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俊
喀什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稱疏勒。這座名城的靈魂在老城,而老城的精髓則是高臺民居。
小巷里的遺風
吐爾遜·祖農生活的“高臺民居”,如今成了活著的生土建筑遺址,盡管改造后的喀什老城更具民族風情風貌,但是,來喀什旅游的人們還會去“高臺民居”的小巷里,尋找久遠的西域遺風。
當地人把高臺民居稱為“闊孜其亞貝?!保馑际恰案咄裂碌念^”,因為它建在一片生土的高崖上。
如今這片建筑在古老而又年輕的喀什就像一座孤島依然挺立在高土崖上。人們之所以來喀什都想看看這片生存在土崖上的建筑群,是因為“高臺民居”是喀什民俗風情遺存最完好的地方,一方面因其維吾爾族民俗的多樣性和完整性被譽為新疆維吾爾族生活的“百科全書”;另一方面因其濃郁的異域民俗氛圍,成為旅游者體驗原生態(tài)民俗的“生態(tài)博物館”和“天然大舞臺”。
今天的喀什老城經過了10年的維護修繕和改造后,更具魅力。老城在改造過程中不但對原有的歷史文化進行了保護和維修,而且還進一步挖掘和弘揚了其歷史民俗文化。
也許是對歷史的眷戀,如今的“高臺民居”在喀什老城的改造中,僅僅是遷走了上百戶的居民,并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繕改造,仍然保留著歷史遺留的風貌。所以“高臺民居”如今成為喀什最后的生土建筑群。
“高臺民居”面積僅有喀什老城的十分之一,可它卻幾乎涵蓋了喀什老城建筑的所有風情。錯落有致的房屋,迷宮似的小巷,高高低低的過街樓,形狀各異的堆積,在擠擠挨挨中,看不出街道的肌理,泥巴糊的房屋、古老作坊里的手藝人、圍坐在一起一邊閑聊一邊繡著花帽的婦女,走在小巷仿佛時空穿梭回到了西域的中世紀。
傳承土陶文化
沒人能說清楚“高臺民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它的歷史就像迷宮似的小巷撲朔迷離。在“高臺民居”的腳下就是孕育喀什老城的母親河—吐曼河,流淌了千年的吐曼河見證了古老喀什的歷史變遷。
生活在“高臺民居”的居民,過去大多都依托高崖上豐富的泥土從事燒磚、制作土陶等維持生計。如今,城市的擴展,不再容許在這里燒磚,原有從事土陶生計的十幾戶人家,現在也僅有幾戶依靠生土為生的土陶藝人,被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保留了下來。
吐爾遜·祖農就是留下來的幾個傳承人之一。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吐爾遜·祖農開始瞧不上父親流傳下來的這門手藝,一直想找一份能掙大錢的工作,但是他又眷戀著在這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環(huán)境。
站在他家的院子里可以看到遠處的喀什母親河—吐曼河彎彎曲曲的身影,現代城市生活在河的那一邊,喧囂傳不到這里?,F代生活和傳統(tǒng)的安逸,對吐爾遜·祖農既是期盼又是眷戀。
最終,吐爾遜·祖農還是選擇了繼承父輩的生計和傳承土陶的歷史文化遺產。他在父母的小矮屋里生火燒窯,把旁邊的一間屋子辟成了展覽室。屋子窗戶很小,光線很暗,但正好配合他燒制的黃黃綠綠像唐三彩一樣的東西,隨意畫上花紋的碗,或者凝固著流動樣棕綠色彩的陶罐,都成為游客最喜愛的產品。
喀什燒陶始于3000多年前,主要品種有碗、碟、盤、壺、罐等,其造型古樸素雅,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古老的土陶工藝就是采用高崖上的泥土做原料,制胚、晾曬、上釉、燒制,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圖紙和模板,完全依靠匠人的手感和經驗。
隨著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大部分土陶制品已經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隨著喀什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在這座高崖上發(fā)現了這個帶著歷史氣息的土陶,不少游客對這些看似樸拙簡陋、卻有著獨特民族特征的陶制品情有獨鐘,于是即將消亡的喀什土陶又重新綻放出生命的氣息。
在政府的支持下,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又被挖掘出來,作為古老喀什的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吐爾遜·祖農作為第六代土陶傳承人,獲得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今天依舊堅守在這片他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高土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