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筌 暴家宏
(云縣文體廣電旅游局,云南 臨滄 675800)
淺議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技巧
郭興筌 暴家宏
(云縣文體廣電旅游局,云南 臨滄 675800)
電視被稱為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電視新聞稿是“為聽、為看”而寫。從某種角度講,電視新聞報道的收視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視新聞稿寫作質量的好壞。本文主要探討了提高電視新聞稿寫作水平的技巧,以便新聞編輯寫出更好的稿件,從而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電視新聞稿;寫作技巧;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媒介的影響力越來越弱,這不利于電視媒介有效地引導電視受眾的價值觀,甚至可能影響到電視新聞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強化新聞編輯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可以使新聞稿在表現(xiàn)形式上和內容深度上達到質的飛躍,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抓住觀眾的眼球,進而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
真實性是電視新聞稿寫作的首要原則。新聞編輯在寫作電視新聞稿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切忌出現(xiàn)假話、大話、空話現(xiàn)象。首先,報道新聞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事件發(fā)生的緣由)時,要以事實為依據(jù),不能隨意地夸大或縮小。其次,在闡述、解釋和說明新聞事件時,要透徹認識新聞事件的本質,還原新聞事件本來的面目,不可“添油加醋”,自由發(fā)揮。
為確保新聞的真實度,新聞編輯在寫作新聞稿的過程中要采用全面性和辯證性的思維方式,對整個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透徹的分析后再下定論。避免發(fā)生以下現(xiàn)象:第一,以偏概全。很多新聞編輯在新聞信息缺失的情況下,會從自己的主觀觀點出發(fā),對新聞素材進行自我發(fā)揮,導致新聞“失真”。第二,有意拔高。有的新聞編輯把握不好新聞信息的度,總是把話說得太滿。尤其是對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和突出成績,由于新聞編輯的過度渲染,反而讓觀眾感覺不真實。
電視新聞與報紙和廣播媒介不同,受眾是廣大人民群眾,涉及各年齡階段、各知識層面的人。因此,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應盡量口語化,滿足受眾的聽覺習慣,讓受眾更容易捕捉和理解新聞報道內容。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盡量少用書面語,多用一些讓受眾感覺親切自然的口語。例如,書面語中常用的單字連詞“即”,在電視新聞稿中應寫成“就是”。第二,少用縮略語和簡稱。電視新聞的受眾知識素養(yǎng)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寫新聞稿時,要對縮略語和簡稱內容進行詳細闡述,讓每一個層次的受眾都能理解。第三,少用長句和倒裝句。長句和倒裝句很容易造成受眾的收聽障礙。用短句表意簡潔、清晰、利落,易于受眾理解。第四,合理重復。電視新聞報道中會出現(xiàn)大量的人名、地名、機構名。為了加深觀眾的記憶,在電視新聞稿的寫作過程中,要對這些名字進行合理的重復。
一篇好的電視新聞稿必須做到“短而精”,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將整個新聞事件進行總結和歸納,并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稿的內容是淺顯的。相反,在寫作電視新聞稿的過程中,要找準深遠的立意,尋找整個新聞內容的突出點,并在此基礎上,對新聞內容的中心主旨進行升華和提煉。一方面可以打破新聞稿平鋪直敘的形式,使電視新聞報道不再平淡無味,激發(fā)受眾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把新聞內容更透徹地表達出來,體現(xiàn)新聞內容的價值,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
在電視新聞稿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新聞編輯對新聞鏡頭進行簡單的描述就完成了一篇報道。電視新聞是由圖像、聲音和文字三種要素組合而成,三者缺一不可。許多新聞編輯在寫作新聞稿時,只是把這三者羅列堆砌到一起,把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主要內容呈現(xiàn)出來,而并沒有深入分析。這是目前電視新聞存在的問題之一。
圖像、聲音和文字三者在表現(xiàn)新聞內容方面各有優(yōu)點,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鏡頭可以生動地再現(xiàn)新聞內容,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聞內容都可以用鏡頭來呈現(xiàn)。例如,過去的、將來的動態(tài),鏡頭不可能捕捉到。文字則不同,它可以延伸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各種動態(tài),彌補鏡頭的不足,使得新聞報道內容的“面”更寬。新聞編輯要充分利用文字的特殊作用,把新聞表達的內容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需要注意的是,為鏡頭或圖片配文字說明時,要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的總結和分析,而不是簡單的介紹。
新聞傳媒的權威性,在于能夠準確、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事實,并傳播某種高于社會大眾平均意識的價值觀,以起到強烈的引導和教化作用。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新聞編輯必須挖掘新聞報道的“深度”,加深觀眾對新聞的印象。然而,很多新聞編輯急于求成,在寫作新聞稿件的過程中將新聞內容程序化、模式化處理,用傳聲筒或放錄機來形容這樣的新聞報道再恰當不過了。例如,在報道重大會議時,都圍繞著會議時間、地點、主題、提出什么要求、參加人員、最后什么結果幾個要點組稿。這樣固定模式的新聞內容難以激發(fā)觀眾的興趣,觀眾對新聞事件也只有個大致的了解。因此,挖掘新聞報道的“深度”就要杜絕模式化寫作,同時,要加強文字與圖片、影像、聲音、音響、文字等電視新聞要素的結合。這些電視新聞要素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產(chǎn)生的報道效果也不同。新聞工作者要掌握好排列組合的技巧,明確各種排列組合方式的優(yōu)勢和劣勢,選擇最合適的排列組合方式,使新聞稿更出色。
在全媒體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對電視新聞報道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工作形勢也越來越嚴峻。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不斷提升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積極應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新要求,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促進電視新聞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電視新聞文字稿的寫作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在這方面下足功夫,掌握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
[1] 陳華琛.芻議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3(16):26-27.
[2] 周克勝.談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技巧及方法[J].魅力中國,2014(1):22-24.
[3] 孫明霞,李明星.由虛假信息看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J].科技傳播,2010(8):13.
[4] 楊娜.記者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11(6):9-11.
G212.2
A
1674-8883(2016)13-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