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連鋒
【素材呈現(xiàn)】
鄭振鐸翻譯并出版了泰戈爾的《飛鳥集》后,反響不錯,但梁實秋不以為然,他寫了一篇文章——《讀鄭振鐸的<飛鳥集>》,指出“僅前十首譯詩就有四處誤譯”。此外,《飛鳥集》共有326首詩,而鄭振鐸只譯了其中的250多首,梁實秋認為:“一本詩集是一個完整的東西,不該因為譯者的興趣和能力的關(guān)系,便被東割西裂”,“我們可以說這位選譯家不忠于原集,因為他譯出來的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東西,不是原著詩集之本來面目” 。
鄭振鐸有何反應呢?晚年的梁實秋寫有《舊箋拾零》一文,引用了鄭振鐸給他的幾封信,讀來讓人怦然心動——
“實秋先生:十一月五日的來信,已經(jīng)拜讀了。我非常感謝你的這種忠實的態(tài)度。我的朋友雖多,但大都是很粗心的,很少有時間去校讀我的稿子的,只有你常常賜教,這是我永不能忘記你的好意的。我愿意以你為平生第一個益友!……我向你認罪,當你的評《飛鳥集》譯文出來時,我以為你是故意挑戰(zhàn)的一個敵人。但我的性情是憤怒只在一時的,無論什么人的責備,當初聽時是很生氣的,細想了一下,便心平氣和,常常的自責了……不管你當時做此文的動機如何,然而我已受你的益處不少,至少已對于許多讀者,更正了好些錯誤。實秋,我是如何的感謝你啊!”
鄭振鐸比梁實秋大兩歲,但他能拉得下面子。聽到批評,不但沒有暴跳如雷,而是及時迅速地反躬自省。其實,這跟君子之風無關(guān),完全是出于對學問的敬畏。后來,鄭振鐸的《文學大綱》要出單行本,還約請梁實秋給自己校閱部分稿子,同時向梁實秋約稿,讓他為自己主辦的《小說月報》撰稿。梁實秋對他的批評,語言刻不刻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確推動了鄭振鐸的進步。
【素材解析】
這是一則富有濃郁文化氣息的經(jīng)典素材。素材的核心是鄭振鐸如何對待梁實秋的批評。在運用時,可以從鄭振鐸與梁實秋兩個角度挖掘其豐富的內(nèi)涵。
從鄭振鐸角度切入素材我們可以作如下解讀:從其對待梁實秋批評的反應,可以確立“要善待他人的批評”“感謝批評,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等觀點;從其根據(jù)批評更正自己的錯誤的角度,可以得出“要善于反躬自省”的觀點;從其能夠善待梁實秋批評的原因看,可以確定“胸懷”“修養(yǎng)”等寫作話題;從其以梁實秋為第一益友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交友”的寫作主題;從其能拉下面子聽比自己小兩歲的梁實秋的批評這一角度看,我們可以分析“什么才是有面子”這一主題,從而確立“他人誠懇的批評不會讓自己丟臉,善待批評才會更有面子”的觀點。
從梁實秋角度切入素材我們可以作如下解讀:從其給鄭振鐸翻譯的《飛鳥集》提批評意見的行為看,可以確立“人要敢于講真話”的觀點;從其批評鄭振鐸的原因看,可以確立“要有勇氣”“敬畏學問”等觀點;從其批評鄭振鐸而得到感謝的角度看,此素材可以論證“如何給他人提意見”“如何批評”等話題,可以確立“提意見要真誠”“批評要有理有據(jù)”等觀點。
【緣材說法】
事實勝于雄辯,例證法是我們寫議論文常用的論證方法。要將一則素材轉(zhuǎn)化為事實論據(jù),關(guān)鍵要學會引述事例?!皳?jù)觀點以定向,擇要點而敘例”,要求我們在引述事例時要做到:
一要有目標方向性。一則內(nèi)涵豐富的材料,論證不同的觀點,引述事例就要根據(jù)不同的論點適時做到“定向”,即轉(zhuǎn)述的重心要向既定的論點積極靠攏傾斜。
二要有選擇性。就是引述事例時要選擇與論點有關(guān)系的要點。議論文的語言講究概括性,在引述事例時,我們不能夠面面俱到,而應該選擇那些與觀點聯(lián)系緊密的細節(jié),加以整合運用,以突出論證的重點。
那么,如何在敘例中體現(xiàn)“方向性”與“選擇性”呢?下面我們結(jié)合語段分析:
段落一:論證“做人要有寬厚胸懷”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唯有大胸懷,方能有大學問、大境界、大人生。面對梁實秋對他反響不錯的譯作《飛鳥集》尖銳的批評,鄭振鐸沒有一味視梁實秋為向自己挑戰(zhàn)的敵人,而是將其引以為平生的第一益友;沒有視梁實秋為自己的對手,而是約請其做自己《文學大綱》單行本的校閱;更沒有對梁實秋打擊報復,而是讓梁實秋為自己主辦的《小說月報》撰稿。這是怎樣的一種胸襟?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氣度?古人云:惟寬可容人,惟厚可載物。鄭振鐸用行動向我們昭示:人要有寬厚的胸懷,方能創(chuàng)造出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人生事業(yè)。
段落二:論證“要有勇氣講真話”
索爾仁尼琴說:“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庇纱丝梢姡f一句真話,非有百倍的勇氣不可。面對比自己大兩歲的鄭振鐸,面對大家都叫好的鄭振鐸的譯作,梁實秋沒有猶豫,沒有退縮,而是尖銳地指出譯作錯誤百出,指出譯作脫離了原著的本來面目,指出譯作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東西。我敬佩梁實秋對學問的求實精神,但我更敬佩他敢于將真話說出的勇氣。在這個“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哲學大肆流行的時代,這種敢說真話的精神尤為珍貴,這種講真話的勇氣更值得我們學習。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講真話,我相信,社會風氣必將為之一變,社會必定弊絕風清。
段落三:論證“要善待他人的批評”
真正的勇士并不只能直面人生的挫折與黑暗,更應該能夠直面他人的批評,從批評中汲取自己成長的力量。鄭振鐸就是這樣的一位勇士。面對梁實秋對自己的譯作《飛鳥集》“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東西”、“僅前十首譯詩就有四處誤譯”的批評指責,他沒有暴跳如雷,而是反躬自省,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了修改,并真誠感謝梁實秋。鄭振鐸一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研究方面的諸多建樹,難道不是因為他這種善待批評、勇于自改的人生態(tài)度嗎?善待批評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他人的話語中獲得進步的力量,才能將他人的批評化作自己通往成功的便橋。
這三個段落都是對前面所呈現(xiàn)的素材的靈活化用,分析其中敘例部分,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引述事例的方法:
⒈要適當變換表述的對象。一則素材有多個人物,也就有多個立論的角度。觀點涉及到哪個人物,在敘例時,表述的主體就應該是這個人物的言行。如段落一中贊揚的是鄭振鐸的寬厚胸襟,敘例時就以鄭振鐸為主語;同樣,段落二中我們贊揚的是梁實秋敢于講真話的勇氣,敘述的主體就是梁實秋。這樣就能保證事例的集中性,確保論證的針對性。
⒉要適當變化表述的側(cè)重點。如段落一與段落三事例表述主體都是鄭振鐸的事例,但是因為論證的觀點不一樣,在事例相近的情況下,為了切近觀點,敘例側(cè)重點是有所區(qū)別的。段落一論證的觀點是“做人要有寬厚胸懷”,敘例的側(cè)重點就是鄭振鐸如何對待給自己提意見的梁實秋,重在體現(xiàn)鄭振鐸寬厚待人的態(tài)度;段落三論證的觀點是“要善待他人的批評”,敘例的側(cè)重點在鄭振鐸如何對待他人批評這件事,重在體現(xiàn)鄭振鐸對批評這件事的態(tài)度。
⒊要適當鑲嵌關(guān)鍵詞句。在敘述事例時,運用一些能夠暗示論點、揭示話題的詞句。如段落一中為體現(xiàn)鄭振鐸的寬厚胸懷用的三個“沒有”句,段落二中為體現(xiàn)梁實秋的勇氣用的兩個“面對”與“沒有猶豫,沒有退縮”兩個“沒有”,段落三中的“沒有暴跳如雷”與“感謝”等。這些詞句的運用,體現(xiàn)了寫作者的主觀情感,暗扣了觀點,使事例更切合觀點,增強了論證的力度。
根據(jù)論點確定敘例的方向,根據(jù)論點選擇事例的側(cè)重點,在寫作時靈活機智,巧妙調(diào)整,那么一則意蘊豐富的素材就可以論證多個不同的論點,可以運用到多篇文章之中,我們就能達到素材積累運用的效益最大化。
【素材演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運用上面所講的方法,根據(jù)提示,任選一個觀點敘述事例。
高爾基是當年蘇聯(lián)文學的泰斗,跨越新舊時代的傳奇人物,走到哪兒都是被人擁圍。他操辦了蘇聯(lián)的作家協(xié)會,又是文學創(chuàng)作第一人,威望大得不得了。他主要是寫小說,但是深深愛詩。我們可能沒有看到過高爾基的詩,只看過他的一個故事,這與詩有關(guān)。原來這個老頭在家里寫了好多的詩,只是不好意思拿給人看。有一次忍不住,就交給當年正在詩壇走紅的馬雅可夫斯基,就是那個寫階梯詩的、很狂妄的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看著看著,就忘了面前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人物,竟然氣不打一處來,斥責說,這個句子怎么能這樣寫?這寫的是什么東西!不行!不行!話說得不留余地,批評得毫不留情。
馬雅可夫斯基說著,對方一點聲音都沒有,抬頭一看,這才發(fā)現(xiàn)高爾基正用大拇指抹著眼淚。老人嗚嗚地哭了,絕望了。這是羞愧的眼淚,絕望的眼淚,是“命里八尺,難求一丈”的眼淚。
【素材解析】這則素材內(nèi)涵豐富,從高爾基與馬雅可夫斯基兩個人物角度切入解讀,我們可以提取出 “羞愧”“面對他人的批評”“長處與短處”“面對權(quán)威泰斗”“敢于說真話”“癡迷”等其適用的論證話題。
【語段示例】
⒈癡迷忘我,才會有所成就
“癡于藝者技必良,癡于書者文必工?!逼阉升g的話告訴我們,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癡迷忘我的精神。癡迷,是熱愛的極致,是態(tài)度專一的頂點。蘇聯(lián)的馬雅可夫斯基閱讀高爾基創(chuàng)作的詩歌,一下子沉浸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世界中去了,忘記了面前的高爾基是文學泰斗,忘記了高爾基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傳奇人物,竟然毫不留情面地將高爾基的詩批評得一無是處,直至高爾基嗚嗚地哭了起來。這是一個多么真淳的“忘記”??!這不正是馬雅可夫斯基對詩歌癡迷的寫照嗎?難道不正是因為這種癡迷,才讓馬雅可夫斯基步著階梯詩走向蘇聯(lián)文學的頂峰的嗎?
敘例點撥:語段抓住了材料中“忘記”這一個細節(jié),敘例時為突出觀點,只選取了馬雅可夫斯基的行為,將“忘記”這一細節(jié)放大,用兩個“忘記了”句子突出馬雅可夫斯基對詩歌的癡迷,很好地切合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