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鍇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0100 )
?
“怪獸食羊”石刻的功能性初步探究
楊鍇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0100 )
被命名為“怪獸食羊”的石刻是霍去病石刻群中藝術(shù)風格較為獨特的一件。本文將從石刻怪獸食羊的歷史背景,藝術(shù)風格研究入手,結(jié)合田野考察與古籍資料進行研究,對怪獸食羊的題材、主題及使用性質(zhì)進行逐層解析和探究。
霍去病墓;石刻;怪獸食羊;與天溝通;功能
霍去病墓及其石刻的學術(shù)研究在我國已持續(xù)了近百年,在對石刻的造型風格、來源、功能、命名等問題上存在諸多觀點。2009年,賀西林發(fā)表的《“霍去病墓”的再思考》一文中,據(jù)他分析所謂的“霍去病墓”很可能不是一座歷史英雄的墓葬,而是一座為了朝圣而修筑的仙山。賀西林先生的這個結(jié)論,打破之前眾多學者提出的“渲染氣氛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怪獸食羊”這件石刻的判斷,“怪獸食羊”的出現(xiàn)也就不應該只是為了“渲染氣氛”而存在。
石刻上方的“怪獸”到底為何物?史書中并無記載該石刻及其名稱,因此疑點頗多。對此,學者們的見解也是眾說紛紜,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其中,郭偉其先生結(jié)合了馬子云先生于一九三三年完成的拓片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細審之下,認為該異獸隱約似有四角,不同于尋常的牛羊之類,很可能是漢代古神話中食人異獸“土螻”。林通雁先生則認為巨獸應是一大牛形象,表達的是令人動情的母愛主題。筆者也去到現(xiàn)場對石刻反復觀察,覺得“怪獸食羊”的造型特征為:“怪獸頭上有一對呈圓弧形的長角,怒睜的雙眼至鼻頭有一塊深凹處,其嘴與下方“小動物”相接處隱約有一排小齒,右側(cè)有平行排列的爪指。”將“怪獸”與漢畫像龍形象進行對比是,發(fā)現(xiàn)在造型手法上如出一轍,各個部位頗有相似之處,因此筆者在此暫且將怪獸定為傳說中的龍,學者何漢南先生在《霍去病冢及石刻》一文中也曾提到過“猛龍食羊”的觀點。而林通雁先生所提出母牛舐犢的形象,僅憑“怪獸”有兩只彎曲的大角不能說明問題。郭偉其先生提出食人異獸“土螻”的觀點,在《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倍躺蟿t是兩角,與“怪獸”不相符。
而對于石刻中較小的雕刻對象,在筆者看來不似羊。細看之下“怪獸”嘴底的“小動物”,頭顱偏大、體態(tài)圓潤、四肢較為粗壯。羊受到攻擊被撕咬時,雙膝會有跪地之態(tài)。而石刻中似羊的小動物卻不然,后肢緊縮,作蜷縮、蹬腿之狀,又似是與“怪獸”搏斗之態(tài)。由此,與之前提到的羊形象不太相符。另外學者王子云先生在其《中國雕塑美術(shù)史》的后注中補充道:“除兩只炯炯發(fā)亮的小眼,還有兩個長耳朵,其神態(tài)頗類兔而不類羊,因而所吞食者應為兔而非羊”。筆者也結(jié)合了,戰(zhàn)國晚期到秦漢時期盛行的夾纻胎漆器——瑞兔的外形,動態(tài)與石刻中小動物極為相似,因此較小的雕刻對象為兔子的可能性很大。
巫鴻先生曾就某些漢代喪葬藝術(shù)品的構(gòu)圖特色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到在漢代喪葬藝術(shù)品構(gòu)圖原則并不是“敘事性的”,而是“相關(guān)性的”屬于后者圖像的組合是基于它們之間概念性的聯(lián)系。通過這種方式,古代中國宇宙觀中基本的二元結(jié)構(gòu)被轉(zhuǎn)換為視覺形象。如此看來,“怪獸食羊”的結(jié)構(gòu)方式、寓意方式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形似龍的“怪獸”和被咬的兔子代表的各自觀念又是什么?
西漢文帝開始至漢武帝時期黃河頻繁發(fā)生水患,給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至武帝時期,黃河水患進一步嚴重。在《漢書》卷六《武帝紀》云:“河水決濮陽,泛郡十六?!睅煿旁唬骸板ш?,東郡之縣也。水所泛及,凡十六郡縣也?!薄妒酚洝肪砣镀綔蕰份d:“初,先是往十余歲河決觀,梁楚之地固已數(shù)困,而緣河之郡堤塞河,輒決壞,費不可勝計。”可見,當時黃河水患泛濫地域廣,且危害巨大。而龍為四大圣獸之一,具有呼風喚雨,控制雨水之能力。當權(quán)者在面對災害束手無策之時,勢必會歸咎于天降,神靈之怒。因而石刻上似龍的“怪獸”很有可能是祭祀龍神,用來消災止水,庇佑政權(quán)。
兔子的形象運用在漢代藝術(shù)品中的很多,它能夠代表“宗陰之精”的月亮,也象征陰陽中的“陰”。在西漢劉向的《五經(jīng)通義》就有記載:“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陽也?!睆埡庠凇鹅`憲》也提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蜍兔?!币蚨讨型米鳛椤肮肢F”口中之物,其寓意在于“陰陽對等”。石刻中的“怪獸”可能是與兔子代表的“陰”二者平衡。
漢武帝作為霍去病墓石刻主要贊助人,同時也是石刻的受用者。從繼位之初,就開始進行祭天祀神的活動?!妒酚洝し舛U書》在開篇就提及到:“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武帝對“方術(shù)”極為尊崇,為了自我安慰,甚至在建章宮北挖了“太液池”,池中建造了“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四個仙島,以此表示他的精神寄托。《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到:“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狈绞慷嘌怨诺弁跤卸几嗜?。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馀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以一個崇神尊神的帝王為先導,石刻“怪獸食羊”的出現(xiàn),也就不無道理。試想武帝在位期間都對鬼神之祀如此重視,待其薨,修筑的茂陵是否是一個更大祭天祈神的道場。“怪獸食羊”這尊石雕,有可能是其祭天祈神,與天溝通的一個必要容器,這也是君權(quán)神授思想觀念的產(chǎn)物。因此“怪獸食羊”不大可能是為了欣賞而雕刻,更可能是漢武帝為了鞏固政權(quán)和與天溝通,內(nèi)心希冀下的產(chǎn)物。
[1]郭偉其.紀念與象征:霍去病墓石刻的類型及其功能[J].美術(shù)學報,2010.
[2]巫鴻.禮儀中的美術(shù)[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8-1.
[3]王子云.中國雕塑美術(shù)史[M].岳麓書社,2005
[4]林通雁.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三個問題[J].美術(shù)觀察,2009.
楊鍇,海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視覺傳達方向碩士。
g630
A
1671-1602(2016)18-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