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波
(作者單位:濮陽市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傳播的時度效與敘事表達
王聚波
(作者單位:濮陽市廣播電視臺)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新媒體開始廣泛的投入到電視新聞的傳播中來,在新媒體語境下,對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和時效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新媒體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使新聞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產生影響,提高傳播的實效性,使受眾群體的話語空間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這個大前提下,要求傳統(tǒng)媒體不斷地創(chuàng)新,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大膽嘗試,提高自身的實力。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效率,以及新聞傳播在新媒體語境的敘事表達,從而促進電視新聞的傳播。
新媒體;時效性;敘事表達
新媒體產生后,與傳統(tǒng)媒體進行了一定的融合和碰撞,在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融合了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從而提高電視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新媒體語境中,受眾的角色在發(fā)生變化,在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傳播中,受眾僅僅是旁觀者的角色,在新媒體發(fā)展中,受眾也參與到新聞的傳播中,作為傳播者,使新聞的信息獲取渠道進一步拓寬。所以,在電視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新媒體語境,實現自身發(fā)展的價值。
時、度、效都是新聞傳播的基本要素,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應該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提高新聞傳播的速度和效率。新聞的輿論具有時效性特征,所以,在新聞傳播中應該把握好時度效問題。
新聞的傳播實際上是與時間的一場賽跑,新聞強調時間感,強調的是對事件的最新進展進行報道,對于電視新聞的傳播,時間就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可以分成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在宏觀層面上,新聞的時效性是指新聞要具有時代感,新聞應該遵循歷史的趨勢,把握好時代的脈搏,在政治、經濟、文化相關的新聞報道中,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通過時代感也能夠把握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和趨勢,新聞是處于一個鮮明的時代背景的,與時代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微觀層面,新聞的時效性在于新聞的發(fā)生是在某一時刻發(fā)生的,其報道的越快越好。新聞傳播把握“度”指的是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應該把握好分寸,在新聞報道的語言上應該比較得當,新聞傳播的頻率也有一定的要求,且新聞的報道需要具有一定深度,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現場的敘述。新聞傳播的“效”體現在新聞傳播的效果上,是否對受眾的認知能力起到提高的作用。
新媒體語境指的是借助互聯網的發(fā)展,通過客戶終端的方式進行新聞的傳播,其可以使用戶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具有互聯網的傳播性質。新媒體語境的出現使傳統(tǒng)媒體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新聞的傳播能夠吸引不同年齡段的受眾,在新聞的編寫和采集方面,也不僅僅是新聞的編輯人員,受眾就可以作為新聞編寫人員,參與到整個新聞事件的跟蹤報道中。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傳播的速度快,且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受眾可隨時根據新聞動態(tài)進行互動。
3.1 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的豐富
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信息獲取的時效性在增強,人們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新聞的進展,而且可以利用一些客戶終端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新媒體可以與當前的媒體結合,改變單一的新聞報道形式,使新聞的傳播形式更加新穎,使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化,在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在對新聞的相關信息進行獲取的過程中,通過新媒體,及時地掌握各個領域的實時新聞,通過新媒體建立很多信息門戶,通過微博和論壇的形式,讓受眾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新聞傳播人員也可以通過對微博上網民的評論,找出現在人們最關注的信息,然后選擇熱點新聞進行播報,使受眾在電視新聞中了解到自己最關注的內容,提高電視新聞的可看性。新聞報道的內容應該既有重大事件,也有民生新聞,因為將人們身邊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新聞的播報形式日益豐富,展現出娛樂化的傾向,人們在觀看新聞時可以緩解身心壓力,在電視新聞播報的過程中結合娛樂新聞,從而使單一嚴肅的新聞播報形式更加活潑。
3.2 新聞報道的互動性增強
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報道中受眾的話語權可以被充分利用,受眾結合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新聞的傳播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互動性的傳播,受眾可以及時地反饋意見,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通過微博等形式,受眾也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發(fā)送給親朋好友。
新媒體的發(fā)展并不是憑空發(fā)展的,而是在傳統(tǒng)媒體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盡管新媒體出現了,但傳統(tǒng)媒體也不會消失,盡管新媒體使用起來非常的方便,但是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也是不能取代的。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的敘事形態(tài)進一步豐富,并在電視新聞直播的過程中展現出優(yōu)勢。
4.1 即興的敘述
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基本上實現了直播的形式,在現場直播中,新聞的傳播具有開放性特征,且可將新聞中的各類情節(jié)更加生動地展示給觀眾。新聞直播中事情的發(fā)展有多種可能,而且在情節(jié)上也更加真實。在新聞的敘事表達中,既發(fā)揮出了新聞敘事表達的藝術性,也可以運用真實的敘事語言,使新聞的真實性特征得以完善。新聞傳播的自發(fā)性與新聞傳播的技巧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受眾可以按照媒體設計好的報道順序了解新聞的內容,然后在直播的過程中,了解到新聞的偶然性和戲劇性,可以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使受眾最大限度地了解最真實性的新聞。
在新聞的整理和發(fā)布的環(huán)節(jié)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媒體結合,實現了電視新聞直播的臨場性和時效性,在對重大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能夠將事件的真實面目展現在受眾的面前,新聞發(fā)言人在發(fā)言的過程中也是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防止虛假新聞的發(fā)生。
4.2 超文本的鏈接方式
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借助新媒體語境,新聞的傳播打破了單一的形式,在傳統(tǒng)媒體的運用中,新聞的傳播一般都是借助文本來傳播的,在新媒體語境下,文本的傳播實現了超文本的鏈接方式,在電視新聞信息收集的過程中,采用文本的方式,可能會造成信息收集不全的問題,導致新聞傳播效率不高的局限。在新聞傳播中,表面上看是通過唯一的文本實現新聞傳播的,但在實際上,在整個新聞事件中,單獨的文本只是新聞信息的一個片段,受眾既可以通過超文本鏈接的方式,了解到其他媒體對此類新聞的報道,也可以查找類似的事件,對此類事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通過超文本鏈接的方式,受眾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歷史背景了解得更加透徹。
4.3 動態(tài)的結構
在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受眾的角色比較單一,只是接收信息,但是,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參與到新聞報道中的愿望得以實現,在整個新聞事件的敘述過程中,受眾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受眾強調自我,在整個事件的報道中,受眾不能滿足被動地接受新聞的角色,他們愿意在新聞的報道中爭取主動權。隨著我國媒體語態(tài)發(fā)生轉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正在發(fā)展,電視媒體不再只是起到新聞報道的作用,同時成為受眾表達自己意愿的平臺,受眾在新聞事件的敘事中能夠呈現出動態(tài)的特征,形成一個開放的格局。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電視新聞傳播改變了單一的形式,其傳播內容更加的豐富,傳播途徑更加的廣泛,在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受眾只是單一地接受者,如今,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的話語權得到充分發(fā)揮,受眾直接與媒體產生互動,使新聞報道更加具有深度。且新媒體語境下,借助超文本的連接方式,可以讓受眾更加全面地掌握新聞事件。
[1]趙爽英.開放新聞敘事與新聞客觀性表達——從電視到互聯網[J].新聞知識,2015(8).
[2]朱天,姚婷.中國電視新聞傳播實踐中“兩種話語”現象辨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11).
[3]于珧.民間DV通訊員在電視新聞中的積極作用——淺談民間敘事在主流媒體中的話語表達[J].新聞戰(zhàn)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