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子唯
?
基于信用價值的公司法理念再思考
——以公司信用構成要素為視角
韋子唯
[摘要]公司信用是市場交易的安全保障,也是高效率市場經濟的基礎,被譽為市場經濟的基石。長期以來,盡管人們對于公司信用的重要性反復地強調和論證,但對公司信用的認識卻始終處于一種模糊和抽象的狀態(tài),致使現(xiàn)行公司法律制度中鮮有專門針對公司信用的立法條文,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公司立法的一種缺陷。從公司信用的內涵、價值及具體構成要素出發(fā),公司立法應當樹立信用理念,以使公司信用的建立和維護納入法制化管理。
[關鍵詞]公司信用構成要素資本制度治理結構信用理念
為減少公司信用缺失引致的風險,現(xiàn)今各國都逐漸在公司法中添加了信用風險防范措施,公司信用進入公司法的調整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我國現(xiàn)有的公司法律規(guī)范也為公司信用的確保提供了一定空間,但整體上對信用的關注尚顯薄弱。公司信用規(guī)范在公司法中的缺失固然與立法技術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人們對于公司信用的認識尚處于模糊狀態(tài),以至于在立法上漠視信用理念的貫徹。筆者不揣粗陋,試圖從公司法的角度對公司信用的內涵、價值和具體構成進行詮釋,以為在公司立法中植入信用理念尋求理論依據,為公司信用的建立和維護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打下基礎。
(一)信用的一般解說
“信用”一詞在不同的語境和學科往往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正如熊彼特所言,信用“這個名詞自始自終使用得很不嚴格”。[1]廣義的信用,通常表現(xiàn)為一個倫理學的范疇,主要是指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以誠實守信為道德基礎的簡約行為,它是一種普遍的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標準。[2]狹義的信用,則往往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信用”一詞總是跟它所處的歷史和語境有關,在中文語境下,信用多指一般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如“信,誠也,從人從言?!薄罢\,信也,從言從聲?!保?]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將之解釋為“行其所言謂之信”。[4]但社會學對信用的認識和研究并非僅僅限于“誠信”的層面,而是將信用的含義賦于“信任”之中。盧曼認為信任是一種用來降低社會交往復雜程度的簡化機制,[5]這種闡釋其實乃基于對信用的功能的認識。
經濟學則對信用賦予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傳統(tǒng)西方經濟學認為,信用首先是一種資格和能力,其次是人們通過市場主體的行為而給予主體的一種信任和評價。經濟學家之所以從市場主體結構和交易需求來界定信用,是因為在自由經濟市場,信用本質上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6]是交易的雙方或多方以“承諾”的方式來實現(xiàn)相互間的互利互惠,有信用的“承諾”則是維系和實現(xiàn)這種互惠的前提。由此,“信用”被賦予了倫理學上所沒有的經濟價值?,F(xiàn)代經濟學認為,信用是市場經濟主體之間基于長期的經濟交往而形成的信任關系和信譽評價。
法律意義上的“信用”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法,羅馬法中的Fides(確信、信用)指“具有較強社會道德意義的行為規(guī)范標準,它要求人們誠實和守信地履行自己負擔的義務和職責?!保?]至羅馬法時期,法律意義上的“信用”首先體現(xiàn)為它是人格的一部分,“它影響甚至決定了一個人是具有完全人格、不完全人格還是沒有人格,也就是能否作為權利主體問題?!保?]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法學家們認識信用的視角更多地傾向于商業(yè)交易,《牛津法律大辭典》將其解釋為:“為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做法?!薄耙环绞欠裢ㄟ^信貸與另一方做交易,取決于他對債務人的特點、償還能力和提供的擔保的估計”。[9]
從上述對信用的種種解釋,可以得出結論:1、信用是社會主體間的一種相互信任;2、信用在市場條件下具有經濟價值;3、信用的經濟價值在于可以降低交易(或交往)成本(如允諾給付、遲延服務等);4、主體的信用需要交易(交往)對方做出評價(估計)。信用多重性的含義使其不僅須具有倫理性的內涵,同時還必須具備可供社會或市場判斷的外觀。
(二)公司信用的內涵和功能
對于何為公司信用,法學界眾說紛紜。“能力說”認為,“公司信用是關于公司履約能力的評價”,[10]“品質說”將公司信用理解為“關于履約品質的評價”。[11]趙旭東則認為,在公司法領域內,“對公司信用的理解毫無疑問應落腳于公司履行義務和清償債務的能力上?!保?2]
顯然,無論將公司信用理解成“履約能力的評價”,還是解釋成“履約品質的評價”,都只顧及了信用含義的一個方面,即便是“應落腳于公司履行義務和清償債務的能力上”的觀點,也只是指出了理解公司信用的一種思維方法,并沒有給公司信用做出準確定義。筆者認為,對公司信用的理解應該遵從信用基本含義的邏輯,從這一思路出發(fā),對公司信用的定義必須滿足信用的“倫理性內涵”和“可供評判的外觀”這兩個構成元素的要求?!澳芰φf”和“品質說”其實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滿足公司信用定義的要求的。將公司信用“落腳于公司履行義務和清償債務的能力上”固然是抓住了問題的核心,但卻語焉不詳,對如何“落腳”未有交代,其根本缺陷在于忽略了對“品質”的強調和對“外觀”的重視。同時,從公司法理論的角度看,盡管公司本質上是一系列利益主體的結合,且其存續(xù)之目的在于謀取利益的更大化,但近代學者們對公司存在的目的的反思,引發(fā)了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爭論,迄今為止,公司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已成為普遍認識,并直接將這種觀念體現(xiàn)在公司立法中。從古羅馬法對信用的解釋可知,“誠實和守信地履行自己負擔的義務和職責”是信用本應具備的含義,因此,為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司社會責任”理應作為公司“負擔的義務”涵括在公司信用的范疇內。據此,公司信用的準確解釋應該是:公司履行義務意愿和履行義務能力以及承擔社會責任意愿和能力的統(tǒng)一。這一界定既涵蓋了信用的倫理性,也顧及了信用“可供判斷”的外觀。
人們對公司信用的熱衷關注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對這一概念本身的爭執(zhí),而是由于公司信用在公司存續(xù)期間發(fā)揮出巨大的功效,并體現(xiàn)出其獨特的多元化價值。
其一,公司信用是維系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鏈條。參與市場經濟的各個利益主體通過自愿的交換行為來實現(xiàn)和增進自己的利益。但基于交易安全的考慮,市場主體自然選擇與自己信任的對象進行交易。誰擁有更高的信用誰就會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信用”的經濟價值由此凸顯??梢哉f,現(xiàn)代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主體,公司信用的建立和維系關乎整個市場的順暢運行。
其二,公司信用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正義是法律的本質內涵,公平是法律追求的終極目標。查士丁尼指出:“法學是關于正義的科學”,“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13]法律的正義性正在于通過各種安排,將每個人的“應得部分”給予保護,以實現(xiàn)最終的公平。商品社會是契約社會,人們的權利義務主要通過契約的形式來固定和保護。契約本身的“意思自治”精神界定了人們“應得部分”的意愿,履約、守法成為在商品社會實現(xiàn)正義的必然之道。公司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是否守法、履約是判斷公司是否具有信用的最基本的標準,也是公司信用所蘊含的倫理性要求。公司信用對欺騙、敲詐等市場行為的排斥和否定,反映了公司信用對保障市場運行、實現(xiàn)社會正義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其三,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公司信用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是社會良性運行的必要條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利己”與“利他”的矛盾是社會秩序不安定的主要促發(fā)因素。公司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這種效應正好契合了“合理利己主義”思想。公司在追逐利益過程中基于信用所必須遵循的守信規(guī)則使傳統(tǒng)的信用道德規(guī)范深入人心,并引導著普通社會主體行為的自我約束,使社會秩序保持良性運行。
從哲學的角度看,“評價”代表的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認知,而并不代表事物本身。而法學基礎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公正的判決總是建立在確鑿的事實和合理的邏輯之上的。這就推導出一個問題:人們對一個公司的信用評價究竟依據的是什么?換言之,公司信用究竟是怎么構成的?“公司信用”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即便將其落實到“履約意愿”和“履約能力”上,也必須要達到使人可以認知的程度,否則,人們將無法對公司的信用做出任何評價。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是以一定的客觀事實作為判斷和推測的依據的,這些足以影響人們對公司信用做出判斷的客觀事實就是公司信用的構成要素。筆者認為,根據對公司信用的定義,公司信用至少由以下要素構成。
要素之一:公司履約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愿。履約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愿是公司信用的倫理性要求。意愿是主體的主觀意志,是一種純精神性的意識。公司作為法律上的人,其意志集中于公司機關,公司的意愿通過公司機關的意思表示傳達給社會和相對人,從而使他人知曉和可認知。私法領域將意思表示分為明示和默示,在法律未明確要求明示的情況下,默示會產生與明示同樣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見,意愿是可以通過主體的外觀行為來推知的。因此,人們對公司意愿的判斷一方面取決于公司機關的意思表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公司的行為推知其意愿。如果一家公司向來履約守信、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人們自然就會相信該公司值得信任,其信用度自然會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對于一貫認真履約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來說,無需公司做任何意思表示,人們便可以自從其行為外觀認定其履約的意愿。但商業(yè)社會充滿風險,任何公司都必須面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商業(yè)風險,從不違約、總是勇?lián)鞣N社會責任公司的極為少見。當風險不期而遇致使公司無法履約或履約結果會導致公司重大損失甚至威脅到公司的存亡時,違約或許是公司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盡管合同法理論對違約的判斷并不考慮當事人的主觀因素,但違約者向對方說明違約的原因,主動道歉,乃至提出彌補對方或者在以后的交易中給對方更多優(yōu)惠的方案,顯然有助于人們對公司履約意愿的判斷。在爽約的情況下,公司做出積極的意思表示,讓人們感知到公司愿意履約的本意,對于公司信用的維系至關重要。
要素之二:公司的資本和資產。傳統(tǒng)公司法理論一直以公司資本作為公司信用的基礎,認為公司信用就是資本信用。其邏輯在于:資本是公司經營基本物質保障,同時也是公司清償債務的擔保。但近年來,隨著“資產信用”理念的萌芽和泛起,資本的信用功能幾近被徹底否決,有學者甚至直指資本信用“是一個偽命題”,[14]趙旭東教授則指出,“公司賴以對外承擔財產責任的恰是公司的資產,而不是公司的資本?!保?5]誠然,就公司人格和財產的獨立性而言,公司應當以自己的全部財產作為償債的擔保,資產信用的理論也因此有了不可辯駁的根基,但若因此否定公司資本的信用功能,則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
從公司信用的角度分析,公司資本對公司、公司的股東和公司的債權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公司,公司資本是公司成立的基礎,資本充實是維持的公司凈資產的規(guī)范性標準;對于股東,公司資本是股東的出資額及其承擔有限責任的界限;對于公司債權人來說,公司資本起著宣示公司信用的作用。實際上,“資本”作為資合公司的財產基礎以及最直觀的信用指標(雖然只是一個簡易甚至簡陋的指標)的功能并未改變。一些例證是,美國《修訂示范公司法》廢除“法定資本”概念已經30多年,但上市公司的雄厚資本基礎絲毫沒有受到影響。[16]在我國,也有不少小創(chuàng)業(yè)者把自己的公司注冊為上億元資本,它其實也反映了商業(yè)實踐仍然看重公司資本這個指標??梢?,即使在認繳資本制下,公司資本的信用功能也并沒有被人們所忽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司資本具有確定性、不變性,并具有公示的效應,從而便于人們識別、認知和評判。
從法學的視角看,資產信用理論其實就是公司的獨立財產擔保理論,會計學上對總資產和凈資產、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劃分,金融學上對優(yōu)質資產和不良資產的分類以及經濟學上對經營性資產和“有毒資產”的歸納,為信用評價體系提供了具體、客觀的評級標準。因此,我們在承認資產信用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并非公司的所有財產都會增強公司的信用。履約或償債能力是公司信用的基本內涵,資產固然是公司信用的構成要素之一,但作為履約能力的象征,只有那些優(yōu)質資產、經營性資產才可以增強公司的信用。
要素之三: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公司內部各利益主體之間利益的協(xié)調和平衡機制。與自然人不同,公司的意愿和行為是通過公司機關來表達和實施的,組成公司機關的自然人主體出于各種利益衡量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動公司的運營事業(yè)。這種基于利益驅動的聚合,一方面會因為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的趨同而竭盡全力使公司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以增強公司的信用;另一方面,各群體也會因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的沖突而挖空心思損害公司利益,從而使公司的信用降低。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應該是合理配置公司各機關的權力,明確各自的義務,科學平衡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需求,并通過制約機制遏制內部利益主體的貪欲和短視行為,使公司長期運行于正常軌道,以達到公司一貫處于意愿并有能力履約、償債的效果。由是,公司治理結構范疇內的公司機關設置、各機關之間相互制約與平衡以及公司內部的激勵機制等都成為公司信用的重要構成要素。
要素之四:公司成員。傳統(tǒng)公司法理論認為,公司是社團法人,只有股東才此可以成為公司成員。但近現(xiàn)代日益勃興的“資本裂變”理論將公司的資本擴展至了人力資本,并認為公司本質上是“資本雇傭勞動”和“勞動雇傭資本”的融合。盡管資本裂變理論中的“人力資本”在多數國家尚未法律化,但其對公司運行機制的解說卻對公司治理結構的變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莫過于“股東中心主義”向“董事會中心主義”的轉移。此外,現(xiàn)代高科技產業(yè)的興起,讓眾多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極大地依賴作為公司雇員的技術骨干。這些公司高管和技術骨干一方面是公司利益的分享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司命運的掌控者?!叭肆Y本”理論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的印證,傳統(tǒng)公司法理論中的“公司成員”概念被進一步拓展。公司實際控制人、公司董事、財務總監(jiān)和技術骨干都從不同的角度左右著公司的決策和命運,從而實質性地影響著公司履約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愿和能力。雖然公司信用獨立于個人信用存在,但作為廣義的公司成員的個人素質和信用不可避免地會對公司信用造成影響,成為公司信用的構成要素之一。
要素之五:公司信息的管理與披露。盡管我們將公司信用歸結為“公司的意愿與能力的統(tǒng)一”,但公司信用的建立是需要社會認知的?,F(xiàn)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交易方通過信息獲取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以評判對方的可信任度,從而控制自身的交易風險。公司信用的功能之一是通過信用價值的交換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與公司信用有關的重要信息如不能傳達至交易對方,則公司信用的價值就無法實現(xiàn),故,適時、適度地披露公司的重要信息,以使相對人隨時可以評判公司的信用成為公司信用的又一構成要素。誠然,信息披露對公司信用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誠實地披露自身的重要信息可以彰顯公司的信用,另一方面,消極信息的披露有可能會給公司信用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公司如何合理地選擇信息的管理和披露模式,對于公司信用的建立和維系至關重要。
如前所述,公司信用是市場交易的“潤滑劑”,對公司、市場和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性價值。立法應建立、維系和保護公司信用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并為商品經濟社會所必須。然而,從立法成本和法律體系的構建上看,單獨訂立“公司信用法”顯無必要。公司法作為規(guī)范公司組織和行為的基本法律,理應承擔公司信用建設和維護的重任。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中公司信用規(guī)范的缺失,既有立法理念上價值取向的分歧影響,也有立法技術上不成熟的原因。事實上,從公司信用的內涵和要求看,現(xiàn)行公司法中關乎公司信用建設和維護的條款并非完缺,只是由于理念上的淡漠,尚未將“公司信用”這一所有公司都應該必備的素質要求貫徹到公司法律體系中,致使公司信用始終徘徊于法律規(guī)制之外。
公司法要擔起公司信用建設和維系的大任,首先必須在立法理念上糾偏。理念決定方針,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效果。公司法律制度的建設,應當在堅持并弘揚“平等、安全、意思自治、效益至上”的理念的同時,將公司信用理念提升到應有的位置。在公司法的總則部分應旗幟鮮明地倡導公司的信用意識,提倡和鼓勵公司加強信用觀念,積極增強和維護自身的信用,將對公司“遵紀守法”、“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融合到公司信用建設之中,把公司信用的建設和維護上升至指導原則的高度,以此強調公司信用的重要性。
其次,應摒棄追隨國外立法例的消極思維方式,根據我國國情,大膽創(chuàng)新立法模式和立法技術。針對我國公司信用缺失嚴重的現(xiàn)狀,將公司信用理念落實到公司法的主要制度當中。通過對公司信用構成要素的規(guī)范化安排,引導公司在設立和存續(xù)期間自覺樹立和維護自身的信用,以達到“強制與自治、引導與自愿”相互協(xié)調的公司信用建設效果。就公司信用的構成而言,其構成要素涉及公司資本和資產、治理結構、公司成員、信息披露及公司履約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愿、行為等諸多方面,這些要素幾乎涉及公司法律制度的所有重要條文,只要將這些重要制度打上“信用”的烙印,公司法對公司信用建設和維護所發(fā)揮的作用將會是事半功倍的。
需要指出的是,將公司信用理念置入公司立法之中,與公司法現(xiàn)有的立法理念并不沖突,也不會淡化現(xiàn)有的公司法理念。相反,公司信用理念與平等、意思自治、安全、效益至上等公司法理念是一脈相通、相輔相成的。公司信用中“誠實信用”的倫理性內涵是交易安全的基本前提,其所蘊含的“降低交易成本”的經濟價值恰好是效益至上理念在具體交易中的要求。公司信用構成要素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滿足市場交易者知情權的需求,從而實現(xiàn)“平等”的公司法理念。
最后,公司法律制度應加強對公司信用的保護。公司法在“法律責任”篇應明確對公司失信行為和損害他人公司信用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懲罰,并明確惡意損害他人公司信用的行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與公司法配套的其他行政法規(guī)(如公司登記條例等)應當對公司信用進行必要的登記管理,對失信行為進行應有監(jiān)督和遏制,使公司信用處于多重結構的法律保護之中。如此,公司信用的建立和維護方具有最后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熊彼得:《經濟分析史》第2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11頁注4。
[2]趙萬一:《民法的倫理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140頁。
[3]《說文解字》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52頁。
[4][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2-23頁。
[5][德]尼克拉斯·盧曼:《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瞿鐵鵬、李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35、42頁。
[6]劉瑛:《企業(yè)信用法律規(guī)制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5頁。
[7]黃風編:《羅馬法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14頁。
[8]江平、程合紅:《論信用——從古羅馬到現(xiàn)代社會》,《東吳法學》2000年特刊。
[9][英]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李雙元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2-283頁。
[10]蔡世軍:《信用及公司信用基礎的重構》,《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11]何青華:《公司信用視野下的公司登記制度的完善》,湖南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6頁。
[12][15]趙旭東:《從資本信用到資產信用》,《法學研究》2003年第5期。
[13][古羅馬]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5頁。
[14]傅穹:《公司資本信用悖論》,《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第5期。
[16]Richard O. Kummert,“State Statutory Restriction on Financial Distributions by Corporation to Shareholders”(Part II),Wash. L. Rev. vol.185,1984.
責任編輯:王雨磊
經濟學管理學
·“十三五”規(guī)劃專題研究·
[編者按]《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闡明了黨和國家戰(zhàn)略意圖,明確了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基本理念、重大舉措和未來5年國家發(fā)展藍圖。基于“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規(guī)定了一些具體的工作部署。本刊為了推動深入學習和宣傳這這兩份重要文獻,特約部分學者基于他們所研究的領域,就“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或“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的相關內容,筆談學習和研究的心得,以饗讀者。
〔中圖分類號〕D92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16)06-0074-05
作者簡介韋子唯,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博士生(重慶,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