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開麗 郭 婷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網絡流行語的生成機制探究
朵開麗 郭 婷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網絡自身的低門檻、自由等特點,為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傳播提供了條件。一些網絡語言也因其本身的一些特點而深受網民歡迎,廣泛流傳于網絡。本文以網絡社區(qū)、影視話語、作為新聞的社會事件為三個主要來源,闡述網絡流行語的生成路徑。
網絡流行語;生成路徑;編碼;動因;效應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是網絡傳播興起的基礎,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參與到互聯(lián)網生活中,也推動了網絡流行語的興起與快速傳播。原來在傳統(tǒng)媒體上很難擁有話語權的公眾,在介入網絡信息傳播和意見傳播流程后,在虛擬的空間擁有了自己的話語空間,而且成為傳播活動的主體。在信息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人們更加依賴通過媒介獲知外界環(huán)境,網絡語言的產生也與媒介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筆者從網絡社區(qū)、影視話語、作為新聞的社會事件三個主要來源,闡述網絡流行語的生成路徑。
新媒介一方面打破了時空界限,使人們可觸及的范圍不斷擴大,地域因素和時間因素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取消息的障礙。另一方面,新媒介賦予人們媒介近用權,為其提供了自由討論社會公共事務的虛擬“公共領域”。公眾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手機等新媒介,通過微博等網絡平臺,獲取信息、發(fā)表觀點和做出評論等。
1.1網友對公示信息的調侃性模仿
當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受眾對于信息的反應不是被動的,有可能采用一種對抗式的解讀,以自己的方式對“統(tǒng)治話語”進行解碼。網民的話語權意識不斷覺醒,再加上對特定階層的對抗性心理,使得他們在“翻譯”接收到的信息時,以娛樂甚至是反諷的方式,忽視和消解原本的意義,使其與原本的內容大相徑庭。
1.2網友對名人話語的模仿
在網絡平臺上,微博中的名人、大V都是某一領域的意見領袖,其發(fā)布的微博會影響粉絲對于某一事件的認識與見解,甚至是改變粉絲的行為。因此,借助龐大的粉絲群、廣闊的輻射面和微博裂變式傳播與匿名性等特點,名人的微博顯示出強大的群集傳播能力,更易形成具有特定輿論的公共話語空間。在微博話語傾向愈發(fā)娛樂化的當下,明星的花邊新聞、緋聞等相關信息的傳播,使得這一網絡空間更加成為網絡流行語的高產地。
隨著現(xiàn)代電子媒介的到來,尤其是電視的出現(xiàn),擴張了人類的視覺和聽覺,同時擴展了人類的觸覺,現(xiàn)代人的感官又重新統(tǒng)合。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從印刷媒介轉移到了視聽媒介,尤其是轉移到了形、聲、色俱全的電視媒體。這種呈現(xiàn)形式更加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成為現(xiàn)代人娛樂和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這些影視作品中的臺詞就更有機會被受眾模仿、創(chuàng)作并傳播。
2.1來自時下熱播的電視劇、網絡劇、電影
熱播電視劇、網絡劇和電影,其在某個時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里面的一些臺詞會引起一些人或者某一群體的共鳴。還有一些詞語或者句子經過演員語氣上的強調,再配上演員到位的表情,使得這個詞或者句子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這些臺詞容易被人們認知、模仿和記憶,同時,演員的對話語氣以及某種特定的語言風格都會受到觀眾的模仿和改編。
2.2來自收視較高的電視節(jié)目
目前收視較高的電視節(jié)目,主要以真人秀節(jié)目為主,擁有著龐大的粉絲群。一些明星口中頻繁出現(xiàn)的詞語或是自嘲的語句,常常被粉絲模仿、惡搞和使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晚會或者其他類型電視節(jié)目,最典型的例子是每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中的小品和相聲,往往是之后幾天甚至是年度網絡流行語。
作為社會新聞事件衍生物的新聞事件語言,指被網友用來調侃、反諷新聞當事人或者公示信息,并且在某段時間內流行于各大新媒體、網絡社區(qū)的一種語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在網絡空間,越來越多的社會信息被快速傳播,使得受眾能有更多的機會獲知這些信息。公民的權利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因此,其在參與討論社會新聞事件時更具有積極性和警惕性,在一些話語的解讀上,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持對抗性的態(tài)度。相反,在新的輿論環(huán)境中,許多公權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仍以傳統(tǒng)的思維和方式解決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的社會沖突和矛盾。此類網絡流行語的流行,主要是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沖突的結果。
網絡流行語有不同的類型和傳播機制,在網絡虛擬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的互動中得到迅速傳播,并產生較大影響,是中國的時代表情和社會發(fā)展歷程中的一面鏡子。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喬姆斯基認為,新媒介成為人類解放的工具還是支配人類的工具,關鍵看媒介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網絡流行語也是如此,其給社會帶來怎樣的效應,關鍵看人們怎么看待它和怎么使用它。
[1]謝曉鳴,甘斐哲.網絡流行語“XX體”初探[J].南華大學學報,2013(12).
[2]劉越.試析網絡流行語的形成機制[J].延安大學學報,2014(4).
[3]侯東陽,黃璀.新聞文本的網絡流行語分析[J].暨南學報,2010(6).
[4]陳力丹.解析中國傳播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