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治勇
【摘 要】中國故事也是百姓故事。以故事性新聞欄目為廣播敘事框架,把宏大主題與個體表達有機融合,使故事化敘事常態(tài)化并常講常新。用聲音講述百姓故事,以生動事例弘揚中國精神,也有效提升廣播版中國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關鍵詞】百姓故事 敘事框架 廣播欄目 故事化敘事
百姓故事最生動。百姓的火熱實踐與平凡生活、理想追求乃至冷暖人生,是中國故事不可或缺的精彩元素。鞍山廣播電視臺多年來以百姓故事為敘事框架,先后用《百姓故事》、《鋼城新曲》等一系列故事性新聞欄目,講百姓故事,說民生冷暖,傳播社會正能量,使其成為講中國故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砥礪人心、燭照時代、弘揚中國精神的一方陣地。從實踐看,用聲音講好以百姓故事為核心的中國故事并使其常講常新,其根本是搭建起一個好的敘事框架。
一、一個好的敘事框架,可以通過“議程設置”,讓講故事常態(tài)化
廣播新聞敘事框架,是采編人員選擇報道主題、研究報道視角、確定敘事手段以及新聞編排等所遵循的理念和策略,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地方臺的新聞節(jié)目多以宏大主題為宣傳架構,時政報道為主基調,“底層敘事”和個體表達往往難以進入框架內。鞍山廣播電視臺則利用“議程設置”功能,通過設置新聞專欄講百姓故事,反映火熱現(xiàn)實生活,使宏大主題與個體表達在敘事中實現(xiàn)有機融合。
一個好的故事性新聞專欄要保持常態(tài)化運行,既要承載起大主題,又要符合聽眾心理和價值觀。鞍山廣播電視臺經(jīng)常圍繞宏大主題的宣傳架構,精心調整欄目設置。在確立欄目名稱時,充分兼顧故事性敘述形式和聽眾的收聽習慣,不斷賦予新的思想內涵。并從采編程序上為組織開展報道活動、確保欄目的固定席位創(chuàng)造條件,以保證敘事的延續(xù)性。
敘事的延續(xù)性,是百姓故事常態(tài)化的基礎,也是采編人員精耕細作,多出精品,形成品牌效應的條件。多年來,鞍山廣播電視臺播出的《用真情記錄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鋼鐵線上的檢修醫(yī)生》、《下崗女工高興自主創(chuàng)業(yè)回報社會》等20多篇百姓故事,被中央臺和省臺選播或被評為省級好新聞一等獎。有8個故事性新聞欄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優(yōu)秀新聞策劃獎”。
二、一個好的敘事框架,能聚焦故事主角,回歸新聞本源
一個好的敘事框架則正本清源,突出百姓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并引導采編人員向著百姓生活和社會實踐這個新聞本源回歸,通過走基層,進車間,入社區(qū),訪農家,發(fā)現(xiàn)百姓中蘊涵的積極因素和創(chuàng)造力。像鞍山臺挖掘的用知識為農民致富鋪路的蔬菜技術員張青、自強不息的養(yǎng)豬盲人陳景天等有筋骨、有情感、敢擔當?shù)陌傩丈磉叺娜耍孤牨娬媲懈惺艿?,百姓才是社會生活的主人,才是故事的主角?/p>
就敘事理論來講,敘事框架與公眾議題看法有著較大的一致性時,就能引導受眾按照傳播媒介所提供的“參照架構”,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和解釋社會現(xiàn)象。像《為了一個承諾的堅守》、《血泊中救出兩條人命》等故事,時代感強,有溫度、散發(fā)泥土芳香,特別還切中社會關切的誠信、見義勇為等一些熱點問題,自然使媒體和聽眾的關注力聚合一處,情感上共振共鳴,彰顯了百姓生活這個活水源頭的力量與魅力。
三、一個好的敘事框架,能調動敘事手段,讓故事講得更好聽
優(yōu)秀廣播新聞作品都是好聽的故事。而好聽的故事,都不沿用固定的敘事手段和方式來講述。一個好的敘事框架,必然要突破固定的敘事模式,力求故事講得好,講得精彩。
好聽的故事要有濃郁的人情味。美國新聞學者威廉·梅茨認為,人情味是“關于能夠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的人和事的報道”。如《做“留住雷鋒精神”的使者》中,雷鋒的戰(zhàn)友、80多歲的張峻老人,得知一位下崗女工宣傳雷鋒精神受到嘲諷和委屈,拖著病體前去她家安慰;《大愛無聲》中的農家婦女金鈴,在丈夫的前妻癱瘓沒人照料時,主動把她接到家里。這樣的故事讓人聽罷暖意融身。
好聽的故事要有豐富的細節(jié)。新聞故事不是講述好人好事。故事有細節(jié),人物有個性,才能真切感人?!秷A了開發(fā)荒山夢》的姜艷華,“用鎬頭敲著石砬子”向村干部“叫板”,承包下“一鍬下去就見石子兒”的荒山。經(jīng)過多年努力硬是讓寸草不生的荒山長出了果樹。一系列動感強烈的細節(jié),讓姜艷華潑辣、倔強的性格豐滿充實,也使故事充滿了曲折性。
好聽的故事離不開音響語言。用典型的音響語言說人敘事,能讓人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度市尼t(yī)者吳建華》中,吳建華自掏腰包為死去貧困農民買裝老衣服,一句“就是讓他死得有尊嚴”,感動無數(shù)的聽眾;而《滿族媽媽和她14個藏族孩子》中,滿族媽媽李秀娟的艱辛與快樂,全都融于和藏族孩子一起做作業(yè)、玩游戲等音響氛圍之中,使新聞要素與聽覺要素達到統(tǒng)一和諧。
四、一個好的敘事框架,經(jīng)常變換視角,讓故事常講常新
圍繞宏大主題抽出一條紅線,把“高層敘事”與“底層敘事”、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群體化的表達與個體表達貫穿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敘事視角多變。比如,把成就式報道化解成《鋼城新曲》欄目,從百姓個人日常生活細微之變,折射社會變革的新氣象;《中國夢,我心中的夢》突出了中國夢,是百姓夢的思想內涵;《家庭風向標》則“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詮釋。這樣,既能使宏大敘事與微觀表達有機融合,還便于敘事的有序展開。
從新聞實踐的觀點看,百姓故事要常講常新,還要經(jīng)常變換敘事方式,使故事欄目名稱不同,敘事方式也各具特色。比如,《百姓故事》欄目強調記者講述。用百姓視角,以故事化、細節(jié)化的方式,講述百姓個人或家庭的故事;而《說說我的2013》則主張個人講述。讓百姓拿話筒說親身經(jīng)歷,談切身感受,聊家庭“開心的事兒、幸福的事兒、高興的事兒、難心的事兒……”。
總之,百姓百面。不同人物,不同講述,不同的精神心境,不同的奮斗故事,猶如閃光生活碎片,在宏大敘事框架下,匯集成一幅幅轉型期的社會生態(tài)紀錄,中國故事的精彩畫頁。而如何構建敘事框架,用聲音講好百姓故事,有效提升廣播版中國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傳播力,則需要廣播人更加深入探討和實踐。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轉型中的新聞學》李希光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2]鐘聲.《中國有能力講述好世界的故事》、《人民日報》2011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