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姆啦
(西藏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體育藝術系 西藏拉薩 850007)
拉薩地區(qū)藏族民間手工藝發(fā)展現(xiàn)狀調研
倉姆啦
(西藏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體育藝術系 西藏拉薩 850007)
藏族民間手工藝的歷史源遠流長,它作為藏民族文化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涉門類廣泛,從家庭生活用品、裝飾用品至佛教用品等方面皆有覆蓋。藏族民間手工藝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經(jīng)濟效益。文章以拉薩地區(qū)為主要研究區(qū)域,將調查、采訪所獲得的一手資料加以整理、歸納,總結出該地區(qū)民間手工藝在傳承方面主要依托的兩大平臺:一是通過公辦教育機構培育學生進行手工藝傳承;二是通過私營企業(yè)培訓進行傳承。通過論述這兩種傳承方式的異同優(yōu)劣,全面介紹拉薩地區(qū)民間手工藝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此管窺整個西藏地區(qū)民族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面貌。
拉薩;民間手工藝;傳承;發(fā)展
藏族民間手工藝是藏民族文化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鮮明地反映了藏民族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美學觀念與審美取向。藏族民間手工藝既從文學、宗教、音樂、風俗、禮儀中汲取創(chuàng)作源泉,又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藏族民間手工藝從實用功能上可劃分為服飾類、日常起居生活類、宗教儀式類等工藝品。其中包括服飾類傳統(tǒng)手工藝產品如氆氌、邦典(見圖1)、腰帶、藏靴等;日常起居類傳統(tǒng)手工藝產品,如藏毯、鑲銀木碗、竹筐、糌粑盒、切瑪(見圖2)等;宗教儀式工藝品,如唐卡、擦擦、酥油花等??梢姴刈迕耖g手工藝術品的種類之多,用途廣泛。
(一)材質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藏族民間手工藝品在材質選擇上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西藏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為手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對藏族傳統(tǒng)手工藝產生了極深的影響。材料是手工藝制作的首要條件,西藏多材、多質、多量的自然環(huán)境,為木器、泥塑、編織等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厚充足的物質條件,幾乎涵蓋了絕大部分人類用以制造手工藝品的天然材料,從而創(chuàng)造出種類繁多、技藝精湛的藝術作品。例如裝茶、糌粑、青稞酒用的木碗(見圖3),是用樺木、紫檀木等木料風干、雕磨制成,有時使用某些特殊的草汁,如加魚草涂在碗上,使得木碗的顏色更為鮮艷、潤澤。例如羊毛編織工藝品(見圖4),用羊毛紡線編織成各種款式的包,面上刺繡藏式圖案,除了包之外,還有用羊毛材質制作的藏式面具、門簾、掛件等。精致的工藝、獨特的材質、別樣的風格使其成為旅游者的首選。例如唐卡、染料的顏料常常直接取自于礦石、植物,通過碾磨、提煉用于唐卡的繪制、布料的染色等。染料從孔雀石、云母、朱砂、銅礦石、珍珠、胭脂、藏紅花、姜黃等礦植物中提取,因此其色澤光亮細膩,耐磨、耐光、不褪色,保存期長久。
圖1 邦典
(二)裝飾、造型的地域性
黑格爾曾指出,“各門藝術都或多或少是民族性的,與某一民族的天生自然的資稟密切相關。”如藏族民間工藝美術常用繁復細致、色彩鮮艷的花卉、云水紋飾、宗教圖像,這與青藏高原的生態(tài)狀況息息相關。典型的例如卡墊、藏式鐵質儲物箱(儲存衣物等可防蛀蟲)等,均裝飾印染、描繪、繡制或雕刻祥云、蓮花、金魚、白海螺等圖飾。藏族民間手工藝在圖案裝飾上表現(xiàn)出內容豐富、變化多樣、色彩濃烈的特點。從造型上來看,除了特定的藏傳佛教用品如立體壇城等造型較為復雜,一般生活用具均是比較簡單的幾何形狀,例如裝卡賽①一種面制的食品。的盒子,多采用正方形或多邊柱形,盒蓋由其基本圖形層層相疊而成,層次分明、富于流暢感。近幾年隨著旅游市場的發(fā)展,為滿足大量內地消費群體的需求,各類民間工藝品在造型上也有所改變,例如傳統(tǒng)的綠松石項鏈,一般將一顆或多顆綠松石橫著固定編入、串聯(lián)。而在八廓街市場上發(fā)現(xiàn),許多項鏈在編制時,將綠松石懸墜在中間,與內地項鏈飾品的樣式類似,往往更貼近內地游客的審美需要。
圖2 切瑪
(一)文化傳播價值
1.傳播藏傳佛教文化
“在藏語中,‘文化’(Rig gnas)一詞指心、意識、明、知,是經(jīng)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包括大、小五明學科,這是以佛教哲學觀和修習養(yǎng)性之理來闡釋‘文化’的?!睂Σ刈迕耖g手工藝文化影響最為深遠、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藏傳佛教文化。由于藏族手工藝受佛教文化影響深刻,因此可以看到,絕大多數(shù)民間手工藝在制作過程中都融入了佛教元素。例如,布料縫制的帳篷、門簾(見圖5)等均繪有寶瓶、雙魚、雍仲、雙鹿聞法圖、七珍圖等,美觀莊重,體現(xiàn)了祈福吉祥的精神寄托。再如,佛教“擦擦”藝術(見圖6),“擦擦”意為小型泥塑,主要造型有佛像、菩薩像、高僧像、本尊像等,一般由僧人制作,也有一部分出自民間手工藝人之手。制作“擦擦”的目的主要在于積累功德,“擦擦”常與瑪尼石一起,供奉在山口、湖邊、洞窟等地,或是裝藏在佛塔和佛像中,折射著人們的佛教情懷,“在夏魯巖窟有小佛龕,內有誓愿法力的泥‘擦擦’,阿底峽曾駐錫于此”。
圖3 木碗
圖4 羊毛編織工藝品
圖5 門簾
此外,還有部分手工藝品直接被用于佛教儀軌中,如唐卡、佛教面具、佛像裝飾等。這種情況下,工藝品的選材、度量等均有著嚴格的標準。以唐卡(見圖7)為例,它的圖案一般是二十一度母、本尊、如來、菩薩,具體的尺寸以《造像度量經(jīng)》為標準,顏料的選擇主要是礦物顏料、天然植物顏料和金銀等貴金屬材料。唐卡主要銷售流向是本地家庭和寺院,普通家庭約占購買群體的百分之五十,一般用于供奉和超度像;寺院約占購買群體的百分之二十,用于代替壁畫和開展佛事活動等;旅游者在購買群體中約占百分之三十,一般用于供奉、收藏和紀念。總體來看,拉薩本地人和旅游者都傾向于手工繪制品。
2.傳播大眾風俗文化
審美,通俗地說,就是對美的追求、創(chuàng)造和享受。而美,從本質上說,就是人的價值體現(xiàn)。藏民族的審美文化是基于自然和諧而形成的,“西藏審美文化”是一個地域性文化概念。各人群在一定的地域環(huán)境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文化,這就產生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地域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審美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在藏歷年間,家庭所使用的切瑪盒、酥油花扦等,色彩亮麗,充滿祥和、喜慶的氣氛。在酥油花扦上,常常出現(xiàn)的造型是六長壽——金剛巖石山,喻為不毀壞的功德;長壽樹,生長出殊勝的果實;甘露、壽翁,喻為遠離煩惱,智慧清明;飛鳥以及羚羊,喻為自然中的一切眾生。除此之外,還有和諧四瑞圖——象、猴、兔、鳥,以及吉祥八寶——寶傘、寶魚、寶瓶、蓮花、右旋白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此外,有些裝飾品從原初主要具有使用價值轉變?yōu)橐燥L俗性的裝飾價值為主,例如,牧區(qū)婦女掛在腰間的銀吊牌,由牛皮底、銀和白銅制作,飾以紅珊瑚和綠松石、蜜蠟等。
(二)社會經(jīng)濟價值
藏族民間手工藝不僅有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它的社會經(jīng)濟價值也不容小覷。隨著拉薩地區(qū)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每年進藏游客數(shù)量的持續(xù)增長,本地的傳統(tǒng)手工藝也日益突顯出各自的經(jīng)濟價值。據(jù)拉薩喀瓦堅地毯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藏毯、卡墊,花紋更加豐富和細致,并在制作過程中做了特殊的防潮處理,可以永久保存。這些成品百分之八十都出口到美國、日本,藏族民間手工藝品正走進國際市場,受到國際市場消費者的認同。
此外,根據(jù)在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市場的調查發(fā)現(xiàn),轉經(jīng)筒和佛珠的銷量較其他手工藝品更好,主要消費群體為本地朝圣者和外地旅游者。而其他具有濃郁本地特色的手工藝品,也有較好的銷量。例如,裝藏香、糌粑的布袋,它是用氆氌、棉布等縫制,上面帶有刺繡,人工需要7到8天才能完成一件,使用機器只需幾小時完成一件,根據(jù)材料費和人工費的起伏,價格從幾十至幾百不等。
整體來看,手工藝品重在手工兩個字上,它的經(jīng)濟價值也因此得到體現(xiàn)。但由于純手工制作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大,有時會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狀況。例如,完成一件定制的銅佛,熟練的師傅亦需要數(shù)月甚至一年時間才能完成(見圖8),因此市場上也有不少流水線產品代替。但市場中手工作品與機器生產作品不僅在質量上有所區(qū)別,在價格上亦有區(qū)分。藏族民間手工藝品的發(fā)展,既需要政府、社會大力支持,也需要機械化生產來滿足日益龐大的剛性需求市場。
圖6 擦擦
圖7 唐卡
目前,拉薩地區(qū)民間手工藝在傳承上主要依托兩大平臺。一是通過公辦教育機構培養(yǎng)學生進行手工藝傳承,其中包括各類院校設置相關專業(yè)的學習和黨群部門組織的培訓班;二為私營企業(yè)單位,其中包括規(guī)模較大的私營生產單位和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家庭作坊式經(jīng)營。除此之外,寺院也對傳承民間手工藝有著諸多貢獻(其主要制作唐卡、壇城等)。以上傳承模式雖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其根本目的皆致力于藏民族民間手工藝的保護與開發(fā)。
(一)公辦教育機構的手工藝傳承
首先,通過高校教育設置相關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向,對招收學生進行民間手工藝的教授是西藏地區(qū)民間手工藝傳承的重要途徑。它將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納入高校美術教育專業(yè)之中,促使這一知識體系更為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同時,西藏大學、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等高校也開設了藏民族手工藝的相關課程,并通過學生手工藝作品展等形式與學界、業(yè)界相互交流、促進發(fā)展。以西藏大學為例,西藏大學作為西藏自治區(qū)的重點院校,在教育、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同時,始終致力于民族手工業(yè)的傳承與發(fā)展。西藏大學自1999年起開設雕塑專業(yè)高職班,并在2000年正式設置傳統(tǒng)雕塑工藝專業(yè),招生學生數(shù)量15人;2007年始,每隔三年便招收唐卡專業(yè)學生60名,同年開設木雕、泥塑等專業(yè),細化專業(yè)培養(yǎng)方向,為使學生擁有扎實的造型基礎,學校為該專業(yè)學生開設傳統(tǒng)雕塑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專業(yè)技法上的提高,又開設西藏美術史等相關理論課程,以加深學生對藏民族傳統(tǒng)美術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理論素質。近年來西藏大學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模式,試圖為高校的美術教育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F(xiàn)今,西藏大學工藝美術專業(yè)約有20%的畢業(yè)生在行業(yè)內發(fā)展,20%至30%進入文化局類國家機關單位工作,少部分學生在高校從事美術教育工作,還有個別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業(yè),堅持以作坊式、師徒制的經(jīng)營模式傳承西藏傳統(tǒng)手工藝術。在西藏自治區(qū)各中小學、福利學校、高校等教育機構開設藏族民間手工藝課程,以“學院派”的方式系統(tǒng)地為學生奠定專業(yè)基礎,同時教授學生相關理論知識,是保持藏族民間手工藝持續(xù)傳承的重要方式。
圖8 銅佛
圖9 氆氌編織
其次,黨群部門組織的民間手工藝培訓在傳承中也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如,西藏自治區(qū)婦聯(lián)多次組織開展縫紉、氆氌編織(見圖9)、雕刻、染色等一系列課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5至2016年,自治區(qū)婦聯(lián)組織開展關于民族手工藝和傳統(tǒng)編織的培訓共38期,投入資金約174.6萬元。這些項目涵蓋了全區(qū)七個地市,使得1902名農牧民婦女和城鎮(zhèn)待業(yè)婦女受益。學員資格證書的獲得率達100%,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率達90%以上。這一方式有效地拓寬了拉薩周邊地區(qū)農牧民的就業(yè)渠道,使得民間手工藝傳承的輻射面更加寬廣。
(二)私營企業(yè)的手工藝傳承
藏族民間手工藝私營企業(yè)包含兩大類:一為規(guī)模較大的生產企業(yè)。如彩泉福利學校、拉薩市喀瓦堅地毯廠、八寶地毯廠、古藝建筑美術公司等。筆者曾于2015年至2016年多次考察拉薩市彩泉福利學校。據(jù)該校負責人貢布老師介紹,目前學校教師和手工藝人共34名,學生104名,學校開設的主要手工藝課程為藏紙、藏靴(見圖10)、藏香、服飾縫紉和藏式面具的制作,其中藏紙課程在拉薩地區(qū)各類公辦學校中是獨有的,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該校的藏靴制作也是重點培訓項目。該校的藏靴制作手藝人大多數(shù)是拉薩鞋業(yè)一廠的老匠人,也是拉薩地區(qū)唯一一批以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藏靴的傳承群體。隨著西藏旅游業(yè)的繁盛,藏靴與諸多藏族民間手工藝一樣,日益受到市場的青睞,尤其是手工藏靴,在國內外市場中已經(jīng)供不應求。由此可知藏靴的手工藝傳承頗為重要。二為小規(guī)模的家庭(個體)作坊、制作點,如拉薩藥王山“擦擦”制作處等??傮w上看,私營工藝品生產可直接與市場需求相銜接,促進生產工藝的進一步提高和生產樣式的進一步細化,制作出符合不同審美需求和應用需求的成品。
圖10 藏靴
相比于教育機構,私營工藝品生產單位一方面吸收了更多人員加入到民間手工藝制作的行列中,使得民間手工藝的普及范圍更為擴大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的需要,民間工藝品廠家、家庭作坊等往往配備了更為豐富的原材料。原料是手工藝制作的物質源泉,這為手工藝工人生產與產品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證。
同時,基于市場的需求,對于成品制作的要求相對比較規(guī)范嚴格,這會促進手工藝人在技術和藝術上不斷進步。尤其是一些家庭類的作坊、工作室,如唐卡畫室、氆氌織造坊等通常由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以點對點的形式教授學員技藝,以符合市場需求為主要創(chuàng)作目的,教師的指導深度也在市場化推動下不斷提升。通過培訓的方式在農牧民群眾與城鎮(zhèn)居民中普及傳統(tǒng)工藝制作方法,這種方式不僅能最大范圍地發(fā)展民族工藝傳承人,且為本地旅游經(jīng)濟開拓了新的增長點,從而引導社會對藏族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展的關注與保護。
總體而言,藏族民間手工藝品在整體發(fā)展中尚需在設計理念上開拓新思路,在繼承傳統(tǒng)樣式的同時注重圖案與樣式的更新,以此與當代多元的審美品味相融合。同時應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注重生態(tài)環(huán)保,在制作工藝上走傳統(tǒng)制作方式與現(xiàn)代制作方式互為補充的道路,以此促進西藏民間手工藝行業(yè)的繁榮。
[1]〔德〕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2]多加.特色濃郁的民族手工藝品[J].中國西藏,2003(5).
[3]丘韜英.湖南少數(shù)民族特色工藝品在旅游市場的需求分析[J].旅游學刊,1994(1).
[4]康·格桑益希.藏傳佛教民間“擦擦”脫模泥塑[J].西藏藝術研究,2004(1).
[5]嘉雍群培.藏族文化藝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7.
[6]于乃昌.西藏審美文化[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7]桑吉扎西.方便的修行法門——擦擦藝術的源流與藝術特征[J].佛教文化,2006.
[8]胡昂.藏族圖符藝術的符號學分析[J]中國文化畫報,2004: 8.
[9]索朗仁青.古格·其美多吉.西藏傳統(tǒng)藏紙工藝調查[J].中國藏學,2009(02).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Folk Handcraft in Lhasa Area
Tsam L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s,Lhasa Teachers College,Lhasa,Tibet 850007)
Tibetan folk handcraf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ibetan cultural and art system,has a long history.It covers a wide range categories from household living articles,decorative items to religious articles.They have comparatively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and bring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After having collected first-hand information through surveys and interviews done in Lhasa area,the writer found the two platforms which Tibetan folk handcraft rely on for its inheritance.The first platform to achieve the inheritance of Tibetan folk handcraft is the training of public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the second is the training of private sectors.Addi?tionally,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se two modes of inheritance,and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folk handcraft in Lhasa.From this article,the readers can have a restricted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ibeta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Lhasa;folk handicraft;inheritance;development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4.023
G122
A
1005-5738(2016)04-149-006
[責任編輯:拉巴次仁]
2016-09-29
2016年度西藏自治區(qū)高校青年教師創(chuàng)新支持計劃項目“西藏民間手工藝現(xiàn)狀與發(fā)展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QCR2016—87
倉姆啦,女,藏族,西藏拉薩人,西藏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體育藝術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藏族民間工藝美術及藏族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