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菲
甜蜜情人節(jié)剛剛過去,這個讓眾多情侶感到粉紅色滿滿的日子,對于那些飽受情傷的小伙伴來說會不會更加感覺受到一萬點的傷害?
有一個問題經(jīng)常困擾痛苦失戀的人們:哪里出錯了?在努力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們通常會創(chuàng)造新的故事來講述那段逝去的戀情,在某些個案中,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是正向的,幫助人們理解和接納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痛苦事情。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如果敘事的過程是負面的,這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會加重痛苦。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勞倫·豪和同事卡羅爾·德維克研究了為什么有些人困在過去的感情經(jīng)歷里,而另一些人能毫不費力地從失敗的關系里走出來繼續(xù)前行。 在研究中,他們閱讀了數(shù)百人講述他們失戀的故事,找到了一些關于這個問題的線索。
在一項研究里,科研人員請研究對象回憶他們在浪漫關系中被拒絕的場景,然后寫下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從這次被拒里得到什么?其中一些人的答案很清楚地表明“被拒絕”是對他們的評判——他們認為前伴侶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不討人喜歡的真實特質。例如“事情開始挺順利的,但他突然不再跟我說話了,我想是因為我太粘人了才把他嚇跑了?!薄拔野l(fā)現(xiàn)我太敏感了,因為怕被別人拒絕,所以我先把他們推開了。這個性格特點太負面,讓對方不堪重負,所以把他們逼走了?!?/p>
在這類故事中,“被拒絕”讓人們懷疑自己甚至改變自我認知——通常,他們會描述自己的個性像毒藥。失去伴侶可能讓人掉入自我否定的泥潭。心理學家亞瑟·亞隆開展的研究表明,當人們在一段親密關系里,他們的自我會跟伴侶的自我糾纏在一起。換句話說,人們很容易會把親密關系的伴侶當成自我的一部分——混淆了自己與伴侶的特質、自身和對方的記憶,以及自己和對方的身份認同。
在一定程度上,兩個自我的重合是親密關系里非常積極的一部分。當人們認識一個新的浪漫伴侶,他們通常很快沉浸在伴侶的興趣和身份認同里, 從新的角度拓展他們的世界觀。但這也意味著,當一段關系結束時,失去浪漫伴侶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自我的缺失。在另一項研究里,人們在反思分手之后寫下的自我描述所用到的獨特的詞匯會更少。人們在一段關系里感覺到的自我成長越多,他們的自我形象越有可能在分手時受到打擊。
當一段關系打擊了研究對象的自我形象時,他們會描述分手后承受最長時間的痛苦。而那些被拒絕而否定自己的研究對象,也表示當他們想起對方時會感到沮喪。分手很多年后,他們?nèi)匀粫械酵纯唷F渲幸粋€研究對象說:“已經(jīng)整整十年了,這種痛苦還沒有消失。”如果拒絕揭示出新的負面真相,它就會變成一個更沉重也更痛苦的負擔。
當拒絕和自我概念緊密關聯(lián)時,人們更容易對拒絕感到害怕。他們說在跟新伴侶交往時會變得更有防御性,“筑起一堵墻”。 一個研究對象寫:“我害怕再次被拒絕,在可能開展一段新戀情時會不斷地壓抑自己?!闭J為拒絕揭示了性格瑕疵的信念,讓人們擔心這種性格瑕疵會再次影響到別的戀愛關系。他們擔心新戀情也一樣會失敗,他們擔心說不管自己多努力嘗試都找不到新的對象來愛自己。
在某些情況下,拒絕似乎也完全改變了人們對浪漫關系的想法,讓他們對關系的本質產(chǎn)生了悲觀的想法。有人這樣寫到:“對我來說,拒絕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許多概念諸如愛或者信任,都變成了幻想?!?/p>
那么一個健康的分手應該是怎樣的?在勞倫博士的研究里,有一部分人會更少將拒絕跟自我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把拒絕描述成主觀的不可抗力,而非某些個人缺點造成的結果。一個人寫:“有些時候女生不感興趣。這跟你沒有關系,只是她們就是不感興趣?!绷硪粋€人說拒絕不反映價值:“我發(fā)現(xiàn)兩個人可以都是很好的人,但那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在一起。”還有些人認為拒絕是一種普遍經(jīng)歷:“每個人都被拒絕。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p>
然而另一部分人認為分手是個成長的機會,經(jīng)常提到他們從被拒絕中學到了特定的技巧。 溝通是個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人們形容被拒絕如何幫助他們弄明白清晰的期待的重要性,怎么識別目標的差異,以及怎么表達他們希望從一段親密關系中得到什么。另一些參與者寫到分手幫助他們接受他們不能控制其他人的思想跟行動,或者學到如何原諒。
因此,如果把拒絕和自我中分離出來,會讓分手變得容易些,而把這兩者聯(lián)系起來可能讓分手變得更困難。但是什么影響人們選擇哪一種方式呢?德維克等人過往的研究表明,人們對個人品質的判斷有以下兩種:一種是認為個人品質一輩子都是固定不變的;而另一種認為它是可被改變的,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被開發(fā)。這兩種信念的不同影響了人們對挫折的反應。例如,相比起認為智慧可以開發(fā)的人來說,那些認為智慧是固定不變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更有可能放棄。
當我們讓人們回顧他們過去的被拒經(jīng)歷,我們找到了認為個性是固定不變的和相信被拒絕暴露了真實自我這兩種觀念之間的聯(lián)系。 如果一個人認為他的個性是不會改變的,那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就會像是被判了無期徒刑一樣。然而當一個人認為人是有潛力改變的,那就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足之處從而促使自我成長而已。
我們怎么跟自己講述被拒的故事,能影響我們?nèi)绾螒獙Ρ痪芙?jīng)歷。之前的研究闡明了敘事在其他領域的重要性——例如戒除酒癮,那些講述救贖故事說從痛苦中有收獲的人,會比講述過程中沒有救贖這一主題的人,更容易保持清醒。將重要的決定(如結婚或離異、轉變工作)敘述為離理想生活更近一步,而不是逃離不如意過往的人,有著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能讓分手變得更容易一點的策略,就是下意識地塑造我們對這段經(jīng)歷的敘述。一個人也許會想:我在這段戀愛關系里溝通不好;我想我就是無法對人敞開心胸。而另一種講述可能是:在這段戀愛關系里我的確溝通得不好,但我可以改變這一點,以后的關系會變得更好。也許養(yǎng)成一個健康的習慣去檢視我們的敘事方法,能幫助我們得到更好的經(jīng)歷,讓自己在痛苦面前更有韌性。
(來源: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