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標語口號宣傳研究
李源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標語口號作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方式,歷來被我們沿用,不同歷史時期的標語口號能夠反映出當時不同的社會特點,并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標語口號在我國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如何適應時代發(fā)展,改進宣傳工作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標語口號;標語特點;功能特征
(一)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這一時期正值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剛剛確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偮肪€提出后,全國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運動,但是由于黨內“左傾”思想迅速發(fā)展,逐步違背了中國國情,“趕英超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標語口號相繼出現(xiàn)。這時全國各地競相放出“衛(wèi)星”,浮夸風盛行。而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與各省各地互相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由于當時信息媒介還不發(fā)達,各地只能通過報紙廣播等媒介“放衛(wèi)星”,廣大群眾處于報紙廣播營造的信息環(huán)境之中,雖然這些媒介為人們提供了新的信息,但是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卻受其影響和制約,忽略了真正的客觀現(xiàn)實,逐漸變得興奮癲狂、不知所措,極易信任并接受大眾媒介所提供的信息。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
在這一時期,國內“左傾”思想牢牢占據(jù)主導地位,這一時期的標語口號也反映出了當時的特點。在這一時期,個體意識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無意識,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受“左傾”思想影響,在政治決策方向上出現(xiàn)了誤判,逐步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原則,國家經(jīng)濟建設停滯不前,階級斗爭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標語口號有:“以階級斗爭為綱;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澤東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革命戰(zhàn)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保?]
(三)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措施,國家的工作重心轉變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此后,國內的政治風向發(fā)生變動,經(jīng)濟體制改革逐漸開展,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相對于之前的宣傳工作,國家的政策動向逐步開放明朗,宣傳水平逐步提高。例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實現(xiàn)中國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時的標語口號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創(chuàng)新性,并且迎合受眾利益需求。但是此時標語口號也由帶有命令性、強制性的色彩演變?yōu)橛鲜鼙娎?,擴大標語口號影響,以求達到宣傳效果的最大化。
(一)激勵性
標語口號具有激勵鼓動的特點,人們常常在口號的激勵下,做出一些超乎尋常能力的事情,使人們的潛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揮。心理學上認為,人們的情感強度會在某種持續(xù)刺激的激勵下迅速攀升。例如,歌曲《從頭再來》本是為激勵20世紀90年代下崗員工再就業(yè)而創(chuàng)作,“看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利用優(yōu)美的旋律,振奮的歌詞,一遍遍在大街小巷播放,對大眾的內心情緒以至行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歌詞催人奮進,直達人心,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團結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針對性
標語口號的發(fā)布主體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針對不同群體,不同需要,制作相關標語口號,以最大限度達成預期效果。標語口號在不同時期的不同事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為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汶川地震時期的“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發(fā)展建設的“一千斤指標、二千斤措施、三千斤干勁”。
(三)多樣性
標語口號作為一種符號,可以借助不同的信息載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標語口號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載體。新中國成立初期,標語口號借助墨水或者漆刷在墻面上,還利用木板等載體分發(fā)各地,擴大宣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就是標語的海洋,各種大字報、紅色標語充斥在社會中,并且那時的口號特點是簡單粗暴、紅白差異、愛憎分明。現(xiàn)代社會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媒介豐富了標語口號的傳播途徑,也為標語口號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
標語口號的傳播都是為了利用標語口號的功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多少年來,標語口號之所以能在民間廣泛傳播,具有強大生命力,正是憑借其強大的傳播效果。
(一)理解記憶
由于人民群眾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標語口號一定要簡單易記。在制作標語口號時要注重語言詞匯的甄選,語言要生動活潑、準確鮮明,還要做到平易近人,避免艱澀難懂的詞匯,給人一種賞心悅目又富有文采的感覺。一般而言,標語口號都張貼在人們日?;顒拥姆秶鷥龋?jīng)過日復一日的接觸,人們逐漸理解了標語中的內容,體會了其中的內涵,其中一些詞匯也就潛移默化地進入人們的腦中。標語所寫的內容會變?yōu)槿藗兊男袨闇蕜t,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動員群眾、發(fā)動群眾的目的。
(二)權威警示
標語口號還具有權威警示性,有一種標語口號屬于公共權力,與其他類型的標語不同,警示型的標語簡短而具有威懾力。它們的內容多是傳達一些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的底線,讓人們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具有警示功能的標語一般都含有如下的關鍵詞“禁止”“不得”等,還有一些帶有警示性的其他詞匯,如“嚴禁隨地吐痰”“嚴懲酒后駕車行為”。但是如果這些禁止性詞匯使用過多,就會使得人們在生活中習以為常,反而達不到警示的作用。并且由于人們的逆反心理,使得越是禁止越感到好奇,越是想做,使宣傳效果適得其反。
[1] 毛克明.“文革”時期的“紅色圣歌”[J].石家莊:社會科學論壇,2004(6):85.
[2] 朱自清.論標語口號[J].北京:出版參考,2004(35):37.
[3] 龔文庠.標語的傳播功能[J].成都:新聞界,2006(2):32.
[4] 韓承鵬.標語口號文化透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139.
[5] 古斯塔夫·勒龐(法).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118.
D261
A
1674-8883(2016)13-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