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斌
(作者單位:蘭州市廣播電視總臺)
?
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需要把控的重點
潘 斌
(作者單位:蘭州市廣播電視總臺)
摘 要:在電視新聞采訪中,記者出鏡的形式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本文分析出鏡記者應該如何把握新聞現場的基本要點,并探討出鏡記者在報道預知新聞和突發(fā)新聞時應把握的要點。
關鍵詞:出鏡記者;新聞現場;要點把握
出鏡記者做現場報道是一種較新的報道形式,正逐漸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節(jié)目播報形式,國外內媒體已在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運用這種方式。然而,相較于傳統的記者采訪形式來說,有出鏡記者的報道形式對記者的個人能力和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來說,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電視新聞的類型有多種,如按照題材來分,有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和體育新聞等;按照新聞涉及的地域范圍來說,有國際、國內、地方新聞;而按照新聞的性質來劃分,可以分為事件類新聞和現象類新聞。而事件類新聞又可以細分為突發(fā)事件和預知事件,出鏡記者報道的大都是事件類新聞,因此,出鏡記者報道的新聞類型也可以分為突發(fā)事件和預知事件兩種。
1.1 預知事件新聞
預知事件新聞報道是指在采訪之前就已經提前知道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地點及相關內容,出鏡記者可以通過事先的策劃安排來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隨著電視技術和受眾需求的變化,電視媒體更主動挖掘新聞線索,并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但并不是說預知事件新聞就不重要,因為許多重要的國家大事都是預知事件新聞,如國慶典禮、奧運會、重大的政治會議等,這些會議通常都關系國計民生,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新聞信息。
此外,預知事件新聞可以使新聞媒體占據信息發(fā)布的主動權,為了更好地進行報道,可以事先做好策劃和設計,并對事件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報道,使新聞報道更立體豐富。例如,媒體在做2008年北京奧運會報道時,針對開幕式、運動項目、閉幕式都進行了詳盡的跟蹤報道,使觀眾更能了解奧運會,并享受體育賽事帶來的樂趣。
1.2 突發(fā)事件新聞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突發(fā)性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的,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社會安全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因此也被簡單地理解為突然發(fā)生的災難事件。突發(fā)性災難事件因為其特殊性,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消極后果,并引發(fā)更大的社會危機,因此,對突發(fā)性事件的報道更能體現媒體的責任感和職業(yè)能力。
2.1 要有豐富的資料作為支撐
出鏡記者在進行預知事件的新聞報道時,首要的工作就是要進行完善的資料收集工作,并且這也是與突發(fā)新聞相比的一大優(yōu)勢。但豐富的資料并不意味著事無巨細,要進行有價值的新聞挖掘,這樣的報道才有可看度。例如,在進行運動會的整體報道時,對于運動員的信息可以解說一二,但又不能全盤說人,運動員只能是運動會事件的輔助報道。但對于具體的運動項目報道時,著重點就要落在運動員身上。如在奧運會上,中國觀眾大多數肯定關注的是本國的運動員,如果這時候記者長篇大論的高談外國運動員,恐怕就有失妥當。此外,在報道的過程中資料只是作為整個報道過程的支撐點,是在實時的新聞過程中,加入記者所了解的相關資料。
2.2 選取合適的報道地點
在大型的預知新聞事件中,場所往往是固定的,因此在進行出鏡報道時,需要記者選取合適的報道地點。這個報道地點應該和新聞主題有所關聯,或者與自己想要報道的新聞信息有所聯系,這樣在進行實時采訪時,才不會讓觀眾產生違和感。例如,在進行一檔晚會的直播時,報道地點最好是以晚會舞臺為背景,這樣觀眾就能夠注意到演出內容,并將畫面和記者的報道進行有效的聯系。如果記者以密密麻麻的觀眾為背景,既破壞整個畫面的美感,也與新聞主題的內容相去甚遠。因此,在出鏡報道時,記者在現場應該選取最能夠表現新聞主題的地點,以體現新聞的報道價值。
2.3 在采訪中營造亮點
在預知的新聞事件中,最大的報道難點就是如何抓住觀眾的眼球。在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如果不能及時營造亮點,會引發(fā)觀眾的“審美疲勞”。例如,在對一檔晚會進行現場直播時,如果記者能夠對即將進行表演的演員做一個簡要的采訪,或者是對第一次走上舞臺的“草根”演員進行現場采訪,那么就有可能引發(fā)觀眾的觀賞興趣。把這樣特殊的事件、特殊的人物,與舞臺表演結合起來,現場報道自然就會顯得豐滿而立體。
3.1 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
要報道突發(fā)性事件,記者應該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既是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是觀眾急迫了解新聞信息的需要,因此在做此類新聞報道時,往往是誰能夠搶占報道先機,誰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最大。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人們都迫切的想要知道災區(qū)的情況,但是在通信中斷,道路受阻的情況下,只有第一時間趕到的記者才能夠做到最快、最新的信息發(fā)布。因此,出鏡記者在進行此類新聞的報道時,需要的就是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場,把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制作成新聞信息傳遞給觀眾。
3.2 傳遞事件真相
突發(fā)事件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社會震動,特別是災難性事件和社會公共安全事件,如果不能及時還原事件真相,就有可能引發(fā)負面效應。因此,對于突發(fā)新聞,出鏡記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核查新聞事件,傳遞事件真相。例如,在汶川地震之后,各種關于地震的謠言不脛而走,這些謠言的攻破除了當地政府的有力辟謠之外,更需要記者及時的現場報道。
3.3 將情感融入現場
突發(fā)事件一定會給受眾帶來情感上的沖擊,而這股力量不在現場的人往往感受不到。于是,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的把控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這就需要出鏡記者把心沉在現場,將情感全身心融入突發(fā)事件,那么,記者在現場報道時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動作,就能準確地傳遞出事件的真實性,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例如,在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央視記者李小萌的一段出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已是地震發(fā)生后的第10天,在綿陽的救災道路上李小萌遇到了挑著行李從救災集中安置點返回震區(qū)家里的68歲的老大爺,她勸老人不要回去,因為,災區(qū)隨時都有余震和塌方發(fā)生,太危險了,但老人執(zhí)意想回家看看情況,李小萌又叮囑老人戴好口罩,注意安全。望著老人遠去的背影,李小萌在現場失聲痛哭。就這樣一段沒有一句解說詞的現場出鏡采訪打動了無數觀眾,首先,這是記者真實情感的流露,不造作,簡單的、走心的對話反映出人們在痛失家園后的不舍,記者的痛哭是在災區(qū)采訪十天來,所見所聞情緒壓抑下的真實迸發(fā)。因此,真實情感的融入,在出鏡現場報道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4 注重自身安全
出鏡記者在報道突發(fā)性自然災害事件時,除了記者的本職工作外,在現場還要注意自身安全的保護,例如,2013年移民敘利亞的戰(zhàn)地女記者就在報道過程中中彈身亡。除了人身安全之外,在出鏡報道一些社會公共安全事件時,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如在遇到情緒激動的人群時,應該小心以免受到誤傷。
出鏡記者是現場電視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掌握整個新聞事件的信息傳播工作。因此在進行報道時,應該把握新聞現場的基本點,做到有效、快速、全面的采訪要求,將新聞信息立體化的傳遞給觀眾。
參考文獻:
[1]嚴鋒.談電視出鏡記者的角色定位[J].當代電視,2012(6).
[2]劉志武.出鏡記者應對突發(fā)新聞事件策略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梅兆卿.怎樣成為優(yōu)秀的出鏡記者[J].新聞世界,2010(7).
[4]陳賽.淺談出鏡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J].新聞窗,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