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16日,根據(jù)江蘇省教育廳領導的要求,江蘇省教科院王國強副院長率領徐州幼兒高等師范學校張丹楓教授、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李亮博士、江蘇省教科院幼兒教育研究所張暉副研究員、基礎教育研究所孫向陽副研究員,一行五人至無錫市錫山區(qū)進行“科學認讀實驗”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了實驗指導工作組的匯報,實地走訪了實驗學校,觀摩了實驗教師的匯報課,對實驗組的核心成員進行了深入的訪談,并與實驗組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摸清了錫山區(qū)“科學認讀”的實驗情況,并對此實驗給予了專業(yè)引領與推進建議。
一、經驗與成績
無錫市錫山區(qū)的“科學認讀”歷經十六年的探索,經歷了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實驗,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經驗與成績:
1.長期實驗,體現(xiàn)了不懈探索的科研精神
1998年底,時任江蘇省教委副主任的周德藩先生向當時的錫山市教委及蕩口實驗小學、蕩口中心幼兒園推介“科學認讀”的實驗構想,得到熱烈響應并且形成了共識。這些共識實際上是一種研究的假設。圍繞研究假設,課題組及實驗學校——蕩口中心幼兒園共同制定研究方案,組織實驗小組,確定實驗班和實驗教師,作為周德藩先生倡導的“科學認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素養(yǎng)實驗研究”總課題下面的一個實驗點,從1999年9月入學的“小班”正式開始實驗。這是實驗的第一階段,歷時三年。2002年9月~2008年6月是實驗的第二階段,在幼兒園和小學同時開展。小學階段的實驗分低年級和中高年級兩個階段分別制定實驗方案。2008年9月~2011年6月,實驗進入第三階段,分別對前幾年的實驗措施加以梳理,凡重復實施證明有效而且可行的措施,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并且堅持實施,使它們常態(tài)化;存在問題的經過調整以后繼續(xù)進行實驗。2011年9月至今,實驗進入推廣與深化的階段,形成了區(qū)域性推進的局面。
2.實驗追求科學性,體現(xiàn)教育科學研究的本真追求
科學認讀實驗自始至終努力追求科學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確立科學的認識、態(tài)度、方法、舉措;追尋符合漢字認讀、學生認讀、教育現(xiàn)實的規(guī)律;基于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在自然的狀態(tài)中融入課程;做到教者有心,學者自然,反復接觸,潛移默化,同時防止小學化的傾向。
(2)實驗分幼兒園、小學及初中不同學段進行。不同學段的科學認讀實驗的要求是不同的,實驗組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且也在努力探索符合不同學段的實驗要求、策略及方法,在實驗驗證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得出了不同學段實驗的結論。這樣的實驗不僅保證了實驗的連續(xù)性,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了不同學段的實驗樣式及實驗成果。
(3)探索出不同學段的實驗策略。幼兒園階段充分認識到幼兒的閱讀不是零起點,同時也認識到兒童的識字與認讀的不同,因此,在實驗的要求上不追求識字的數(shù)量,而在于興趣培養(yǎng),防止小學化的傾向。小學階段的實驗分低年級和中高年級兩個階段分別制定實驗方案。低年級“科學認讀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自主閱讀”,中高年級的實驗則是在實現(xiàn)了自主閱讀的基礎上,使學生以閱讀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比《語文課程標準》所設定的水準有大幅度的提升。這樣實驗就依托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而建構起從科學認讀(幼兒階段)到自主閱讀(小學低年段)到研究性閱讀(小學高年段)的閱讀工程體系。
(4)實驗不僅停留在課堂上,還體現(xiàn)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及學科間的貫通。為達到實驗目標,低年段采取這樣一些實驗措施。一是改革語文教學,延長一年級開頭的拼音教學時間,同步開始閱讀教學;綜合運用“集中識字”“隨文識字”“注音識字”“韻語識字”等識字教育的先進經驗,提高識字教育效率;改革語文閱讀課教學,積極實行課內、課外拓展閱讀。二是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識字教育或者課本閱讀。三是進一步開展親子共讀。四是開展各種評價激勵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持續(xù)動力,實驗組將其概括為“學科全覆蓋,教師齊參與,家校共配合”。
(5)實驗結論可靠,研究成果豐富。幼兒階段的實驗班經歷三年實驗,經過對實驗過程資料(包括階段工作安排、孩子群體和個體行為的觀察記錄、家長反映、個別了解等等)的分析與綜合,得出下列實驗結論:一是周德藩先生關于識字教育科學化的理念及其在幼兒教育中的實施原則,在蕩口中心幼兒園一個實驗班的三年實驗中得到初步證實。二是所取得的實驗經驗可以在后續(xù)年級推廣應用。三是進一步積累實施經驗,并且開展深層問題的探討。
錫山經過16年來的“科學認讀”實驗,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據(jù)“科學認讀”理念,從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讓8歲兒童實現(xiàn)自主閱讀這一目標來看,在幼兒園和小學開展“科學認讀”實驗,理論上是可信的,操作上是可行的,成效上是可靠的。近年來,為了深化“科學認讀”實驗,全區(qū)又成立了6個“科學認讀”實驗協(xié)作組,幼兒園3個協(xié)作組分別就科學認讀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科學認讀家園共建、科學認讀繪本閱讀3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小學3個協(xié)作組分別就低年級識字教學高效化、科學認讀學科全覆蓋、語文課內外拓展閱讀3個方面深入開展實驗研究。目前,實驗正在全區(qū)小學、幼兒園扎扎實實地開展著。
二、問題與建議
盡管錫山區(qū)的科學認讀實驗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深化認識與改進的問題。調研小組成員在交流反饋時,分別肯定了這個實驗的價值和意義以及課題組的探索精神,形成的一致意見主要有這樣幾點:
1.需要深化對實驗本身的再認識
十六年的實驗,課題組一直將其稱為科學認讀,而在幼兒園、小學、初中不同階段的實驗過程中,其實驗目標與舉措是不同的。幼兒園階段主要努力方向為培養(yǎng)兒童的認讀興趣,小學階段主要培養(yǎng)兒童的自主閱讀與研究性閱讀能力,初中階段是更高一個層次的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用科學認讀這樣一個概念是不能統(tǒng)領整個研究的。我們理解為這項研究實際上是識字教育科學化的嘗試,是一種新型的追求科學性的識字教育思想、識字教育模式。endprint
2.需要加強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在聽取實驗情況介紹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課題組反復在“認讀”“閱讀”“識字教學”“閱讀素養(yǎng)”“識字教育”等概念上搖擺,這種紛亂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實驗本身的表現(xiàn),不理清這幾種概念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會造成實驗行為的迷茫與方向錯失。其實,三個階段的實驗目標與追求是不同的,對學生培養(yǎng)的素養(yǎng)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實驗過程中有將幾種不同的教育要求混同一樣的表現(xiàn)。
3.實驗舉措的再推敲
調研組一致認為,幼兒階段的科學認讀實驗科學性強、效果好,其做法值得大力推廣,而小學階段的識字教育實驗的舉措多是語文教學上識字教育策略及方法的組合。這種組合本身也許是創(chuàng)新的,但是在其他學科及教育活動中全部滲透識字教育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因為這個有違機會成本的規(guī)定。當我們?yōu)槟稠椊逃康亩加闷渌逃顒訒r間時,這個做法本身就值得質疑。
4.需要對實驗設計的反思
這項研究從最初開始就努力追求科學性的研究設計,因此,采用的是準實驗的方式進行,這本身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幼兒園的一個試驗班的設立體現(xiàn)了教育準實驗的價值追求。因為實驗班與對照班是均衡設立,除了實驗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及研究能力相較平行班教師強之外,其他因素基本均同。在幼兒園三年的實驗過程中,其實只是強化了科學認讀這一個影響因素,所以得出的兒童閱讀素養(yǎng)得到提升,身體成長、生活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對自然和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與感知能力、藝術興趣與表演能力都見長于對照班這樣的結論就比較可信。
但是,在小學階段的實驗班的設立就不太科學了。課題組是將幼兒階段的實驗班39人整建制地作為小學階段的實驗班,而同年級其他班級自然作為對照班,并且不斷地強化這個班的科學認讀實驗,也得出學生閱讀素養(yǎng)及其他各方面的表現(xiàn)明顯高于對照班的結論。這種結論是需要質疑的。這是因為經過幼兒園三年的實驗,該實驗班兒童的閱讀素養(yǎng)基礎是好的,是明顯超過平行班的,再經過小學六年的實驗肯定會在閱讀素養(yǎng)方面超越平行班,因此,小學階段的實驗班學生閱讀素養(yǎng)明顯超過平行班的結論就缺乏科學實驗的驗證。當然,初中階段的實驗編班稍有改變,將另外的12人編入,證明了中考成績好于平行班的結論還是可信的,同時也證明閱讀素質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這個結論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調研組最后還建議,錫山應不失時機地將已成熟的實驗成果加以推廣,以擴大影響和效益;如果這項實驗繼續(xù)做下去,應擴大實驗面,可以在區(qū)域(錫山全區(qū))層面選點展開;區(qū)課題指導小組要制定實驗綱要,以課程化的方式推進,使實驗本身更加具有科學性與可復制性。調研組還表明,江蘇省教科院全力支持錫山區(qū)的實驗工作。
(孫向陽,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210013)
責任編輯:顏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