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新嚴興海李 軍 楊 濤
何復東臨證方劑計量研究※
●董翠新*嚴興?!?軍 楊 濤
目的:通過方劑計量指標的運用,嘗試從藥物劑量方面揭示全國名老中醫(yī)何復東臨證遣藥藥量特點。方法:建立何復東處方數(shù)據(jù)庫后,隨機抽取處方200張,計算方劑用藥總量、方劑用藥總量均值、方劑用藥總量標準差、最大方劑用藥量、最小方劑用藥量、方劑平均單藥劑量均值、方劑平均單藥劑量標準差、單藥最大相對藥量、單藥最小相對藥量、單藥相對藥量均值、單藥相對藥量均值標準差、20味常用藥物最大用藥量、20味常用藥物最小用藥量、20味常用藥物用藥量均值、20味常用藥物用藥量標準差等指標進行分析。結果:隨機抽取的200張?zhí)幏椒絼┯盟幙偭繛?9878.88g,方劑用藥均值為349.39g,標準差為128.25g。其中用藥量最大的方劑用藥劑量為956g,用藥劑量最小的方劑為28g,極差為928g。方劑平均單藥劑量均值21.53g,標準差7.97g。使用頻次最高的20味藥物依次為巴戟天、葛根、甘草、仙茅、淫羊藿、補骨脂、紫河車、桂枝、土元、當歸、何首烏、黃連、知母、鎖陽、鹿茸、黃芩、川芎、鉤藤、天麻、石決明。這20味藥物用藥頻率占所有藥物頻率的47.58%。對照藥典的藥物劑量進行了20味藥物相對藥量分析,單藥最大相對藥量除何首烏小于藥典劑量上限、石決明為藥典劑量上限1.33倍以外,其余18味藥用量均在藥典最大用量的兩倍以上,紫河車最大用藥劑量高達藥典最大用藥劑量的11.11倍,鉤藤為7.5倍,土元、川芎、黃連在4.0~5.0倍,桂枝、黃芩、鹿茸、補骨脂、甘草、當歸、知母、天麻、葛根、巴戟天、淫羊藿、鎖陽、仙茅在2.0~3.9倍。從單藥最小相對藥量來看紫河車最小用藥劑量高達藥典最小用藥劑量的8.89倍,淫羊藿、鎖陽、仙茅、何首烏最小劑量低于藥典劑量下限,其余15味藥物均在1.0~2.5倍之間。單藥相對藥量均值顯示除何首烏單藥相對藥量均值小于藥典用量均值外,其余均高于藥典均值,在1.0~1.9倍的有知母、巴戟天、淫羊藿、鎖陽、石決明等5味藥物,其余14味藥物均在藥典用量均值2倍以上,其中紫河車達8.91倍。單藥相對藥量均值標準差分布在0~2.85。結論:何老臨證用藥具有劑量偏大、喜用重劑、超出常規(guī)、靈活多變的特點。
何復東 方劑計量學 中藥 劑量
何復東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診療工作50余載,學驗俱豐,臨證常能出奇制勝,被評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本研究以何復東名老中醫(yī)方劑劑量為對象,應用方劑計量學方法,通過方劑總藥量分析、常用20味單味藥量分析等各種指標的統(tǒng)計運算,嘗試從藥物劑量方面揭示何老治學崇尚、臨證思維及處方遣藥風范。
1.1 臨證處方收集 以何復東名醫(yī)工作室為平臺,采用工作室設計的標準病案收集表,認真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何老臨證醫(yī)案。所有參與課題的工作人員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病案書寫具有統(tǒng)一格式,各項概念均按課題參考文獻及標準化方案執(zhí)行。
1.2 方劑選擇標準 方劑納入標準:以湯劑劑型開具的內(nèi)服中藥飲片處方。方劑排除標準為:(1)信息資料不全的方劑;(2)外用方劑;(3)無配伍意義的單方以及未注明藥物組成的方劑。
1.3 方劑計量學指標[1]該研究所采用的方劑劑量計量指標包括:方劑用藥總量、方劑用藥總量均值、方劑用藥總量標準差、最大方劑用藥量、最小方劑用藥量、方劑平均單藥劑量均值、方劑平均單藥劑量標準差、單藥最大相對藥量、單藥最小相對藥量、單藥相對藥量均值、單藥相對藥量均值標準差、20味常用藥物最大用藥量、20味常用藥物最小用藥量、20味常用藥物用藥量均值、20味常用藥物用藥量標準差。
1.4 數(shù)據(jù)的規(guī)范及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1.4.1 數(shù)據(jù)的規(guī)范 對收集到的方藥記錄以下指標:編號、姓名、年齡、性別、診斷、證型、處方組成等7項。把各項指標進行規(guī)范,包括:①規(guī)范中醫(yī)診斷病名;②規(guī)范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③規(guī)范藥物名稱(從古至今的中藥名稱,或因時代不同而有異,或因地域不同而有別,又或因書寫不規(guī)范而有差異。為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在統(tǒng)計前有必要把不同名稱的藥物作統(tǒng)一規(guī)范):本課題的中藥異名規(guī)范,首先是根據(jù)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次之為《中華本草》[3]。藥物最大及最小劑量以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依據(jù)。
1.4.2 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何老臨證醫(yī)案處方,建立何老臨證醫(yī)案方劑數(shù)據(jù)庫,包括基本信息庫及藥物庫。基本信息庫包括編號、姓名、年齡、性別、診斷、證型等6項內(nèi)容;藥物庫包括編號、藥物名稱、四氣、五味、歸經(jīng)和藥物類別。由于系分析何老方藥劑量計量研究,故本研究不分病種及證型。本研究使用數(shù)據(jù)庫軟件EXCEL編程建立數(shù)據(jù)錄入系統(tǒng),由兩人分別獨立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數(shù)據(jù)錄入后進行二次檢驗,再由另外一人進行修改,直至兩個數(shù)據(jù)庫完全一致。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計算機隨機抽取200張?zhí)幏?,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
2.1 方劑總藥量分析 200張?zhí)幏椒絼┯盟幙偭繛?9878.88g,方劑用藥均值為349.39g,標準差為128.25g。其中用藥量最大的方劑用藥劑量為956g,用藥劑量最小的方劑為28g,極差為928g;方劑平均單藥劑量均值21.53g,標準差7.97g。見表1。
表1 方劑總藥量分析表
2.2 方劑最常用20味藥物單味藥量分析 200張?zhí)幏焦灿盟?33味,其中使用頻次最高的20味藥物依次為巴戟天、葛根、甘草、仙茅、淫羊藿、補骨脂、紫河車、桂枝、土元、當歸、何首烏、黃連、知母、鎖陽、鹿茸、黃芩、川芎、鉤藤、天麻、石決明。這20味藥物用藥頻率占所有藥物頻率的47.58%。從20味藥物最大用藥量、最小用藥量、用藥量均值及用藥量標準差可以看出何老用藥藥物劑量偏大,最大藥量與最小藥量之間的差異分布較大,體現(xiàn)了藥物劑量使用的多樣性及靈活性。
表2 常用20味藥物藥量分析表
2.3 方劑最常用20味藥物單味相對藥量分析 對照藥典的藥物劑量對處方中最常用20味藥物相對藥量分析,可以看出單藥最大相對藥量除何首烏小于藥典劑量上限、石決明為藥典劑量上限1.33倍以外,其余18味藥用量均在藥典最大用量的兩倍以上,紫河車最大用藥劑量高達藥典最大用藥劑量的11.11倍,鉤藤為7.5倍,土元、川芎、黃連在4.0~5.0倍,桂枝、黃芩、鹿茸、補骨脂、甘草、當歸、知母、天麻、葛根、巴戟天、淫羊藿、鎖陽、仙茅在2.0~3.9倍。從單藥最小相對藥量來看紫河車最小用藥劑量高達藥典最小用藥劑量的8.89倍,淫羊藿、鎖陽、仙茅、何首烏最小劑量低于藥典劑量下限,其余15味藥物均在1.0~2.5倍之間。單藥相對藥量均值顯示除何首烏單藥相對藥量均值小于藥典用量均值外,其余均高于藥典均值,在1.0~1.9倍的有知母、巴戟天、淫羊藿、鎖陽、石決明等5味藥物,其余14味藥物均在藥典用量均值2倍以上,其中紫河車達8.91倍。單藥相對藥量均值標準差分布在0~2.85。見表3。
表3 常用20味藥物相對藥量分析表
本研究對隨機抽取的200張?zhí)幏剿幬飫┝窟M行統(tǒng)計,方劑用藥均值為349.39g,標準差為128.25g,且方劑平均單藥劑量均值21.53g,較一般3~10g的劑量超出較多,可見何老制方劑量較大,其中用藥量最大的方劑用藥劑量達到956g,而用藥劑量最小的方劑僅為28g,極差達928g,又體現(xiàn)出其藥物劑量使用的多樣性及靈活性。
對于何老200首方劑中最常用20味藥物單味藥量分析及相對藥量分析,更加嚴謹?shù)仫@示出何老用藥劑量偏大、喜用重劑、超出常規(guī)的特點。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是指中藥的處方劑量超過了該藥的權威規(guī)定劑量的上限范圍[4]。對于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爭議,但是不變的事實是中藥超大劑量應用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都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5,6]。
以經(jīng)方為例,據(jù)統(tǒng)計,《傷寒論》藥物共有34味藥的使用量等于或超過藥典的最大藥量,占全書89味總藥數(shù)的39%;大劑量使用總共152方次,參與組方85個,占全書112個方劑76%。宋小軍[7]對一些常規(guī)用藥和一些毒性藥品的處方統(tǒng)計和分析發(fā)現(xiàn),當今各類藥材的實際使用劑量符合《藥典》規(guī)定的只占11.9%,存在大部分超藥典的大劑量應用情況。張志勝[8]的研究也顯示當今處方中藥超藥典用量相當普遍。
何老認為中藥量的使用首先要考慮到中藥的量效關系[9],如柴胡10g作用為疏肝,5~6g有升陽作用,若解肝經(jīng)之邪就要用到30g;黃芪在治療高血壓病時用量>30g作用為降壓,<15g作用為升壓;白芍藥的劑量要在30 g以上才能起到養(yǎng)血柔筋、緩急止痛的作用?!秱s病論》中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就是體現(xiàn)中藥量效關系的典型例子。所以中藥需要用到多大的量需要根據(jù)其在處方中的作用而定,不可一概而論。其次,不同的患者對于藥物的耐受情況不同,臨證確定藥物劑量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既往對藥物的反應確定其藥量。再次有一些藥物力專效宏,需要根據(jù)患者治療后的反應逐步加量,何老在臨證中使用附子、石膏、鹿茸等藥物時,往往先從適中劑量開始,僅投1劑,待次日觀其藥效,再行加減,曾治療汗證,石膏由100g開始,最終加至500g始獲良效。
[1]周銘心.方劑計量學研究方法與指標體系概論[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3,(9):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3]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
[4]孫曉玲.合理用藥之大劑量用中藥的探討[J].健康必讀旬刊,2014.
[5]李超林.大劑量生白術合胃腸動力中藥治療老年性氣虛型便秘65例[J].中醫(yī)研究,2014(10):13-14.
[6]穆懷平,魏志莉.中藥劑量變化及原因分析[J].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2012(02):197-198.
[7]宋小軍.部分中草藥用量與中國藥典差異的探討[J].中成藥,2002,24(9):707-709.
[8]張志勝,羅新強.38496張中醫(yī)處方的統(tǒng)計分析[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0,25(02):193-194.
[9]李文婧.中藥劑量與療效的關系[J].中醫(yī)雜志,1997,50(03):859-859.
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No.國中醫(yī)藥人教發(fā)2013-47號);新疆昌吉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計劃項目(No.2014S01-14)
董翠新,女,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傳承與創(chuàng)新。
▲通訊作者 嚴興海,男,醫(yī)學碩士,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新疆重大疾病的中維醫(yī)干預。E-mail:yanxinghai2@163.com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醫(yī)醫(yī)院(8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