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菡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
新聞采集中口述歷史易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
楊蕊菡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摘 要:近年來,口述歷史的研究迅速興起和發(fā)展,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民間,都是由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在進行口述歷史的研究??谑鰵v史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從學生群體的視角著手,探索學生口述歷史的新聞采集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及不足。
關鍵詞:口述歷史;新聞采集;信息采集
口述歷史這個概念,定義非常豐富,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發(fā)展內(nèi)涵,它的起源和流變眾說紛紜。近年來,中國口述歷史的研究迅速興起和發(fā)展,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民間,都掀起了研究和采集口述歷史的熱潮,成果既有書籍雜志,也有衛(wèi)視欄目等的形式,不僅有官方派出的專業(yè)調(diào)研組,也有一大批民間考察隊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左玉河先生評價當前的口述歷史時說:“目前中國出版及出現(xiàn)了‘圖說史大出風頭,口述史一枝獨秀’的新格局,各出版社以發(fā)行‘口述歷史’書刊為時尚?!盵1]我們雖然看到了口述歷史的可喜發(fā)展,但是想要這份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得到長足和健康的發(fā)展,它在采集過程中所存在著的、急需解決和規(guī)范的問題便不容小覷。
從整體上看,中國當代口述歷史的相關理論研究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如:學科專業(yè)化程度不夠,缺乏專門的研究人才來從事口述歷史研究,沒有足夠的正規(guī)研究機構作為學術依托,缺乏有計劃的長遠訪談規(guī)劃等,這些“先天不足”,使國內(nèi)的口述歷史研究處于低水平的層次,難以出現(xiàn)國際一流的口述歷史成果。雖然有著一批對這個領域有著研究興趣的人才,但是他們的成果大部分停留在“口述史料”層面,遠未提升到“口述史學”的研究層面。就我們學生群體而言,出于興趣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感想性的體會,缺乏專業(yè)的分析、系統(tǒng)的研究。
本次調(diào)研通過采訪西南民族大學部分80歲以上退休教師,通過他們的“口述歷史”,了解母校的成長歷程。作為新聞學院的學生,團隊成員有著人物采訪的經(jīng)驗和學科相關理論支撐,從預約被訪者、準備采訪提綱、實地采訪、到后期的整理、視頻剪輯都進行得很順利。但是事后總結,發(fā)現(xiàn)獲得的相關文案和視頻資料,并不是預期的“口述歷史”,而是像一篇篇新聞稿件和一集集新聞報導。因此通過初步研究新聞采訪與口述歷史采集的區(qū)別,總結本次調(diào)研的不足。
第一,就采訪的前期準備而言,在新聞工作中,為了采訪現(xiàn)場能夠對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及時地做出反應,前期的準備更多的是為了過程中能有一個好的“追問”以挖掘更多的信息??谑鲈L談在前期準備方面需要“加量”,要刨坑深挖,做一種“鋪陳式”的了解和準備,為的是能基本把題目固定,使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完整性。對采訪對象過多追問,是對其思維的一種“突然襲擊”,對方?jīng)]有充分思考時間,那種情況下被訪者說出來的信息,是片段的、不全面的,有時還極有可能是不真實的,這樣的“打斷”,很有可能會使一個原本完整的故事,瞬間不復存在或者少了某些原本因該有的重要元素。美國口述歷史學家唐納德·里奇說,做口述歷史研究工作的人“必須壓抑著想說話的沖動,做個安靜的傾聽者”[2]。
第二,在口述歷史的訪談中,提出問題后,要讓受訪者有時間回想,有時間整理思路,最重要的是給予受訪者充裕的談話時間。崔永元做口述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時要求記者:“你去聽故事、聽經(jīng)歷就行了,盡量不要去打斷他,讓他流暢地說。我們只是記錄他們的口述,把所有資料都留下來,以后做研究的人,可以引用這些直接的口述。”[3]一定要以受訪者講述為主,采集畫面要集中在受訪者身上,訪談者的形象和聲音是淡化的,甚至要創(chuàng)造出一種幾乎不存在的形態(tài)。讓受訪者最大程度上有流暢的表達,便于后期的剪輯整理,讓受訪者有著大段的、完整的語言表述,或許受訪者可以再現(xiàn)一個非常完整的時空。口述歷史是對過去的“精心挖掘”。要求受訪者回憶多年以前的事情,所以要以受訪者個人為中心,研究他的“人生道路”,聽其一步一步道來。
第三,新聞工作講求時效性,采訪者希望獲得新聞的“爆點”和“亮點”,在進行有效提問、完成任務后就迅速轉下下一個目標對象。把每一個受訪者的時間做了量化處理,把他們的敘述框定在一個狹窄的時間范圍內(nèi)。為了寫出一篇漂亮的報導,往往急于從受訪者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這造成了口述歷史信息的“碎片化”,這種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訪者對自己真實經(jīng)歷的敘述和我們對歷史細節(jié)的捕捉。在口述歷史的采集中,時間常常是由受訪者決定的,對方的講述意愿決定了訪談的時間,對于有的受訪者則需要多次進行采訪和記錄。
第四,口述歷史訪談對于信息的需求是越完整、越全面越好的,采集時需
要對被訪者進行全程的錄音錄像,之后要全部整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隨便刪減,否則就會出現(xiàn)“殘缺型口述歷史”。缺少完整性就會缺少真實性,真實是歷史的靈魂,歷史研究的本質就是探尋客觀存在的歷史真實??谑鰵v史是以挖掘歷史記憶的方式追求客觀的歷史真實,是以口述者的記憶為憑據(jù)再現(xiàn)歷史真實??谑鰵v史真實與否,取決于口述者敘述的內(nèi)容是否真實及能否將記憶之真完整而準確地呈現(xiàn)出來。中間要經(jīng)過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加工和過濾,都是還原歷史真實的一道障礙,阻隔著歷史記憶的穿透,如果我們沒有給予受訪者充分的時間去考慮和敘述,那么在采訪者與受訪者之間便又會再形成一道障礙,那么歷史的真實,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第五,對所采集到的信息進行保存整理及對受訪者權益的維護的問題。對于訪談內(nèi)容的原始記錄,需要以專業(yè)的方式進行檔案管理,檔案學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這些史料的后期保存和整理的重要性絕對不亞于其他環(huán)節(jié),甚者成功的關鍵就在此。另外,因為口述歷史相關于被訪者的私人信息非常多,所以采訪者一定要有保護被訪者的意識,如協(xié)議的簽訂等方式,這樣才能慢慢地將口述歷史的研究工作慢慢規(guī)范起來,漸漸地形成一種習慣,這樣才會有更多人愿意講出更多更真實的故事,口述歷史才能發(fā)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口述歷史的領域是需要得到規(guī)范的,每一個做口述歷史研究的人都應該找到一個“組織”,這個組織要有相應理論體系的指導,要設置工作規(guī)范和提供一些參考的樣板等。這個“組織”一旦形成,那么作為這個“組織”的成員,就有義務把實踐的成果反饋回“組織”,幫助組織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慢慢地讓“組織”的“記憶基因庫”發(fā)展壯大,讓里面所貯存的“記憶財富”,發(fā)揮出它最大的作用,讓歷史真實的一面能夠最大程度地突破時空的障礙得到重現(xiàn)。
參考文獻:
[1]左玉河.近年來的口述歷史研究[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9,30(3).
[2]唐納德·里奇.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M].第2版.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3]張俠.崔永元與“口述歷史”[N].每日新報,2012-03-24(A03).
作者簡介:楊蕊菡(1995-),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