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
鉛球投擲技術研究
劉昭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鉛球運動更是一項集動作速度力量、爆發(fā)力和協(xié)調能力于一身的競技運動項目,同時也是一項重器械力量性投擲項目,本文對鉛球運動的技術進行分析研究,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完整技術結構與最后用力,將會進一步促進某一運動員推鉛球技術的改進與提高。
鉛球;技術;研究
田徑運動中的投擲項目以人體最大速度力量完成動作的非周期性運動。鉛球運動更是一項集動作速度力量、爆發(fā)力和協(xié)調能力于一身的競技運動項目,同時也是一項重器械力量性投擲項目,雖然鉛球項目的技術結構相對簡單,但它卻是競技田徑項目中最能體現(xiàn)人體肌肉爆發(fā)性用力的項目,推鉛球運動是現(xiàn)代奧運會一個古老運動項目,也是亞運會和全運會等重大綜合性運動會比賽中不可缺少的項目之一。
世界田徑運動技術水平不斷發(fā)展變化,鉛球運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推鉛球運動項目從開展至今其技術演變經歷了以下七個階段:原地跳步推鉛球階段、半側向滑步推鉛球階段、側向滑步推鉛球階段、半背向滑步推鉛球階段、直線背向滑步推鉛球階段、背向滑步轉體推鉛球階段、旋轉推鉛球與背向推鉛球爭雄階段。
鉛球是投擲項目中最重的器械之一。運動員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通過全身肌肉的協(xié)調配合,在2.135米直徑的投球圈內完成推鉛球動作的全過程。這不但限定了運動員給鉛球加速度的距離,而且在最后用力過程中,人體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收縮力量是驚人的。根據(jù)力學原理,器械從靜止狀態(tài)到達一定的速度,加速距離越短,器械所需的力越大。若要獲得優(yōu)秀的成績,運動員必須將很大的力作用在鉛球上,給鉛球很大的加速度,這就要求運動員本身具備很大的力量。因此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完整技術結構與最后用力,將會進一步促進某一運動員推鉛球技術的改進與提高。
以生物力學測試方法與手段對不同水平運動員推鉛球技術的差別進行精確的定性定量與比較分析是推鉛球技術研究的最常用的方法; 過去,由于受測試手段所限,人們對鉛球技術多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對較少;而在定量研究中,又以運動學的分析研究居多,從動力學的角度研究的較少;把運動學與動力學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特別是深入研究某一重要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就更為少見。
然而,在鉛球技術及其測試手段日益完善的現(xiàn)階段,若想進一步促進其向前發(fā)展,這種綜合性的專門研究,無論是從理論意義上,還是從實踐意義上都是十分有效與重要的。
推鉛球是一個以力量為基礎,以速度為核心的田徑投擲項目,推鉛球不但要掌握合理的技術,還需要良好的速度、節(jié)奏。良好穩(wěn)定的技術節(jié)奏能使技術動作更加精確合理,使之發(fā)揮最大的動作效率,可以使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協(xié)調一致,產生更大的能量,加大整體用力的效果,易于形成鞏固的動力定型,使動作趨予自動化,保證運動成績的穩(wěn)定提高。運動心理學又告訴我們:運動技能是受意識支配的隨意動作結構。這種復雜的隨意動作結構需要通過感知覺系統(tǒng)的精確調節(jié)與控制,作用于運動中的身體各部分。
推鉛球運動的理論與實踐使人們越來越深入地認識到,要保證獲得較大的鉛球出手初速度,就要努力追求完整技術動作的合理的速度節(jié)奏,即該慢則慢,該快則快。如果破壞了合理的速度節(jié)奏,即使是該慢的動作加快了,也不會使鉛球推得更遠。
1995年崔允龍對推鉛球最后用力的有關數(shù)據(jù),采用“直線回歸”方法進行統(tǒng)計處理和相關分析。得到結論:最后用力的準備部分,應減小鉛球運行距離,縮短時間。加速部分,盡量增加鉛球運行距離,適當延長其時間,有利于加快鉛球出手的初速度,提高運動成績。
1999年周立運用力學原理,經分析和數(shù)理推導,提出因助跑速度和最后用力使鉛球所產生的速度方向不同,滑步推鉛球的出手初速度是隨出手角改變而變化的變量,原鉛球理論的“最佳出手角”是以出手初速度為定量的基礎上推算出來的,僅適用于原地推鉛球,并推導出隨出手角變化,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計算公式,分析助跑速度和出手角變化對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影響,提出了新的最佳出手角。
2002年譚建工通過影片拍攝與解析,對鉛球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非投擲臂的運動學特征分析,發(fā)現(xiàn):非投擲臂擺動的速度、軌跡和擺動時機,會直接引起部分身體環(huán)節(jié)的變化,乃至影響到鉛球運動員正常技術發(fā)揮和投擲成績。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非投擲臂在最后用力階段起著平衡身體、協(xié)調用力的作用。(2)最后用力階段運動員非投擲臂擺動快慢,將直接影響著投擲臂向前推送鉛球的速度。(3)最后用力階段運動員非投擲臂擺動時機和軌跡,直接關系到鉛球的飛行路線。(4)最后用力階段適當加大非投擲臂擺動幅度將有利于增加鉛球運行的工作距離。
2004年李建勝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觀察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國內外八名優(yōu)秀鉛球運動員及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校鉛球隊全體運動員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男子鉛球運動員力量訓練的主要手段。
1987年原蘇聯(lián)學者帕帕諾夫對同年在羅馬舉行的世界田徑錦標賽推鉛球前三名運動員的技術進行了生物力學分析,提出了“馬鞍型”鉛球運動軌跡能更好地利用軀干肌肉彈性的觀點。
1997年戴森按照許多學者的研究數(shù)據(jù),運動員在完成擊打、投球、擲鐵餅和標槍,以及推鉛球運動時,通過身體環(huán)節(jié)從近端向遠端的一次積極活動,才能使物體獲得最大速度。
在推鉛球的最后用力階段中,運動員增大鉛球做功距離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在盡可能地延長鉛球工作距離的同時,要盡力縮短最后用力的時間。正確的用力順序是縮短推鉛球最后用力時間,提高出手速度關鍵的因素之一。推鉛球最后用力的順序是:髖部發(fā)力后,是中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肌肉群依次用力,這些力作用與地面后,獲得的支撐反作用力向上傳遞,最后協(xié)同軀干、臂、手相繼用力將鉛球推出。
[1]陳小平.“神經支配能力”的訓練——我國力量訓練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4,42(4):25-26.
[2]謝亞龍.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究竟孰重孰輕[J].體育文史,1999,(2):8.
[3]熊曉正.從“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到“各類體育協(xié)調發(fā)展”[J].體育文史,1997,(5):17-18.
劉昭(1978-),男,漢族,陜西咸陽人,講師,碩士,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G824
A
1671-1602(2016)18-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