規(guī)律。
那次下鄉(xiāng),聽過徐老師教學《自然之道》,覺得徐老師對于文本的解讀很到位,并且把“規(guī)律”裝進了自己的心里,從《自然之道》之中教出“自然之道”。
生:爭先恐后、爭先恐后(齊讀)
師:猜猜,是什么意思呢?
生1:爭著跑前面。
生2:跑在前面,怕落在后面。
師:這個詞在書的哪里?請你在課文中勾出來,讀讀,看看是這兩位同學說的這個意思嗎?
學生翻書,找詞語,自言自語。
師:同學們,把這個句子齊讀一面。
師:聯(lián)系上下文,看看是什么原因,可能怎樣做。
學生討論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師:哦,幼龜們?yōu)榱恕汀?,這就是……。
《課標》要求:中年段要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這句話是說一定要在課堂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學訓練,讓學生受到語言的熏陶與感染,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經常聽老師們說,學生不會理解詞語,不會體會含義。其實是過程與方法關系的問題。本課中的有些詞句作者用得很傳神,如:“探出、欲出又止、躊躇、魚貫而出、若無其事、響徹云霄”等等。徐老師在學生自讀文本時,就將這些詞語板書在黑板左邊。學生自讀一結束,就以檢查自讀情況的形式集中引導學生學詞,進行“整體積累”。其過程既有多種理解詞句的方法指導,又對學生進行了扎實的語言文學訓練。而后通過在習題紙上練習,讓學生動筆摘抄,使語言文學訓練真真切切實實在在落在每個學生身上,讓每個孩子都學有所得?!白x—猜—找—讀—悟—研—用”就是徐老師的詞語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自然之道”,二者有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師:嘲鶇是怎么欺負幼龜?shù)哪兀看蠹艺艺覍懗谤厔幼鞯脑~語。
生:飛來、啄、拉。
師:想象一下,嘲鶇怎樣完成這幾個動作。
生:很快。
師:誰來表演嘲鶇,讓大家好好體會一下這詞,這動物。
學生你望著我,我笑著望你,就是不舉手。
師:怎么啦?不會嗎?
生:會啊,它是壞蛋,我不表演。
師:呵呵,還很有正氣嘛。那老師就來當一回壞人。
老師說完,就在講臺表演起嘲鶇來。
師:小烏龜們,怎么一點不害怕啊。
學生裝著害怕的樣子。
師:嘲鶇只是要來了,還沒有來啊。小烏龜們沒那么害怕呢,應該怎樣?
生1:欲出又止。
生2:躊躇。
師:對呀,來,欲出又止,躊躇吧。
呵呵,小烏龜們上當了還不知道呢,老師就是要讓你們通過動作來體悟“欲出又止”“躊躇”這兩個詞語的。
有人說過: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文本、老師三者之間的交流對話過程。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chuàng)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的過程,是感悟、對話的過程。不教而教,是許多老師的課堂理想和不懈追求。情景教學應該是達成這樣目標最理想的教學法。在這堂課中,徐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學進行感悟。徐老師自己扮演“嘲鶇”為語言功能提供準真實性的情景,在教師的“主導”下,沒有老腔老調和照本宣科,而以充沛的感情,生動的語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地、自主地、創(chuàng)造地學習,把教學化難為易。
師:讀了四自然段,你覺得向導這個人怎么樣?
生:冷淡。
教師一邊板書“冷淡”,一邊問:從哪兒看出來的?
師:哦,是冷淡的。來,若無其事地讀一讀。
師:讀出無所謂。
師:看著向導如此冷淡。我們的行動怎么樣?
生:呼喊。
師:應該是什么心情?再喊幾聲試試?
師:這看出我們這些人……(挺自豪地)
生1:熱情。
生2:好心。老師板書“好心”(跟“冷淡”相對)
生3:自己就像是見義勇為的大英雄。
師:是啊,大家看嘲鶇頹喪地飛走了,我們的營救行動勝利了,我們在沙灘歡呼雀躍,就在這時……
(引到學習“然而......”)
師:唉,怪不得剛才向導抱起那只幼龜時,是那么地……
生齊:極不情愿!
師:原來還真像他所說的那樣……
學生有些答不上來,教師趕快提示:翻書,翻書,35頁下。
生齊: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師:原來向導并不是“冷淡”,而是早就知道這……
生:“自然之道”。
師:而我們呢?
……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也有不少“好心辦壞事”的事吧?
……
向導說的那句話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不起眼的一句話,卻是本文的中心,更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時,徐老師并沒有生搬硬套地告訴學生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而是以學生的“學”為本,引導學生通過“對照”想法,“對照”做法,“對照”結果,并引到學生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自己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出違背“自然之道”很容易“好心辦壞事”的事實和道理。
徐老師的三個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給學生思維“搭一個梯子”,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就是《自然之道》教學中理應呈現(xiàn)的“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