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祥
信仰是指基于對某種主張的信服和對某種對象的尊崇、敬畏而把它奉為人生的最高價值。信仰具有自由性和可選擇性——你可以信奉這種道義,也可以尊崇另一種道義。而道德則是指在生產(chǎn)和生活等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公眾普遍認可的言行準則。道德具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和約束性——無論你是否愿意遵循,道德始終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信仰是道德的基礎和源泉,反過來,道德對信仰又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道德基于信仰,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另一方面,只有基于信仰的道德,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被普遍認同并長期堅守。反之,如果道德脫離了信仰的根基,則是蒼白的、被動的和無力的,很難得到全社會普遍認同。
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認為,“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改變?nèi)齻€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的改變?!彼赋?,這個順序絕不能顛倒,如果顛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徑,其實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這個順序走的,而清朝則反著來,結(jié)果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福澤諭吉提到的“人心”,其最高層面,實際上主要指的就是信仰和道德。
信仰是一種心靈的力量,它讓人持守自我人格,明辨是非對錯,努力積極向上。信仰使生命有了價值和意義。而道德則通過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成為影響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另一重要力量;同時,道德對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也發(fā)揮著重大作用。人不能沒有信仰,也不能盲目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會為了自己的欲望置道德于罔顧;盲目信仰的人,會為了自己的信仰置道德于罔聞。說到底,信仰和道德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靈魂。溫家寶總理在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特別強調(diào):“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市場經(jīng)濟時代,重視合法利益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對于利益的過度追逐,徹底推翻了中國人幾千年來“重義輕利”的文化傳統(tǒng)。毫無疑問,“義”強調(diào)精神價值,“利”體現(xiàn)物質(zhì)利益。如果一定要在精神價值和物質(zhì)利益之間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優(yōu)秀文明,都是主張選擇前者而忽略后者的。然而由于人的無窮的欲望和貪婪的本性,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往往“利”字當頭,見“利”忘“義”,在“物質(zhì)至上”、“財富導向”的價值觀中,很容易就偏離了正確的信仰,社會上物欲橫流、金錢至上、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等不良思潮不斷蔓延。
當今社會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客觀代價是貧富差距拉大了。尤其是極少數(shù)人通過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商業(yè)賄賂、徇私舞弊等非法手段一夜暴富,引起了人們對“仁、義、忠、信”和“真、善、美”等傳統(tǒng)信仰的質(zhì)疑,造成信仰迷失,以至于許多人在感嘆道德滑坡。
本來適當?shù)嘏猩鐣撁娆F(xiàn)象,有利于弘揚社會正氣,但如果正面宣傳的“聲音”弱于負面批判的“聲音”,就會讓民眾感到社會正氣不足,從而信仰迷失。還有一些人假借抨擊之名,故意夸大社會負面問題,趁機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和社會文明,并以此否定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否定黨的領(lǐng)導,否定社會主義。另外,對于先進典型的宣傳工作明顯不“接地氣”,脫離實際,遠離群眾,隨意拔高正面人物,不僅沒有起到弘揚正氣的作用,反而引起民眾的反感。
《論語》記載,學生問孔夫子:一個國家要在政治上安定要有哪幾個條件?孔夫子答道:足食,足兵,民信之可矣??梢娒裥诺闹匾H欢?,近年來作為政府喉舌的新聞媒體,卻出現(xiàn)了做假廣告、出售偽劣商品、刊登假新聞、索要“封口費”等問題;社會公眾人物唱著社會主義國家好,人往資本主義國家跑,喊著無產(chǎn)階級口號,過著資產(chǎn)階級生活,等而下之者甚至涉“黃”、涉“賭”、涉“毒”;部分公職人員腐敗、徇私舞弊、出爾反爾等問題頻出,甚至個別官員欺壓群眾、與民爭利……這些問題,都使新聞媒體、社會公眾人物、公職人員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逐步下降。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愿意相信上帝,甚至相信鬼神、邪教,就是不相信新聞媒體和政府的原因。
如何用信仰和道德構(gòu)筑民族之魂?
一是要用先進文化塑造民眾的信仰。扎實推進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凝聚人、引導人、激勵人、塑造人,形成積極幫助他人、傾力奉獻社會的良好社會風氣,使弘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成為自覺自愿的全民行動。如果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理解,那么在行為上就不會表現(xiàn)出極度信奉和遵循,更不可能把它作為自己堅定的人生信仰去為之付出畢生的精力。因此,要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不僅要讓廣大黨員干部樹立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而且也要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中生根發(fā)芽。
二是要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24個字分三個層次精辟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健康積極的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確立不僅關(guān)系到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而且還關(guān)系到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要確立公民行為規(guī)范,善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因為這是當代價值觀的歷史根源,是維系民族團結(jié)的血脈,也是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礎。
三是要堅持通過正面宣傳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向上的精神,一個發(fā)展的社會總有一種積極的主流。大力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和光明進步的社會本質(zhì),是正面宣傳的根本要義,也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和期盼。大力推進宣傳內(nèi)容創(chuàng)新,進一步改進成就宣傳、典型宣傳等,在真實可靠上動腦筋,在可親可敬上做文章,使正面宣傳讓人愛聽愛看、產(chǎn)生共鳴,使先進典型讓人信得過、看得懂、學得到。同時,要拓展正面宣傳陣地,占領(lǐng)信息傳播制高點,引導廣大群眾多看主流,少看支流;多看光明面,少看陰暗點;多看深層本質(zhì),少看表面現(xiàn)象。堅持不懈轉(zhuǎn)作風、正學風、改文風,多講管用的短話、淳樸的實話、富有活力的新話,以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文風增強正面宣傳的實際效果。
四是要構(gòu)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氛圍。一段時間以來,浙江衛(wèi)視的“中國好聲音”節(jié)目紅遍大江南北,萬人海選、聽聲音不看相貌等比賽規(guī)則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可,這一現(xiàn)象證明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向往。通過規(guī)則、制度的調(diào)整和完善,逐步建立積極向上的社會規(guī)則秩序,讓民眾切身感受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存在,才能使他們走出信仰的迷茫,爭做有理想、有目標、有奮斗、有成績的人。同時,要通過適當?shù)姆绞?,提高新聞媒體、社會公眾人物及公職人員的公信力,使他們在積極的社會輿論中發(fā)揮重要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