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角色及應用探索——以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為例
藍茵茵,易顯飛
(長沙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
摘要:新媒體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扮演雙重角色,它既是有價值的學習對象,也是重要的學習媒介。針對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性質與特點,探索應用新媒體的雙重角色,提高教學實效與提升學生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素養(yǎng)的具體方法,并提供相應的新媒體工具使用建議。作為學習對象,新媒體影響了數(shù)字時代國家、組織及個體行為,需創(chuàng)新式補充被其滲透甚至重塑的議題為教學內容;作為學習媒介,可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搜集、分析信息,與同學、教師以及外部世界合作創(chuàng)建知識。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理論課教學;角色與應用;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素養(yǎng)
數(shù)字信息革命帶來了如維基、內容聚合器、社交網(wǎng)絡、博客、播客、移動智能終端和遠程合作工具等在線平臺和應用工具。這些以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發(fā)展為核心、多媒體和交互式為顯要特點的新媒體,影響了社會生產與生活各個領域,也改變了教育生態(tài)。其中,青年學生透過新媒體自主獲取信息并集體創(chuàng)建知識的行為傾向,正逐漸瓦解傳統(tǒng)思政理論課教學的知識層級建構與單向傳播情境。
肯定新媒體對原有思政理論課教學造成極大沖擊的同時,必須認識到新媒體并未帶來另一種傳播模式。信息流仍然是在教師的組織設計下,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流動,并朝著既定方向產生既定性質的結構化知識[1]。教師若能在教學內容設計和方法創(chuàng)新中對新媒體善加利用,使其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一樣,讓信息流動與知識創(chuàng)建過程更為劇烈、卻不改變反應的本質屬性,那么將顯著提升課程魅力、強化教學效果。
1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特點與新媒體角色定位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以下簡稱當代)是中共中央宣傳部與教育部規(guī)定的高校本科思政理論選修課之一??紤]新媒體應用于思政理論課的一般性問題時,當代課程教學有幾個獨特問題值得注意:
首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是在國際關系、世界經濟、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邊緣性與綜合性學科[2],新媒體對上述學科概念與命題的影響乃至于重塑,將自然反映到對該課程研究對象的創(chuàng)新式補充之中。
其次,該課程屬于高校思政理論課范疇,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汲取新媒體相關學術動態(tài)補充教學內容時,必須從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與發(fā)展中大國的利益與視角出發(fā)進行闡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民族意識。
最后,該課程是學生了解數(shù)字化信息時代世界圖景的窗口,也應該成為提高學生自身數(shù)字信息素養(yǎng)的一個窗口。大學生作為 “天生數(shù)字化”的一代,在電郵、社交媒體和移動終端的使用方面富于經驗,但這并不自然轉換為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搜尋、理解與辨別能力。同時,學生們雖然擅長在海量信息中分析總結自己感興趣的娛樂、體育等信息,但對如何把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碎片統(tǒng)一為邏輯一致的原創(chuàng)分析卻經驗甚少。因此,當代課程教師在試驗以新技術提升教學實效時,還身負提升大學生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讀寫能力的責任。
綜上所述,新媒體在當代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實施過程中扮演了學習對象與學習媒介的雙重角色。下面分別探討新媒體兩種角色在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2作為課程學習對象的新媒體應用
隨著計算、存儲和帶寬成本持續(xù)下降,信息生產與擴散的技術壁壘越來越低,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無線通訊技術的新媒體的發(fā)展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群能夠相互直接聯(lián)系,這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維護、政治經濟行為、外交政策以及國土安全事務造成巨大影響。新媒體作為主權政府、國際組織、民權活動者甚至恐怖分子積極活動的領域,其對全球政治和國際關系的潛在影響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問題。
例如,在西方媒體所謂的“阿拉伯之春”中,抗議者使用新媒體溝通信息與策略,完成了最初的自我組織;恐怖組織索馬里青年黨在招募、宣傳甚至協(xié)同攻擊方面也發(fā)展了相當復雜而成熟的新媒體戰(zhàn)略;阿富汗的炸彈爆炸事件后推特(Twitter)上往往充斥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和塔利班組織的“混戰(zhàn)”,雙方都試圖讓己方敘事模式影響更多公眾。教師可通過引入此類案例和學生們一起研究新媒體的國際政治影響,引導學生思考新媒體用戶之間的弱聯(lián)系網(wǎng)絡如何孕育出現(xiàn)實世界中的政治騷亂,以及新媒體語境下主權國家又應如何捍衛(wèi)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流話語權等問題。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不僅要研究“與中國相關的世界問題”,也要關注“與世界相關的中國問題”[3]。在牽涉國際政治的中國內政問題之一——西藏問題的講授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我國中央政府的角度出發(fā),探索提升國家形象與軟實力的新型策略,以更好地應對達賴及其流亡集團廣泛運用新媒體進行的國際公關博弈。此外,還有大量“既與中國、也與世界相關的”新媒體在政治理論與國際關系界的潛在影響值得關注,包括情報分析、網(wǎng)絡戰(zhàn)爭與黑客攻擊等。
總之,主動將新媒體介入的國際政治話題引入當代課堂,追蹤現(xiàn)實世界的熱點難點,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他們正在使用的社交技術對學科主題產生的深刻影響,從而顯著提高學生參與程度與教學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數(shù)字信息時代里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有利于他們在不同世界觀的價值沖突中做出正確選擇。
3作為課程學習媒介的新媒體應用
要有效地按上述方法做到將新媒體列入課程學習對象,就必須認識到學生不會個個都是“新技術敏感性”。尤其在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讀寫方面,他們普遍面臨諸多挑戰(zhàn)。以新媒體為研究對象強化了這些問題,但以新媒體為工具也可以克服問題。
如何利用新媒體幫助學生提高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素養(yǎng)呢?一條可行之路就是,在課堂之外以現(xiàn)有新媒體為平臺,創(chuàng)設一個使學術信息搜索、整理、互動和評價便利化的空間,輔助以指導者最低限度的設計與監(jiān)管。例如,教師可利用學校提供的網(wǎng)絡教學輔助平臺、班級網(wǎng)頁或者是社交網(wǎng)站的群組頁面,在內部公共平臺上創(chuàng)建共享的學習空間,并通過應用該空間拓展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認識。具體應用方面,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師、文化人類學家Michael Wesch的社會性學習和集體意義構建試驗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4]。教師可以結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政理論選修課的特點對Wesch實驗加以改造,比如,在學習空間內布置二選一的平時作業(yè)。選項一:要求學生在一星期內就若干未來教學主題中感興趣的一個,用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搜尋并閱讀5篇權威文獻,這拓展了Wesch試驗中的文獻選擇范圍并壓縮了閱讀數(shù)目。另增設Wesch試驗沒有的選項二:就若干指定國際熱門事件中感興趣的一個,運用內容聚合和內容管理工具,追蹤瀏覽該事件一星期內的動態(tài)報道。作業(yè)完成后學生填寫包括資料來源、內容總結與評價思考等條目的表格,上傳網(wǎng)絡教學空間與同學、教師分享。最后由選擇同主題作業(yè)的同學與教師共同寫下反饋并給出成績。接下來,教師可按計劃逐個就這些主題進行課堂教學,引入學生文獻閱讀作業(yè)講解理論研究線索,并引用學生的新聞跟進作業(yè)為教學案例。
Wesch試驗的結果是:“這給課堂上的深層討論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基礎。大家都以我在本科教學環(huán)境中從未體會過的程度迫不及待地尋找文獻中的聯(lián)系并為之爭論?!盵4]實行改造后Wesch實驗的教師也可以預見到,一來,二選一的作業(yè)方式與多選一的作業(yè)主題既照顧到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多樣化興趣,也通過壓縮作業(yè)強度保證了學生對選修課作業(yè)的時間與精力投入;二來,有同學和教師作為觀眾和評價者時,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工作更高的參與程度和思考水平,并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之前就有能力提出疑問或批判性意見;第三,之前的作業(yè)準備工作同樣會給當代課堂上的深層討論創(chuàng)造極好的基礎。
因此,使用新媒體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既可發(fā)展學生的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素養(yǎng),也可架起他們深入認識課程主題的橋梁。下面列舉一些可幫助學生發(fā)展數(shù)字信息素養(yǎng)的新媒體工具:(1)學校購買的中英文文獻數(shù)據(jù)庫維普、CNKI、萬方、Science Direct、Wiley、Ebsco等,以及一些免費學術搜索引擎如百度學術都可幫助學生獲取文獻全文。新科學、Endnote、Mendeley等在線文獻管理與分享平臺可以建立個人圖書館,方便搜索和引用,并可同步與多人分享內容、標記與評論,這種共同閱讀的感覺能激發(fā)學生的文獻閱讀興趣。(2)學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的課程或班級頁面是首選的共享學習空間[5],此外,Media Wiki、Wiki Spaces也可以用來創(chuàng)建批判性閱讀、班級討論和集體寫作的空間。(3)桌面RSS閱讀器、RSS新聞閱讀器等,可以把新聞標題、摘要、內容按照用戶的要求“送”到桌面,而無需去各個網(wǎng)站一遍遍搜索和自行整理信息。在完成動態(tài)內容搜索和搜集工作時,如跟進發(fā)展迅速的當前事件、追蹤設定范圍廣泛的專家知識,利用內容聚合和管理工具可以事半功倍。
除了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學術性數(shù)字信息搜尋、理解與分析能力以外,教師還需跟進解決學生在知識創(chuàng)建中遇到的問題。鼓勵與引導學生通過新媒體彼此合作、自我創(chuàng)建知識,顯然比單向傳授與灌輸知識要更好。
小論文撰寫是鼓勵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傳統(tǒng)方法。但學生們通??ㄔ谄谙耷白詈笠豢?,獨自匆忙完成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作品,這大大削弱了知識創(chuàng)建的意義與質量。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規(guī)定天數(shù)內,利用簡單易上手的新媒體在線平臺以透明、互動的方式進行學習共同體的寫作,則可使小組成員觀察彼此的思考過程,激發(fā)靈感與爭論,從而產生質量更高的小論文[6]。學生們既可以體會到光鮮的、公開發(fā)表的系統(tǒng)性知識創(chuàng)建過程中不同意見的激烈碰撞,也可培養(yǎng)未來職業(yè)生涯中需要的地域分散式團隊合作技能。教師則可通過平臺的版本追蹤功能,看到小組協(xié)作過程以及哪些學生對最終成果的貢獻更顯著。下面介紹一些使在線合作更便利的新媒體工具:(1)各種云存儲與服務工具如Skydrive、快盤和360云盤等可被用作進行云儲存、文件共享和合作編輯的“辦公室”。它的版本追蹤和現(xiàn)場編輯能讓地域分散的用戶及時溝通想法并進行合作書寫。(2)Asana是更復雜、也很流行的團隊任務管理平臺,它集郵件、辦公、文檔、溝通于一體,讓小組可以更高效地協(xié)同工作。
在學生具備批判性地探索信息及創(chuàng)建知識的能力后,教師可組織學生、或鼓勵學生自行通過新公共論壇,向外部世界直接展示學習成果。這將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質量,并打破大學課堂的孤立性,幫助學生跨越層級體系吸收外部專家意見。
當代課程面對來自各個專業(yè)的選課學生,對學生們工作成果的專業(yè)性不應抱以過高的期待。但博客、微信公眾平臺,尤其是微博等新媒體的一個特點就是,即使是只言片語的觀點見解,只要針對看客心理添加適當?shù)男迈r用語、背景鋪陳或頁面設計,也能吸引相當?shù)年P注。因此,教師與學生完全可以拋棄不自信的情緒,充分練習新媒體平臺上的表達與溝通技巧,為數(shù)字信息知識流動做出貢獻。下面建議一些可用來和更廣泛的社群分享觀點和學習成果的新媒體工具:(1)用微博、微信分享知識及時、高效,深度分享則可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和各類博客。 Word Press是流行的博客工具之一,它免費且開源,也有一整套可以幫助學生發(fā)展公共空間應用能力的活躍的專家用戶系統(tǒng)及資源。(2)在成果展示中,可利用X Mind、Mind Manager或Free Mind制作清新且新穎的思維導圖。Prezi是類似Power Point但效果更華麗且富于創(chuàng)新的幻燈方式,其頁面和元素的脈絡關系一目了然,可使原本思維局限的制作模式得到極大解放,用戶也能以更有邏輯、也更隨心所欲的方式進行演示。
4結語
將新媒體作為學習對象,把新媒體第一手使用經驗與對新媒體力量的社會、政治意義的嚴謹分析連接起來,是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一個令人振奮的契機。而將新媒體作為學習媒介,不需要大量硬件投資,也不需要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重構;教師只需結合課程特點將新媒體引入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之中,便可將學生與他們的同學、與教師和課堂外更廣闊的外部世界深層次聯(lián)系起來,將教學從轉移專家知識,轉換為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己搜集、分析信息并合作創(chuàng)建知識。因此,以新媒體為學習對象和學習媒介,為學生學習和反饋數(shù)字時代的重要國際、國內政治問題提供了機會,也為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與時代性做了最好注解。
學生未來一生都要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智能終端和在線社交網(wǎng)絡生活和工作,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培育學生有意義地探索發(fā)現(xiàn)信息、形成批判性意識的能力,并鼓勵他們對數(shù)字知識流動做出貢獻。隨著全球交流的復雜程度與速度的持續(xù)增長,數(shù)字信息讀寫能力也將成為學生在未來工作中必須具備的重要技能。教育正在進入一個與之前工業(yè)經濟時代顯著區(qū)別的網(wǎng)絡信息經濟時代,在加速發(fā)展的技術成為教育領域擾動因素的時代,保持對新技術的好奇與探究之心也應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tài)。
參考文獻:
[1] 施海泉.新媒體背景下新聞教學課程設置的基本邏輯[J].當代傳播,2011(6):89-90.
[2] 羅天虹.“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學科體系的演變[J].教學與研究,2003(12):46-51.
[3] 劉向輝,于景浩.“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建設研討會”綜述[J].教學與研究,2006(2):95-96.
[4] Wesch, Michael. How to get Students to Find and Read 94 Articles before the Next Class [EB/OL].(2009-01-28)[2014-08-15].http://mediatedcultures.net/smatterings/how-to-get-students-to-find-and-read-94-articles-before-the-next-class/.
[5] 陳明選,陳舒.基于理解的翻轉課堂研究——以《電視編導與制作》課程為例[J].遠程教育雜志,2014(6):33-40.
[6] 易顯飛.論“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74-76.
(責任校對晏小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1-0105-04
作者簡介:藍茵茵(1983 -),女,苗族,湖南常德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對外投資與世界投資治理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1410);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項目(JG2014B044);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委托項目(2012SZ05);湖南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1318s)
收稿日期:20150911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