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鴻梅(哈爾濱市方志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方志館館藏建設初探
包鴻梅(哈爾濱市方志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方志館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載體,近些年來,各省、市、縣級方志館相繼建立,如何豐富館藏資源成為方志館建設中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從方志館館藏定位、館藏來源、館藏管理等三方面對方志館廣藏建設進行初步探討,以供參考與借鑒。
方志館;館藏;來源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114
“地方志是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存史、育人、資政,做好編修工作十分重要?!盵1]方志館做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傳播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近年來,各省、市、縣級方志館相繼建立,或獨立設館,或與檔案館、黨史研究室等聯(lián)合辦公,一塊牌子兩個機構。如何最大限度發(fā)揮方志館存史、資政、教化功能,使其成為區(qū)別于檔案館、圖書館的公共文化單位,仍需不斷的實踐探索。
方志館是地方志工作的物質載體,其館藏資源必須要以地方志工作為依托。目前方志館館藏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如館藏面積有限,采購經費不足,人員缺少等。面對多重困境,方志館館藏建設必須獨辟蹊徑,館藏定位必須明確而有針對性,不能漫無目的,一概納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方志館更多收存的是本市出版的志書、修志中形成的資料長編、大事記,館藏品種單一,數(shù)量少,難以適應社會各界日益增長的需要。因而方志館館藏定位顯得極為重要。
首先,在收藏范圍上,要體現(xiàn)區(qū)域性特色。方志館館藏建設必須立足本省、本市地情資源,更多的收集本地自然風貌、人文歷史、經濟建設、民風民俗、著名事件和人物等方面的情況的地方志書與資料,使入館的地方志書與資料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其次,在館藏形式上,要追求多樣化素材。為更有效地、快捷地讀志用志,開發(fā)利用地方志資源,向讀者展示各種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信息,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在收集紙質圖書基礎上,要逐步增加圖片、視頻、電子圖書、電子雜志等新形式的館藏資料。
當志書與地情資料收集到一定數(shù)量后,就能產生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形成自身獨特性,從而與檔案館、圖書館加以區(qū)別,形成即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的格局,使方志館成為一地全史的保存機構,使讀者在此即能查閱到最為齊全的地情書籍。
合理的館藏結構和豐富的館藏內容是修志用志工作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方志文化建設和開展地情研究的源頭活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通訊方式的日新月異,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方志館傳統(tǒng)的采購方式已難以實現(xiàn)資料收集的最大化,因而在具體收集過程中要不斷拓寬多種渠道。
一是采購渠道
采購是方志館收集資料的主要渠道。由方志館指定專人負責采購資料,可以通過走訪書店、網(wǎng)上調研、電話聯(lián)系、專家介紹等方式對書店、出版單位、地情紀錄片拍攝單位摸底調研,從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由其定期提供圖書書目,館內人員刪選的模式,變被動為主動。另外,為最大限度搜集與本地相關的舊文獻、檔案、報刊等一手資料,還應將目光放到舊書的采集上,由于時間久遠,書籍破損難免,這些珍貴的早期資料難以在書店、出版單位采集到,這就需要不斷走訪一些舊書攤、查找舊書網(wǎng)站,通過“零星買、批量購”的方式,將諸多歷史素材收集到位;
二是交換渠道
各地方志館應加強與各類文化場館之間的資源交流共享。從現(xiàn)象上看,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等各類文化場館與方志館存在明顯的定位及功能差異,方志館加強與各類文化場館之間的資源交流共享,既有利于相互之間的取長補短、錯位發(fā)展,也有利于推動各類文化資源的整體建設進程[2]。方志館應積極與黨政機關、文博單位等建立書籍交換、資料互通渠道,從而拓寬館藏資源。同時加強與外埠地方志機構的聯(lián)系,通過發(fā)信函、電話聯(lián)系、實地考察交流等方式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交換雙方資源,相互借鑒;
三是復制渠道
在與黨政機關、文博單位建立聯(lián)系后,可以通過掃描、復印、拍攝等方式搜集大批資料,既節(jié)約了成本,又能相互補充;
四是征集渠道
將方志館館藏所需書籍、圖片、展品等信息通過網(wǎng)站發(fā)布,熱心市民、地情愛好者、專家學者等可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捐贈。
館藏資料到位后,如何有效進行管理從而最大限度地加大其使用效率成為新的議題。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過建立完善的借閱制度、館藏分類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使館藏管理實現(xiàn)規(guī)范化、制度化。其次,建立電子存儲功能。各地方志館規(guī)模不一,有的方志館館藏面積大,采購經費充裕;有的方志館面積狹小,甚至僅是一間辦公室的容納空間,難以滿足館藏資料的存儲需求。但不論館情差異多大,追求合理的館藏管理模式都是共同的追求?,F(xiàn)代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利用數(shù)字化手段,可以使館藏不再受實際空間大小的制約,可以最大程度的容納館藏資料,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資源,推進數(shù)字化方志館建設也成為方志館未來發(fā)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有條件的方志館可以根據(jù)自身經費情況嘗試建立特色資源數(shù)據(jù)庫、專題數(shù)據(jù)庫等,以不斷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
總之,方志館館藏的建設與發(fā)展不能“閉關自守”“閉門造車”,更不應裹足不前,默守陳規(guī),而應在準確把握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以開放的姿態(tài)加強館際交流與合作,從而為傳播地方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五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作出重要批示。
[2]黃琦峰.簡論方志館館藏資源建設.廣西地方志,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