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涵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中國美學在中國電影和日本電影中的物化表現(xiàn)及區(qū)別
耿 涵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本文主要從中國電影和日本電影的故事偏好取向來闡述二者在中國美學的物化取向表現(xiàn)及區(qū)別,并分析了二者在宗教方面的細微差別。
中國美學;中國電影;日本電影;物化
中國美學,不同于西方的美學,其來自哲學的一個分支。美善合一,孔子在論述美的形式時著重闡述“述禮樂而分立”,后來隨著儒學的政治性作用日趨強烈,儒家逐漸重善輕美;與此同時,講究“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和諧大美的道家思想,為中國美學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一類意境理論和精神追求和諧的旨趣。電影作為一種極有表現(xiàn)力的現(xiàn)代化傳播工具,也在隱性傳達著制作者的美學認知。雖然現(xiàn)如今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已是東西方基本都認同的觀念,但是就算同在亞洲的中國和日本電影的側重點也大有不同之處。
只有當純粹的藝術設計放在美學發(fā)展的特殊大背景下才會產生深刻的理解。比如: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我的父親母親》就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背景這樣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它所崇尚的就是對片中人物自身“善”的滿足感,它所要給人們傳遞的更多的是自我內心的達成,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好人有了好報”,是觀眾內心所趨向的一種美學體驗,結局的完整和圓滿讓觀眾內心的“善”得到了滿足感和歸屬感;而片中的景物描寫是為了讓人物內心的情感和意圖更加強烈,起到輔助作用,真正強有力表達這部電影“美”的所在的是人物的表現(xiàn)力,獲得內心愉悅和滿足感主要通過人物來達成。而關于動畫片,不少經典動畫取材于名著故事,比如:《哪吒鬧?!啡宋锍錆M正能量,美育性也更強。所以,中國電影更多的強調“善”,電影中或多或少要包含“善”的教誨?!吧啤睂Α懊馈逼饹Q定性作用,“美”從屬于“善”,而“善”的表達則由人物的經歷來完成。
在日本電影中,“善”沒有被刻意強調,而是更多地利用環(huán)境與人物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以達到影片目的。如果說中國電影側重中國美學中的儒家思想,那么日本電影表達的是“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的道家思想。這在《穿越時空的少女》中就能窺探一二,它并沒有給觀者帶來圓滿的結局,但是它仍然是美的,美在它的殘缺和妥協(xié),美在它帶給人“尚自然,去雕飾”的感覺所帶來的和諧沉靜的內心感受。在《小森林 冬春篇》里,屋外森林白雪皚皚,屋內主人公做著媽媽曾教過她的佳肴,人物的情感包裹在食物里,無形之中讓本體重新回到了本性,它傳達出的清明寂靜讓人忽略掉當下人們生活的社會繁雜外物所帶來的擾亂,生活里只有“致虛”“守靜”。所以,日本電影更多想表達出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不會過多造作,生活是什么樣子就表現(xiàn)出來,從而實現(xiàn)“有”與“無”的統(tǒng)一。
宗教在中國美學中也占有不可小覷的地位。中國很多人信佛,而佛教是通過對人的限制和要求以達到圓滿解脫,中國人信佛更多的是祈求得到某種東西,這點在不少中國電影中都可以看出來,比如《泰囧》。而從佛學和實踐中提煉出的禪意,是日本電影所大力追捧的,某種程度來講,禪意和道家思想還是比較契合的,講求物我為一。日本的茶道、花道、櫻花精神與枯山水等都可以看出禪意在大和民族心目中的分量。禪是一種從人物內部自身而不是外部尋求真理的信仰。靜觀枯山水,它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所帶給人空寂幽玄、禪悟和“游”的審美感受和道家“虛靜”“明徹”“見獨”很相似。對于電影來講,“本無”和“虛有”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虛有”依然會占據內心,而“本無”是內心的一種純凈。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經常會產生心靈與肉體、人與自然分離的痛苦,而中國電影更多的是抗爭分離的痛苦,被迫前進,用“人”內心的能量戰(zhàn)勝它,比如《天狗》中的守林員。日本電影更多的是不極力去排除它,按照本心繼續(xù)下去,通過本我的適當調節(jié),使自我和超我達到一種相對和諧的平衡狀態(tài),久了這種痛苦就漸漸被忽略消失了,比如《輝夜姬物語》,雖然是一個凄美的故事,但是結局能讓人欣慰接受并且所悟深刻。如果說中國電影忠于對超我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日本電影就是忠于自己,忠于生活。
由于古代中國的思想主體是儒家,儒家重視道德人倫和實踐理性,而不重視形而上的思辨,于是中國美學缺乏一套系統(tǒng)而理論的美學體系,但中國美學的精深以及帶給世界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當代中國美學的特征是美學研究的中國化以及平時生活日趨審美化,無論中國電影和日本電影在中國美學方面的取向有何不同,但是二者都是向往內心的和諧,所以中國美學在包容性的發(fā)展和實踐中不斷完善與進步,從而產生新的時代意義和導向意義。
[1]李方澤.論老莊哲學對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耿涵(1996-),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