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慶
摘 要:為了提高金觀音茶葉的產(chǎn)茶質(zhì)量,特開展了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栽培試驗。結(jié)果表明,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混交的茶園土壤比較濕潤,能促進茶樹生長,茶葉生長質(zhì)量高,形成無公害茶葉,成為生態(tài)茶園。
關(guān)鍵詞: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栽培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88-03
金觀音茶葉是由黃旦茶葉嫁接鐵觀音茶葉而形成的,較鐵觀音茶葉生長較快、枝葉茂盛、產(chǎn)量高。其茶葉不僅氣味清香,觀音韻強,而且含有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堿、茶多糖、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解渴、提神、醒腦、減肥美容、降低血脂、抗疲勞等功效。為了提高金觀音茶葉的產(chǎn)茶質(zhì)量,筆者根據(jù)金觀音茶葉的生長特性,對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培育技術(shù)進行了試驗研究。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于安溪半林國有林場碧嶺工區(qū)后山,該地無環(huán)境污染。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型氣候,氣候暖和,雨水充足,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20.5℃,降雨量1 800mm,空氣相對濕度81℃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17℃,極低溫-1℃,7月份平均氣溫28℃,極高溫38℃,全年≥10℃,活動積溫7 000℃,無霜期346d。試驗地海拔高度523~546m,坡位下,坡向東,坡度為10°。建園之地前屬荒山荒地,植被芒萁骨、五節(jié)芒、苦竹。土壤為酸性黃紅壤,土層腐殖質(zhì)層一般,肥力中等,pH值6.2~6.8,屬Ⅲ類立地級的荒山荒地,適宜金觀金茶葉的生長、金觀金茶葉套種柿樹的混交,試驗面積4.0hm2。
2 試驗方法
2.1 試驗設(shè)計 2012年11月下旬開始規(guī)劃,在碧嶺工區(qū)后山山腰下栽培金觀音茶葉柿樹,種植面積4.0hm2,其中試驗(A)金觀音茶樹套種柿樹栽培2.0hm2,試驗(B)金觀音茶葉栽培2.0hm2。試驗(A)金觀音茶樹栽培株行距25cm×25cm,每hm2種植90 000~100 000株,茶葉套種柿樹栽培株行距6.0m×5.5m,每hm2種植300株。試驗(B)金觀音茶樹栽培株行距25cm×25cm,每hm2種植90 000~100 000株。
2.2 栽培技術(shù)及管理措施
2.2.1 整地 2012年11月上旬開始整地,先把陡坡坡度9~10°的土地開墾填好茶園邊岸。畦寬度100~110cm,在畦中挖條溝,溝深50cm×寬50cm。把穴面的表土挖在一邊,再把溝中的黃紅壤挖放在另一邊,然后把原來的表土挖回溝中打碎,檢去石頭等雜物,并施一些過磷酸鈣,與溝中土壤攪拌均勻,再將原溝中哇出來的黃紅壤挖回覆蓋畦面,讓畦中的表土和肥料在一定的時間里發(fā)酵,促進穴中的土壤疏松,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
2.2.2 苗木選擇 金觀音茶葉苗木選擇優(yōu)良茶樹枝葉茂盛,葉片大革質(zhì),選擇無病蟲害的苗穗來采摘。苗葉穗條來源于鐵觀音茶葉發(fā)源地西坪鎮(zhèn)堯陽村,苗葉苗木由本場購買在紅墓工區(qū)扦插培育。苗木經(jīng)過1a的培育,一年生茶苗生長平均高度達29cm,地徑粗0.23cm,其茶葉苗木規(guī)格標準符合國家有關(guān)苗木規(guī)定。
2.2.3 栽培精細
2.2.3.1 栽培時間 2013年1月上旬,在下雨天之后,穴中土壤濕潤后進行起苗栽培。種植前先將茶葉苗木和柿樹苗木打黃泥漿(黃泥漿是用93%的黃紅壤細土和6%的黃牛鮮糞便及1%的鈣鎂磷攪拌均勻后,再加水攪拌成黃泥漿)栽培。
2.2.3.2 栽培方法 苗木種植時,埋土要比原來的苗徑在地面上增加1~2cm厚,把穴面松土壅成面包型,這樣種植后茶葉和柿樹若氣候長期干旱時,穴中的土壤不會干燥,茶葉苗木和柿樹苗木不會被暴日嗮造成苗木枯干,或氣候長期下雨穴中不會積水,不會造成茶葉柿樹根系腐爛死亡。苗木栽培后,再用稻草覆蓋放在苗木兩旁,一般厚度3cm左右,這樣可保持苗木地表面土壤濕潤,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4 茶樹管理
2.2.4.1 水分管理 金觀音茶葉苗木栽培之后,若天氣發(fā)生干旱,苗木要澆水。長期下大雨,茶園要排澇,預防茶園積水造成茶苗浸水死亡。
2.2.4.2 合理施肥 茶苗種植35d左右,可以施一些農(nóng)家肥,或適當在茶樹傍邊施一些經(jīng)過發(fā)酵無公害的有機肥料,肥料施后再用細土覆蓋肥料,避免造成肥料蒸發(fā),影響茶樹的吸收,讓茶苗木能及時吸收到肥料,促進茶樹生長。也可根外施肥,噴灑發(fā)酵0.2%的人尿水或0.2%的尿素水,使茶葉苗木快速生根、根系伸展,及時萌芽加快抽梢。
2.2.4.3 苗木調(diào)查與補植 苗木栽培3個月后,對不同試驗地的苗木成活率進行調(diào)查,在各試驗地里設(shè)4個臨時樣地,各選取30株,檢查苗木成活率,并對苗木死亡株數(shù)進行補植,具體見表1。
2.2.5 病蟲防治 茶園病蟲害要以防為主,防治并舉,一般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無毒害農(nóng)藥防治。
2.2.5.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各種天敵捕食,以蟲治蟲,或用寄生致使害蟲死亡。在茶園常見的捕食昆蟲有瓢蟲、蟑螂、蜘蛛等,寄生昆蟲有寄生蜂和寄生蠅兩大類,這些寄生性昆蟲都會產(chǎn)卵生于在其它昆蟲的卵、幼蟲或蛹的體內(nèi)外致使害蟲死亡。
2.2.5.2 物理防治 在成片的鐵觀音茶園內(nèi),可設(shè)置幾盞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利用太陽能頻振式殺蟲,減少蟲害危害。
2.2.5.3 化學防治 茶園嚴禁高毒殘留性的農(nóng)噴灑防治蟲害。一般使用低毒農(nóng)藥,在茶葉采摘季節(jié)一個月前,根據(jù)蟲情預報,可選用生物農(nóng)藥天霸1 000倍或80%敵敵畏2 000倍或98%巴丹1 000~1 500倍噴灑。也可用滅螨靈2 000~3 000倍或25%撲虱靈800~1 000倍防治,或用波爾多液、亞硫合劑等藥物防治,消滅各種害蟲。
2.2.6 生長量調(diào)查 金觀音茶葉經(jīng)過3a的生長,茶葉生長枝葉茂盛,在試驗地里設(shè)4個樣地,對茶樹進行調(diào)查,各抽查30株,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茶葉生長平均茶樹高53.0cm、茶樹莖3.4cm、茶冠54.0cm,柿樹生長平均樹高1.9cm、柿莖6.2cm、柿冠120cm,純金觀音茶葉生長平均茶樹高48.0m、茶樹莖3.2cm、茶冠48.0cm,具體見表2。
2.2.7 采茶修剪 由于立地條件好,土壤肥沃又濕潤,經(jīng)過3a的經(jīng)營管理,撫育施肥,茶樹、柿樹生長快,茶樹、柿樹生長良好,枝葉茂盛。為了提高茶葉生長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第3年春季春茶采摘后,茶樹必須進行適當修剪,才能促進茶樹更快發(fā)芽生長。茶樹修剪后高度距地面一般45cm左右。每年修剪1次,茶樹修剪后要施肥,一般施尿素或茶葉專用化肥,以促進茶樹生長。每季每hm2平均可產(chǎn)1 500kg干茶。柿樹生長良好,樹高平均為2.5m,柿樹開始開花結(jié)果,每hm2平均可產(chǎn)生果1 000kg。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成活率分析 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栽培,種植3個月后,對試驗(A)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的茶樹成活率和試驗(B)金觀音茶葉的茶樹成活率各抽查30株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試驗(A)的茶樹成活率比試驗(B)的茶樹成活率高2%、茶樹高2.0%、茶莖粗4.0%、茶葉樹冠大4.0%??芍鹩^音茶葉套種柿樹茶樹栽培,比純金觀音茶葉的茶樹栽培生長良好。
3.2 生長量分析 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栽培,經(jīng)過3a的經(jīng)營管理,試驗(A)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茶樹生長良好,比試驗(B)金觀音茶樹生長枝葉茂盛,茶樹高大5.0%、茶莖粗4.0%、茶葉樹冠大4.0%??梢?,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栽培生長的茶樹,比純金觀音茶葉栽培生長的茶樹產(chǎn)茶效果好,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又能產(chǎn)柿果,經(jīng)濟效益高。
3.3 茶葉質(zhì)量分析 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培育技術(shù)試驗,經(jīng)過3a的經(jīng)營管理,對金觀音茶葉一年四季茶青的采摘。茶葉的采摘一般2~3葉,使用(A)茶青葉片大小,比試驗(B)金觀音茶葉均勻,葉色深綠,富光澤,葉片新鮮。對茶葉的驗青,按鮮葉質(zhì)量的“嫩、鮮、凈、勻”程度進行檢測,茶青無雜物污染,茶葉質(zhì)量符合標準要求。茶青制成工夫茶,茶干,外形烏黑,條索卷曲圓,沉重,色澤綠潤。經(jīng)泡,滋味醇厚甘鮮,回甜悠長,香氣清芳高強,具有特殊香味“觀音韻味”,成為優(yōu)質(zhì)茶葉。
4 結(jié)論
由本次研究可知:金觀音茶葉與柿樹混交栽培,生產(chǎn)出的茶葉優(yōu)質(zhì),這是因為柿樹樹冠龐大能遮陰茶樹擋住灰塵,保持茶園土壤濕潤,從而促進茶樹生長,另外柿樹可讓鳥類棲息消滅害蟲,減少其危害茶樹。因此,金觀音茶葉套種柿樹栽培模式值得推廣應(yīng)用。
參考文獻
[1]王青天.鐵觀音茶葉無性繁殖育苗技術(shù)[J].林業(yè)實用技術(shù),2005,37(1):26-27.
[2]高全裕.優(yōu)良品種鐵觀音茶園栽培技術(shù)[J].湖北綠色科技,2010,5(5):97-99
[3]林勝杰,王青天.鐵觀音茶葉無公海栽培[J].林業(yè)實用技術(shù),2006,59(11):16-18
[4]劉新.有機茶生產(chǎn)與管理技術(shù)問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1):81-83.
[5]王振忠.楊忠耿等閩南烏龍茶[J].福建科學技術(shù),2006,10(1):3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