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蕭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7歲擔任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22歲時已是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他驍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被譽為“娃娃司令”。
智斗沈鴻烈
1938年,蕭華率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在冀魯邊區(qū)堅持抗日。此時,國民政府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消極抗日,極力反共,露骨地提出“寧亡于日,不亡于共”“寧可匪化,不可赤化”等反動口號。他與國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鐘麟策劃組織“冀魯聯(lián)防”,試圖以軟硬兼施、南北夾擊的方式,把八路軍趕出冀魯邊區(qū)。
為了瓦解“冀魯聯(lián)防”,蕭華擬定了“和沈打鹿”的策略,并報中共中央批準。為此,1938年12月初,蕭華決定親赴惠民縣城,與前往該地視察的沈鴻烈談判。
沈鴻烈聽說蕭華不過22歲,不屑一顧:“娃娃司令也來和我談判?”為了鎮(zhèn)住蕭華,他在蕭華的必經(jīng)之路上設下層層崗哨。不料,蕭華信馬由韁,視而不見,若無其事地與隨行人員談天說地,一點不為所動。
蕭華進城后,沈鴻烈將他安置在旅館,避而不見,企圖逼走蕭華。
受到如此冷落,大家勸蕭華不如早點回去,但蕭華壓住怒火,對大家說:“我們既然來了,就要一睹沈大主席的尊容,我們暫且等等,看他沈鴻烈能把我們晾多久?!笔捜A起草了一份《告惠民各界的慰問信》,讓隨行人員油印出來,即到街頭散發(fā)。蕭華接著進醫(yī)院慰問傷兵,到學校講演。一時間,惠民各界紛紛傳誦八路軍“娃娃司令”如何深明大義,抗日有為,指責沈鴻烈置民族利益于不顧,對抗日無動于衷。
沈鴻烈被迫慌忙安排會見,把談判地點設在縣衙后院,并在大堂、二堂、三堂的臺階上下,布下了數(shù)層荷槍實彈的衛(wèi)兵。談判中,蕭華一會兒慷慨激昂,一會兒義正詞嚴,一會兒笑聲朗朗,在場者無不為之折服。經(jīng)過三小時的唇槍舌劍,沈鴻烈被迫同意了抗日協(xié)議。沈鴻烈對蕭華連稱佩服,親自恭送蕭華出城。
痛擊鹿鐘麟
蕭華另一手就是“打鹿”。1938年9月15日,鹿鐘麟被蔣介石委任為“河北省政府主席”。面對冀魯邊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發(fā)展、壯大,鹿鐘麟企圖用武力征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將蕭華趕出河北,實現(xiàn)所謂“收復失地”。
鹿鐘麟根據(jù)蔣介石《限制異黨活動之辦法》的密令精神,委任鹽山四區(qū)民團頭子孫仲文為國民政府軍第五十三游擊支隊司令,撥錢,配槍,專門對付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這年10月,鹿鐘麟指使孫仲文包圍鹽山五區(qū)抗日政府,并在門口架設機槍,強令區(qū)政府制冊交印。還在蘇基、大趙村、丁村一帶,挖溝壘墻,限制、襲擊抗日部隊。
為顧全大局,蕭華派津南督察公署專員、第六軍分區(qū)司令員楊靖遠找孫仲文交涉,勸其停止破壞活動,一致抗日。為示誠意,楊靖遠去時只帶了一名警衛(wèi)員。然而,孫仲文卻埋伏了10余名手下,準備扣押楊靖遠。當孫仲文發(fā)出抓捕暗號之際,楊靖遠眼疾手快,扣住孫仲文手腕,用槍口對準孫仲文頭部,命令他讓手下放下武器。而后,楊靖遠在警衛(wèi)員的掩護下,脫離了險境。
這年11月,蕭華命令楊靖遠率部隊包圍孫仲文的老巢,迫使其放棄對我軍的挑釁。不料,孫仲文早有準備,讓士兵向正在喊話的楊靖遠開槍,楊靖遠身負重傷被俘后,孫仲文竟將其頭顱割下掛在寨門上,向八路軍示威。
消息傳來,蕭華悲痛萬分,含淚寫下兩副挽聯(lián):“斷頭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飯,奮斗犧牲是抗日的應有精神”;“抗戰(zhàn)方興竟在鹽山留遺恨,建國未艾空對鬲水吊英靈”。11月14日,蕭華派符竹庭、周貫五率部進攻鹽山,將孫仲文部消滅,并建立了第四區(qū)抗日民主政府。緊接著,蕭華命令部隊乘勝向北推進,收回新??h,建立新??h抗日民主政府,直逼天津。邊區(qū)的其他民團見大局已定,無不望風歸附。至此,鹿鐘麟的“冀魯聯(lián)防”計劃已完全泡湯,窮兵黷武的鹿鐘麟徹底敗在了“娃娃司令”蕭華的手下。天津解放后,鹿鐘麟見到蕭華時,曾風趣地說:“我們是不打不相識。
義救高樹勛
鹿鐘麟的“冀魯聯(lián)防”計劃被粉碎后,國民黨當局急調第一軍軍長高樹勛率部進入魯西北地區(qū),企圖把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趕出邊區(qū)。高樹勛早年曾給劉伯承當過副官,主張抗戰(zhàn),并且與其上司石友三貌合神離。因此,蔣介石特派魯北國民黨黨部主任、魯北保安部隊政治部主任馬皋如出任高樹勛的政治部主任,對他進行監(jiān)視。
1938年11月下旬,當高部進入魯北時,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機關為高樹勛召開了歡迎大會,并懸掛了“歡迎高軍長北上抗日”“歡迎愛國愛鄉(xiāng)的高軍長”等大幅標語。蕭華代表邊區(qū)抗日軍民致歡迎詞后,把劉伯承的親筆信轉交給高樹勛。信中劉伯承勸誡高樹勛以民族利益為重,不要淪為人民的罪人。
此后,蕭華又數(shù)次前往高樹勛駐地,與他談論抗日形勢,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和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道理。征得高樹勛同意之后,蕭華還親自帶領一批干部到他的部隊去作報告,使中共“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方針,得到了高部中許多官兵的擁護。
但高樹勛卻又放任馬皋如在慶云、鹽山、南皮等七個地方組織“二政權”,專門與抗日民主政府作對,甚至聽任其指使保安隊在寧津制造了襲擊抗日縣政府的事件。蕭華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決定消滅這支保安隊。
為了爭取高樹勛,蕭華在行動前,親赴高樹勛駐地,告知相關真相。但高樹勛含糊其辭,不肯認錯。蕭華遂按原定計劃消滅了保安隊,既打擊了頑固派的囂張氣焰,也使高樹勛進一步認識了中共的嚴正立場和斗爭原則。
1939年7月11日深夜,日偽軍1000余人,攜帶鋼炮和輕、重機槍,分乘20多輛卡車,突然奔襲包圍了高樹勛的軍部駐地。高樹勛率眾拼死抵抗,但因日軍火力強大,無法突圍。而高樹勛的外圍救援部隊,又被日軍攔擊。國民黨系軍隊張國基部和曹振東部面對求援電報,為了保存實力,袖手旁觀。高樹勛只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向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求援。
蕭華接報后立即率部馳援,經(jīng)過50里的急行軍,火速趕到高樹勛部駐地。蕭華一面命令騎兵連向南疾馳,吸引敵人,分兵南進,一面發(fā)起進攻,沖向敵陣。日偽軍因腹背受敵,急忙撤逃。高樹勛一見到蕭華,就上前拉住蕭華的手不放,連聲說道:“謝謝,謝謝蕭司令……貴軍的所作所為實在令人欽佩,對鄙人教益不淺,教益不淺哪!”自此,高樹勛真正地與共產(chǎn)黨、八路軍攜手抗日,并在1945年10月30日邯鄲戰(zhàn)役前線,以國民黨第十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的身份,率部起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