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小珍 袁艷
【摘 要】圖書是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與構建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是提升公共服務文化整體水平。本文以圖書館服務功能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圖書館服務的構建方法: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豐富資源建設,開展特色館藏; 加深文化產業(yè)合作; 開展延伸服務,提升服務能力;關注特殊群體,打造服務品牌。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書館;服務功能
1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確保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而進行的制度設計、產品供給和體系建設,其目的在于豐富精神生活,傳播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具體則包括為實現上述目的而存在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文化設施、文化隊伍、文化網絡及其服務內容的總和。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精神文化支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根本目的是要更加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各種文化權益,通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平等的、廣泛地參與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與供給,從而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與企業(yè)及其它社會組織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的初步確立,大量與公民相關的社會公共服務事務應該有相應的社會組織來承擔。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的關系,形成政府為主導,文化企業(yè)、非政府組織、文化事業(yè)單位等各方面共同參與、合作共建制度框架,以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充分滿足公民文化需求。
2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功能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是公共圖書館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圖書館的工作體現著公民的文化權利,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是在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的組織和監(jiān)督下開展文化服務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因此,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是其它文化事業(yè)單位、非政府組織難以達到的。
3 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的實現與構建
3.1 完善基礎設施,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通過強化資金保障和制度保障體系,加強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圖書網絡,重點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通過合理布局圖書館的地域分布增強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力。加強圖書的設施建設,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提升圖書館的人文品質。
3.2 豐富資源建設,開展特色館藏
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逐漸向多元的方向發(fā)展,圖書館的文化服務應該適應社會文化發(fā)展和讀者的文化需求,這就要求圖書館不斷豐富作為服務內容的自身資源,以確保圖書館的服務具有針對性。從館藏信息內容上來說要盡可能充實圖書館文化信息的覆蓋范圍:從館藏信息的結構來說,要由單一的實體文獻與數字虛擬文獻相結合發(fā)展,重點發(fā)展與信息時代信息傳遞相適應的數字化、電子化、網絡化信息資源。為適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圖書館逐步建立具有本館特色的文獻結構和信息體系,同時對館藏文獻信息進行深度開發(fā),資源整合,加強特色的數據庫建設,加強對特色文化的發(fā)展和完善,使特色繼續(xù)和延伸。
3.3 加深文化產業(yè)合作
圖書館要加強與出版社、新華社以及信息公司等文化產品生產部門的合作,解決了圖書館出版信息不全和信息收集困難的問題從而保證館藏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化。圖書館加強與出版社合作,把出版社作為圖書館的直接供貨商,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提高了采購速度。探索業(yè)務外包等合作方式,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服務和管理效益,通過委托企業(yè)或團隊提供各種業(yè)務活動和服務,以起到降低資源建設成本、提高服務效率的效果。通過業(yè)務外包的開展,可以集中圖書館的力量完成核心任務和目標,大大提升圖書館的整體實力。
圖書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基礎設施和文獻資源,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能力,最大限度實現自身經濟效益。根據用戶需求開展學習咨詢服務,對用戶要求的課題進行科技查新,開展社會教育培訓,開發(fā)收費的專題講座等方式向用戶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使圖書館經濟效益日益顯著,使文獻信息咨詢成為圖書館文化產業(yè)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文獻信息資源及人力資源,大力發(fā)展圖書館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圖書館文化產業(yè)的根本保證。
3.4 開展延伸服務,提升服務能力
加強圖書館服務工作,延伸圖書館服務網絡,提高延伸服務的輻射能力,有利于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政府投入的社會效益,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有效方式。這就要求公共圖書館大力構建圖書網絡發(fā)展模式,大力推進總分館模式,形成多方共贏、社區(qū)居民和農民收益的建設模式,促進了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合理布局,優(yōu)化了文獻資源的合理配置。
3.5 關注特殊群體,打造服務品牌
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的權利,不受年齡、種類、性別、宗教、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對不能享用常規(guī)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yī)院病人或監(jiān)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
(1)為特殊群體—殘疾讀者服務。立足創(chuàng)新,突破單一服務方式,開辟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項目,根據殘疾讀者的不同(下轉第107頁)(上接第47頁)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進行分別服務,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
(2)成立益智館,為未成年人服務。開放未成年人益智性玩具,開展了“益智玩具培訓及比賽”和“益智玩具進校園活動”,開展親子活動區(qū)域,孩子們在看書、玩玩具的同時,家長可以上網、看書、看報,實現人性化服務。
4 小結
公共圖書館必須以服務大眾為目的,以極具特色的服務滿足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讓圖書館的服務更多的貼近群眾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圖書館服務的構建方法:
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豐富資源建設,開展特色館藏; 加深文化產業(yè)合作; 開展延伸服務,提升服務能力;關注特殊群體,打造服務品牌。
【參考文獻】
[1]周月蓮,魏聞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圖書館創(chuàng)新發(fā)展策略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5).
[2]王永忠,牛淑好.淺談高校圖書館社會文化服務的現狀和保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1).
[3]許曉霞.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理論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4).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