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比湖北通城、湖南平江及江西修水三縣的親屬稱謂語,發(fā)現(xiàn)在鄂湘贛三界方言親屬稱謂語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在祖輩、父輩親屬稱謂語的使用上差異性較大,平輩、子輩與孫輩親屬稱謂語差異較小。鄂湘贛三界方言具有不區(qū)分性別、內(nèi)外有別、簡化趨同的特點(diǎn)。
關(guān)鍵詞:鄂湘贛 ?方言 ?親屬稱謂語
鄂湘贛三界是指湖北東南角和湖南江西二省相鄰的縣,鄂湘贛三界方言則為湖北通城、湖南平江和江西修水三縣大部分地區(qū)內(nèi)的漢語方言。鄂湘贛三界方言主要?dú)w屬贛方言,其內(nèi)部存在著較大的一致性?,F(xiàn)存的漢語方言大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每種方言都有各自的歷史積淀。方言是語言在一個地域的變體,它分布在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地域,在時間和空間因素的直接作用下形成了方言詞匯。換言之,每一地區(qū)的方言總是擁有一批最能反映該方言區(qū)歷史文化的詞匯。在這一點(diǎn)上,鄂湘贛三界方言詞匯內(nèi)部存在著明顯差異性,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不同的方言點(diǎn)之間。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學(xué)》在考察時間詞、方位詞、稱謂詞等幾類詞語時提到“這些詞屬封閉性詞類,它們因?yàn)槌S猛窖圆町愋源螅首钅荏w現(xiàn)方言間的差異性?!比嗣?、綽號、親屬稱謂及社會稱謂往往隱含著本地特有的意識、觀念和習(xí)俗。本文試圖通過對鄂湘贛三界若干單點(diǎn)親屬稱謂方言詞匯的比較對照,觀察其異同、親疏,以顯示各方言詞匯特點(diǎn),為分辨本地方言及兄弟方言提供借鑒。
所選單點(diǎn)分別為湖北通城、湖南平江和江西修水,這三地的方言詞匯和語音材料主要源自劉寶俊、李湘生(1992)《通城方言詞詮》《湖南省志·方言志》(第25卷),《九江市志》(第四冊)及《中華親屬辭典》中收錄的語匯,同時加上部分方言調(diào)查。我們將所得語料按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輩分排序(見表1)。
表1: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親 母親 岳父 岳母 公公 婆婆
通城 爹爹
大爹 媽媽①
細(xì)爹 大爹
爹
阿公④
阿鋪大爹 細(xì)爹
爹爹
媽②
阿婆 爸爸
父爺
爺 媽媽②
嗯媽 爸爸
父爺 媽媽②
嗯媽
丈人婆 爸爸
父爺 媽媽②
嗯媽
平江 公公
公爹
爹爹 婆婆
婆
娭毑 外公 外婆 爹爹
爺 姆媽
娘 丈人公 丈人婆 家公 家婆
修水 公公 婆
婆婆 伢公 伢婆 爺 奶 外父 外母 爺 婆
表2:
舅父 舅母 姨父 姨母
通城 舅爺、舅佬 舅娘、舅母 姨爺 姨、姨娘
平江 舅爹 舅婆 姨爺 姨娘
修水 母舅 舅母 姨爺 姨娘
表3:
伯父 伯母 叔父 叔母 姑父 姑母
通城 大伯、大爺 大娘、娘娘 細(xì)爺、細(xì)爸 爺爺、嬸娘 姑爺 姑娘、爺爺
平江 伯伯 伯毑 叔爹 嬸爹 姑父 姑姐
修水 大伯 大母 叔 嬸娘 姑爺 姑姑
一、祖輩、父輩
根據(jù)上表,我們得出以下結(jié)論:
1.祖輩、父輩稱呼語數(shù)量上的不同(見表4),祖輩與父輩稱呼語在數(shù)量上以父輩為多。表中所收錄的20類稱呼語中,祖輩共4類,但數(shù)量上卻占了總數(shù)的20%。三地中又以通城為最,通城祖輩稱呼語共有12個之多。總的來說祖輩數(shù)量>父輩數(shù)量,三地稱呼語數(shù)量上表現(xiàn)為通城>平江>修水。
表4:
通城 平江 修水 總計
祖輩親屬稱謂 12 8 5 25
父輩親屬稱謂 28 16 14 58
總計 40 24 19 83
2.在祖輩、父輩稱呼語差異方面,三地表現(xiàn)不同。三地祖輩稱呼語的差異比較大,如“外祖父”與“外祖母”,三地所用稱呼語均不相同。相較而言,三地父輩稱呼語的差異較小,如表2與表3所示親屬稱謂,三地相差無幾,“姨父”“姨母”這兩個親屬稱謂,三地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祖輩、父輩稱呼語中存在面稱與背稱的區(qū)別。
面稱與背稱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長輩親屬稱謂及以年長于自己的平輩親屬。之所以如此,大概和諱言尊長名字的習(xí)俗有關(guān)。所以當(dāng)面稱呼他們時,需用稱謂來代替。而對于年紀(jì)小于自己的平輩親屬及晚輩親屬,因可直呼其名,面稱時不必非要使用稱謂,如通城方言親屬稱謂中“公”“婆”是對太祖輩和高祖輩的稱呼用語,而“阿公”“阿婆”作為外祖父與外祖母的稱呼,表達(dá)的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家庭內(nèi)外有異,親疏有別也會影響到背稱與面稱的數(shù)量頻率。在宗法血緣制度的影響下,人們牢記自己的血統(tǒng),嚴(yán)格區(qū)分內(nèi)親外戚,這種意識體現(xiàn)在親屬稱謂中,就有了“外公”“外婆”的區(qū)別。又如表1中對“岳父”“岳母”的稱呼,三地分別用“丈人公(婆)”“外父(母)”作為背稱,以示姻親與血親的區(qū)別。為了表示尊重,面稱一般還是隨妻稱呼。
3.祖輩、父輩稱呼語保留較為古老的傳統(tǒng)。男性多用“公”“爺”“爹”“父”“爸”,但這些語素在不同地域卻不相同,如在修水方言稱呼語中,“公”“爺”“父”是不同的,其中“公”只用于稱呼祖輩,“爺”與“父”只用于稱呼父輩,而在通城與平江兩地則沒有嚴(yán)格的區(qū)分。胡士云(1994)提出,“公”用于祖稱,“爺”“爹”用于父稱。隨著北方人大量南遷和少數(shù)民族進(jìn)入中原,南北方言產(chǎn)生不同方式的變化。在宋元之交,“爺”“爹”用法出現(xiàn)了分化。南方方言中部分地區(qū)仍然保留著早期的稱呼形式,“爺”“爹”用作父稱。“公”用作祖稱,有些地區(qū)用“爺”或“爹”重疊后來稱呼祖輩。
在女性稱呼方面多用“婆”“娘”“母”“媽”。其中“婆”用于祖輩稱呼和父輩的背稱中,而“娘”“母”“媽”用于母親及與母親同輩的女性稱呼中。但在通城話中“媽媽[mа31 mа31]”則作為祖母稱呼,這種用法在浙江金華、湖南常寧、福建寧化等地都有出現(xiàn)。在通城話中,通過內(nèi)部屈折的方式來區(qū)分“媽媽”到底是稱呼祖輩還是父輩。
平江方言中的“娭毑”與“伯毑”,前者為祖母的稱呼語,后者為伯母的稱呼語?!皻病敝浮澳赣H”,在《康熙字典》中已有解釋,清代徐振的《彬陽竹枝詞》中也有“毑去傳言呼阿崽,郞來隨意認(rèn)同年”的句子,說明當(dāng)時湖南人用“毑”指稱母親的用法?!皧帧笔枪艜r對年長婦女的稱呼,在湘語中被用來指稱祖母,含有尊敬的意味。另一種特殊的現(xiàn)象則是修水方言中用“奶”來稱呼母親,《玉篇·女部》:“奶,齊人呼母”,《廣韻·薺韻》中有“楚人呼母為奶”的記錄。
二、平輩
鄂湘贛三地平輩親屬稱謂與普通話區(qū)別不大,列表說明如下。
表5:
丈夫 妻子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通城 老公
屋咧
外咧人
男客 老婆
內(nèi)咧人
屋咧 哥 姐姐 老弟 老妹
平江 丈夫 夫娘 哥哥 姐姐 老弟 老妹
修水 男客 女客 哥 姐 老弟 老妹
表6:
嫂子 弟媳 姐夫 妹夫
通城 哥、姐姐 老妹 姐夫哥 老妹郞
平江 大嫂 老弟嫂 姐夫 老妹郞
修水 嫂子、嫂嫂 弟媳婦 姐夫 老妹郞
三地之間比較,平輩親屬稱謂差別不大。在丈夫和妻子的稱呼語中,表中的稱謂三地?zé)o一例外都是用于背稱。哥哥、姐姐、嫂子、姐夫也用于背稱,也有的可以在他們名字的后面加“哥”[ko212],如通城。弟弟、妹妹、弟媳、妹夫之間在對稱時一般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如通城、修水。但在平江方言里,稱呼比自己年齡小的同輩時,在他們名字后面加“老”(一般輕讀),表中所列親屬稱謂大都用于引稱。
當(dāng)兄弟姐妹人數(shù)眾多時,通常在同輩人名字的后面加“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旁系親屬中的兄弟姐妹面稱時一般不會出現(xiàn)“表”“堂”之類的詞。
在排序上,排行第一的在其稱呼語前加“大”,如“大哥、大姐”。對于排行最末的則在其稱呼語前加“細(xì)”,如“細(xì)哥、細(xì)姐”。這種排序方式在湖南江永、福建永定等地都有使用。
三、子輩、孫輩
表7:
兒子 女兒 兒媳 女婿 孫子(女) 外孫(女)
通城 崽 女 媳婦 郎 孫 外甥孫
平江 崽 女 媳婦 郎 孫 外孫
修水 崽 姑俚 新婦 郎 孫 外孫
表7中的稱呼均為引稱或背稱,一般不用作面稱或?qū)ΨQ,在面稱時都是直呼其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地子、孫輩類的親屬稱呼差別也不大,兒子都稱為“崽”,女婿都稱為“郎”。在通城,外孫(女)的稱呼語“外甥孫”比較有意思,是在“外甥”(姐妹的兒子或女兒)之后加一個表輩分的“孫”構(gòu)成,而在平江及修水,“外孫”與“外甥”讀音截然不同,所指對象也不相同。
本文從輩分上對鄂湘贛三界方言中親屬稱謂語進(jìn)行了梳理,發(fā)現(xiàn)三地在親屬稱謂的使用上有不少相同點(diǎn)。
(一)女性男化,不分性別
漢語普通話中稱謂語的性別區(qū)分是非常明顯的,但在不少方言中稱謂語不區(qū)分性別,如咸寧方言中對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姐妹的配偶從男性稱呼。在鄂湘贛方言里也有不少“女稱男化”的方式。如“母親”“嬸嬸”分別被稱之為“爺”“爹”。筆者認(rèn)為這一地區(qū)之所以會有這一現(xiàn)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古時男女稱謂通用的遺習(xí),也有男尊女卑傳統(tǒng)的影響。正是因?yàn)殚L期以來對親屬分類總是以父系宗族為本,社會上重視男性稱謂而忽視女性稱謂,導(dǎo)致一些地區(qū)直接用男性稱謂來稱呼女性?!芭阅谢狈磻?yīng)出的是女性是從屬于男性而存在,女性在社會上的不受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
(二)內(nèi)外有異,親疏有別
鄂湘贛三地交界處在親屬背稱上姻親和血親還是涇渭分明的。如上文所述親屬以父系為中心,故而在有關(guān)同一輩分的父系和母系親屬稱謂上就有了區(qū)別。如“岳父、岳母”分別被稱為“外父”“外母”或“丈人公”“丈人婆”。一個“外”字道出了遠(yuǎn)與近、親與疏。
(三)逐漸簡化,趨于一致
親屬稱謂簡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yàn)楠?dú)生子女的增多,缺少兄弟姐妹,家庭中的橫向排序也大量減少甚至缺失,大家庭也慢慢縮水,同輩親屬間又多用名字或小名直接稱呼。同時,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的不斷擴(kuò)大,地區(qū)間的差異日漸縮小,加之媒體越來越發(fā)達(dá),新一代的人們與外界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普通話成為他們的主要交流語言。據(jù)筆者調(diào)查,許多“90后”“00后”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已經(jīng)不會說方言。這些原因?qū)е略谟H屬稱謂的使用上漸漸與普通話趨于一致了。
(本文系2013年度鄂南文化研究專項(xiàng),[項(xiàng)目編號:EW1317]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釋:
①董為光.湘鄂贛三界方言的送氣聲母[J].語言研究,1989,(2):32.
②媽媽[mа31 mа31]
③媽媽[mа212 mа212]
④表中劃線稱呼語都不能用于面稱.
參考文獻(xiàn):
[1]胡士元.說“爺”和“爹”[J].語言研究,1994,(6):120-133.
[2]李如龍.漢語方言學(xu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劉寶俊,李湘生.通城方言詞詮[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
[4]劉超班.中華親屬辭典[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5]朱明道.平江方言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
[6]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辭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7]胡士元.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王玉 ?湖北咸寧 湖北科技學(xué)院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 ?43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