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機是空中指揮所,是整個飛行隊伍的神經(jīng)中樞。而這神經(jīng)中樞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完成這項工作的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
潘玉華所在的軍工研究所承擔著捍衛(wèi)國家電磁空間安全的重任。這一次,她要做的是一種叫做植柱的工藝。在一塊一元硬幣大的電子板上,焊接1144根細小的鉛柱。一千多次重復卻要保證和第一次一樣的精度,沒有任何機器輔助全憑手感。設(shè)計師陳林告訴我們,正是潘玉華的這一手絕活為衛(wèi)星的研發(fā)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同事們知道,潘玉華為了練就這樣一手功夫吃了多少苦頭。
2009年,所里接受了北斗衛(wèi)星研發(fā)的任務(wù),潘玉華就發(fā)現(xiàn)她接到的電子元器件越來越精密,集成度越來越高。有一天,質(zhì)量師梁劍東就拿著這樣一塊出了點小故障的電子板地找到潘玉華。
為了快速判斷故障,粱劍東要求潘玉華把這1144個小腿拆下來,找到故障之后再原樣焊回去。時間不等人,潘玉華接受了挑戰(zhàn)。她屏氣凝神,一動不動,坐了四個小時,第一塊電子板終于焊接完成。隨后,她又一口氣焊完了四塊這樣的電子器件,任務(wù)完成了,她整個人都僵硬了。第二天,她把器件交給粱劍東的時候,讓粱劍東吃了一驚:“跟原廠出來的,沒有解焊之前基本上看不出差距?!?/p>
潘玉華把這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變成駕輕就熟的絕活,突破了自身的極限?,F(xiàn)在她完成一塊一千多根的植柱只需要兩個多小時。
潘玉華在軍工精細焊接的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從沒做過別的工作,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讓手更穩(wěn)定,心更寧靜。同事們經(jīng)常能看到她很晚了還在獨自加班研究技術(shù)。
工間休息的時候,潘玉華會帶著徒弟們做投硬幣的練習。在已經(jīng)盛滿水的水杯中投入一元硬幣,保證水不會溢出,為的是鍛煉觀察力和手的平衡感。潘玉華的最高紀錄是45枚硬幣。
在廠里,潘玉華是技術(shù)水平最高的師傅,也是最嚴苛的師傅。因為20年前她剛?cè)霃S時,師傅就是這樣要求她的,而潘玉華還曾為此掉過眼淚。然而一次機會,師傅派她出差去給戰(zhàn)士們維修飛機上的功能模塊,她才真正體會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那是一場下了整夜的大雪,第二天寒風依舊刺骨,潘玉華維修飛機時發(fā)現(xiàn)烙鐵的溫度不夠,于是身邊的戰(zhàn)士們便把他們的大衣脫下來,圍住焊點擋風。那次,潘玉華也見識了戰(zhàn)士們在冰天雪地里堅持訓練的場景。盡管部隊條件艱苦,可戰(zhàn)士們給她騰出一間最溫暖的宿舍、準備了全新的被褥,還特意給她打來開水燙燙手。戰(zhàn)士們的真誠熱情和對國家的忠誠都讓潘玉華感動。這是潘玉華第一次接觸飛機,見到真正的飛行員,那場面震撼了她的內(nèi)心。
“真正看到我做的東西,誰在使用它,誰在進行操控,進行掌握的時候,這個心情真的是非常覺得自豪的感覺。所以我覺得自己,對軍工人要求會更加嚴格,更加苛刻,因為他們的生命是由我們來保障的。”潘玉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