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的生產批判視角之于環(huán)境難題的意義——從托馬斯·普林森的消費批判談起

        2016-02-20 13:06:34蔡華杰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6年2期

        蔡華杰

        ?

        馬克思的生產批判視角之于環(huán)境難題的意義——從托馬斯·普林森的消費批判談起

        蔡華杰

        摘要:普林森將消費視為對產品的使用以及對資源的消耗,并由此形成了從消費視角審視環(huán)境問題的三個基本概念:基礎消費、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這成了不少學者進行消費批判的范式,但他只將消費行為視為一種“既定現(xiàn)象”加以經驗描述、批判并進行推導,而回避了產生現(xiàn)象的本質。因此,在尋求出路的時候,難以尋找到實現(xiàn)消費轉型的土壤和驅動力,變革就只能停留在對消費的道德批判和烏托邦的期待中。由此,回到馬克思的生產批判視角,以廢棄和浪費為例,我們就可以知曉其對于消費批判的意義在于:如果我們不僅僅將消費理解為一種個體行為,而是一種與生產相聯(lián)系的社會關系行為的話,那需要變革的就不僅僅是消費行為,而且包括生產行為,并且要通過變革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來形成綠色消費模式。

        關鍵詞:托馬斯·普林森; 消費批判; 生產批判; 環(huán)境難題

        面對資源環(huán)境問題,公民的消費行為常常成為眾矢之的,諸多不良的消費行為造成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要求改變不良消費行為的廣告標語,以期對公眾起到警示和勸導作用。然而,這顯然低估了矯正公眾消費行為的阻力。本文從托馬斯·普林森(Thomas Princen)的消費批判談起,試圖通過對其消費批判視角的再批判,指出回到馬克思的生產批判將對理解環(huán)境問題提供一個更好的視角。

        一、 普林森的消費批判范式

        普林森1988年于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xiàn)就職于密歇根大學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他早年曾研究過國際沖突問題,著有《國際沖突中的調解人》(IntermediariesinInternationalConflict),之后逐漸轉向并致力于社會與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問題的研究,其中涉及可持續(xù)原則、環(huán)境非政府組織、資源應用倫理學以及能源轉型等問題,但縱觀其學術生涯史,對消費議題的研究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普林森撰寫的與消費相關的專著《充裕的邏輯》(TheLogicofSufficiency)和主編的《直面消費》(ConfrontingConsumption)均獲得國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的“哈羅德和瑪格麗特·斯普羅特獎”(the Harold and Margaret Sprout Award)。促使其轉向的原因在于,消費不可侵犯的觀念在當時占據了主流位置,在環(huán)境問題面前,由于消費是不可侵犯的,導致生產的增長也是不可侵犯的,由此所帶來的是在不撼動生產不斷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將生產的增長與地球的物理極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調和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也就是如何更好地進行生產的問題。如果水資源供應緊缺,人類就必須生產更多的水,而不是消費更少的水;如果機動車在制造污染,制造商就應該生產催化式排氣凈化器,而不是限制對汽車的消費。普林森將消費不可侵犯前提下人們對環(huán)境問題的回應視為一種“環(huán)境修補”。

        顯然,從消費不容置疑的前提出發(fā),這些改進措施仍無視生產與生態(tài)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由此,批判的視角就指向這一前提,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實現(xiàn)消費批判的轉向。為了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消費的視角,普林森采取了兩條方法論路徑*Thomas Princen.“Consumption and Its Externalities:Where Economy Meets Ecology”.in Thomas Princen,Michael Maniates,Ken Conca(eds.).Confronting Consumption.Boston:MIT Press,2002,pp.26~31.。

        一是將消費視為對產品的使用(consumption as product use)。這種路徑依舊在消費者主權理論的框架下捍衛(wèi)消費的不可侵犯性,繼續(xù)沿用當前主流的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二分法,重新對消費進行理解。對此,不少學科,如微觀經濟學、市場營銷、社會學、人類學、社會歷史理論等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只是缺少了對消費外在性(externalities of consumption)的揭示和分析。

        普林森認為,對消費及其外在性的研究必須考察作出消費的決定及其對生物物理環(huán)境的影響,傳統(tǒng)的研究起點是人們所作出的購買決定。從生產的視角出發(fā),生產者并不會關注消費者購買商品后的影響。但是,這樣一種消費決定既是一種購買決定,也是一種使用產品決定,無論是購買還是對產品的使用都會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由此,從消費的視角出發(fā),就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方面,當我們不僅僅評估生產的影響,還評估使用產品的影響時,在何種條件下,個體會選擇購買對環(huán)境影響小的產品?另一方面,在何種條件下,個體會選擇通過非購買的方式或獲取非物質性產品來滿足自身的需要?普林森認為前者已經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了,而后者是一個難以回答但卻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個體通過消費來滿足自身的需要,有些需要是必須通過購買來滿足的,例如,大米、電力、高科技設備,而有些需要則不一定要通過購買來實現(xiàn),例如,想要有音樂體驗的人,可以通過購買唱片來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邀請懂音樂的朋友開一場即席演唱會來實現(xiàn)。對此,當前的研究較少,這或許是因為我們難以獲得非購買行為的經驗數據,但普林森的直覺是:在一個價值是由市場交易決定的系統(tǒng)中,探討非購買行為顯然有些不入流。如果從消費視角出發(fā)進行研究,則一種通過非購買行為來滿足個體需要的現(xiàn)象將成為重要的關注點。

        二是將消費視為消耗(consumption as “using up”)。普林森認為,第一種方法論路徑的重要性只是因為其所處的“霸權”地位,把需求對環(huán)境的影響抽取出來進行研究,可以在不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設想下,即不挑戰(zhàn)消費的不可侵犯性下,豐富現(xiàn)有的研究傳統(tǒng)并為決策者提供政策建議。然而,要真正由生產視角向消費視角轉換,這樣的二分法遠遠不夠,需要采取第二種方法論路徑,即要突破這樣的二分法,將消費視為一種資源消耗,并研究資源獲取、加工和分配過程中的風險。這一路徑與生態(tài)經濟學將人類的經濟活動視為有限的、封閉的生物物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類似,消費是人類消耗物質、能源和其它有價值物品的活動。這種路徑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視為消費,它將推動我們去質疑主流的生產視角所認為的“商品是好的,更多的商品是更好的”,將使我們看到所有經濟活動對生態(tài)意味著什么。

        一種超越供給與需求二分法的消費,要從生物物理環(huán)境及其與人類行為的相互作用中來理解,這種相互作用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物資供給,即人類為了生存和再生產必須占有一定的物質和能量??梢詫⑽镔Y供給分為三類:狩獵/采集、耕作和制造。這三類物資供給顯然都屬于生產的范疇,特別是耕作和制造更是增加價值的過程,但是,如果從消費的角度來看待,這三類物資供給又意味著什么呢?普林森指出,《美國傳統(tǒng)辭典》對消費的解釋是消耗。從熱力學角度看,就是熵的增加;從生物學角度看,就是人類獲取有用的物質和能量以維持生存和再生產,最終實現(xiàn)基因的傳承;從社會的角度看,就是人類使用物質和能量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集體認同和自主性。所以,對消費行為的界定意味著物資供給是在不斷消耗物質和能量以滿足個體或群體的需要。在狩獵/采集時代,當鹿被射殺、蘋果被采摘,消費行為就開始了;當鹿和蘋果的物質形態(tài)和其中所包含的能量最終被人類所耗盡,消費行為就結束了。這樣一種消費行為是最基礎的層次,是內在于所有生命之中的。到了耕作時代,當一片森林被砍伐,一片草地被翻耕,消費行為就開始了;當人類收獲莊稼,木頭被燒盡或者面包被吃掉,消費行為就結束了。在制造時代,人類利用土壤、水資源乃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用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物質,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不僅利用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且將生態(tài)系統(tǒng)視為廢棄物容器。例如,將原木加工成木材再制作出家具,需要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低熵燃料和廢棄物的存放場所。從消費的角度看,這一過程就是人類使用二次資源(能源、生態(tài)承載能力等)去擴大和加速對原初資源(森林、草地、漁場等)的使用。

        在上述兩條方法論路徑下,普林森發(fā)展出了從消費視角審視環(huán)境問題的三個基本概念:基礎消費、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Thomas Princen.“Consumption and Its Externalities:Where Economy Meets Ecology”,pp.32~35.。為了生存,所有的有機體都必須消費,即消耗資源。普林森將這種意義上的消費稱為“基礎消費”。它是所有有機體正常的生物性功能,人類也無例外,每一個人通過消費滿足身心需要并得以生存和再生產。個體的每一基礎消費行為會改變環(huán)境,消費行為的總和則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倘若從消費這一自然性出發(fā),所有的消費行為及其后果都是無可厚非的,人類可以生存為借口為消費進行辯護,包括人口爆炸與沖突,甚至以犧牲其它物種來換取人類的生存所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后果,由此一來,對消費的批判就無從談起。但在普林森看來,如果引入消費的社會性視角,即在聯(lián)系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如人口沖突、物種滅絕、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的不斷退化、個體的生育和發(fā)展?jié)撃懿粩嗤嘶炔豢深嵏驳暮蠊?,消費的“問題性”就凸顯出來,表現(xiàn)為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

        過度消費是一個總量意義上的概念,指的是消費水平超過了物種維持自身生命的體系。從適者生存的角度看,個體的消費行為是合理的;在國際市場中,為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力,促進整體的消費也是合理的。但當消費的總和效應超過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和作為廢棄物容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吸納能力時,過度消費終將給人類和其它物種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而不當消費是關乎個體意義上的概念,即個體的消費行為雖然不一定會對人類和其它物種產生不良的總和效應,但是卻會傷及個體的福祉。不當消費可以在多個維度上發(fā)生:從生理學上看,當個體攝入過多的食品或者吸毒,就是不當消費;從心理學上看,當個體陷入永不滿足的廣告陷阱,連續(xù)不斷地進行購物時,就是不當消費;從經濟學上看,當個體承擔繁重的工作卻沒有獲得額外的收入時,就是不當消費;從生態(tài)學上看,當個體對資源的消費傷及資源本身以及依賴此資源的人時,就是不當消費,例如,當一個個體在易受侵蝕的斜坡上建造別墅時,從近期看,別墅將會增加遭受大范圍侵蝕的可能性,別墅本身也會遭受破壞,再如,當個體使用含鉛的建筑漆時,從長遠看,這將影響后代人的發(fā)展。

        二、 普林森消費批判的影響和局限性

        普林森的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概念成了不少學者進行消費批判的范式,因為無論是從何角度對消費進行批判,對消費的不滿均在這一范式的框架范圍內。較早對消費問題進行研究的世界觀察研究所就集中于對過度消費的批判。我們都知道著名的IPAT公式,它講的是人口、富裕程度、技術對環(huán)境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是人口和技術對環(huán)境的影響,1974年成立的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原先將研究議題集中于人口問題,警醒人們要重視人口爆炸的問題,因此,被稱為“人口的馬爾薩斯主義”(demographic Malthusianism)。后來,較早提醒人們要注意消費(人們將消費水平等同于富裕程度)對環(huán)境的影響的也是世界觀察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艾倫·杜寧(Alan Durning)。杜寧在《多少算夠》一書的前言就指出:“消費是三位體中被忽略的一位,如果我們不想走上一條趨向毀滅的發(fā)展道路的話,世界就必須面對它。這個三位體中的另外兩位——人口增長和技術的變化——已引起了注意,但是消費卻始終是默默無聞?!?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畢聿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前言第5頁。由此,關注的視角就從“人口的馬爾薩斯主義”轉向“經濟的馬爾薩斯主義”(economic Malthusianism)。所謂“經濟的”,指的是同人口數量相近甚至更多的國家相比,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的國家對環(huán)境的影響更大,因為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的國家消費水平也往往越高。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公眾不斷增長的消費超過了地球的生態(tài)承載能力,例如,有研究顯示,過度消費食物引起的肥胖與全球變暖之間的聯(lián)系:2008年,英國倫敦衛(wèi)生和熱帶醫(yī)學學院研究人員在《柳葉刀》雜志上發(fā)表報告說,全球變暖,肥胖也是幫兇。這是由于肥胖者要吃更多食物,交通出行時耗費更多燃料,肥胖者每天需要3960卡路里熱量才能保證體能和日?;顒拥男枰润w重正常者高出18%*《全球變暖 肥胖是幫兇》,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6/content_8186721.htm,2008-05-16。。直至2010年,同樣是世界觀察研究所,其年度報告《世界狀況》將全球生態(tài)危機歸咎為消費文化。該報告指出,人類內嵌于文化體系之中,為文化所塑造和限制,讓身處消費者文化的人們抵制消費,有如讓人們停止呼吸,因此,要預防人類文明的崩潰,就需要主流文化模式的變革,由消費主義文化向可持續(xù)文化轉變。在這一進程中,個體和社會的選擇將會使生態(tài)破壞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或者更好的結果將是修復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Erik Assadourian.“The Rise and Fall of Consumer Cultures”.in Worldwatch Institute(eds.).State of the World.New York:W.W.Norton,2010,pp.3~4.。

        而有的學者則從普林森的消費批判范式出發(fā),闡發(fā)了資源環(huán)境視域下的消費問題。如德國漢堡大學哲學系的托馬斯·施拉姆(Thomas Schramme)認為,普林森對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的區(qū)分有助于對消費問題的探討*Thomas Schramme.“When Consumers make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 Choice”.in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011,(20),pp.344~345.。他對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作出了自己的詮釋。一種消費行為之所以是過度的,是因為其超過了正常的或可接受的點,這個點可以是個體的,用于確認個體消費的許可限度,例如,每日所能攝入的最大能量、人均最大的碳排放水平等。不當消費可以有多種情形:第一,體現(xiàn)為相對意義上的不當消費,它意味著存在著更好的消費選擇,而個體或群體卻沒能作出這種選擇,換句話說,存在著相對更好的消費選擇,如環(huán)境友好型的消費選擇,不當消費就是沒能履行這種消費行為。第二,體現(xiàn)為絕對意義上的不當消費,即指向消費行為本身,認為個體或群體沉溺于消費本身就是錯誤的。這常常在一些反消費主義的宣言里體現(xiàn),例如,弗洛姆的《占有還是生存》、杜林的《多少算夠》。第三,體現(xiàn)為消費本身的缺失,即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被消費掉。這也是一種不當消費,因為生產意味著對資源的使用,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沒有得到消費,則意味著對資源的浪費。

        普林森的消費批判范式看似具有很高的正確性,但從消費入手企圖解決資源環(huán)境問題還是面臨著不少困境。就普林森的方法論而言,將消費視為對產品的使用源于其對消費外在性的發(fā)覺和揭示,所以,他提醒人們要購買低環(huán)境影響的產品,甚至不購買產品。但正如他自己所提問的,在何種條件下才會發(fā)生這種情形呢?換句話說,消費者為了避免或盡量產生較小的外在性,其作出行為改變的驅動力何在?當一種環(huán)保型產品的售價遠遠高于普通產品的時候,難道消費者會自動出于環(huán)保的目的而購買前者嗎?將消費視為消耗,把生產活動也視為一種消費活動,其實也就是將人類的一切行為活動都視為消耗資源的行為,這可以說是對消費的廣義理解,對提醒生產者和消費者注意自己的消費行為同時是一種消耗資源的行為是有益的,但這種不區(qū)分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的方法,原本應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承擔的責任,在現(xiàn)實中卻會引發(fā)生產者與消費者在環(huán)境責任上的相互指責,而且在生產者的強勢地位和消費的公眾性理解面前,對消費的批判往往掩飾了生產對資源環(huán)境的破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普林森在論述不當消費時均指向了個體的消費行為。

        普林森所提出的過度消費和不當消費概念,盡管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問題式”消費,但循著這樣的消費批判思路,解決問題的出路自然還是指向消費。過度消費是量意義上的“問題式”消費,解決之道就是提倡適度消費,將消費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不當消費是質意義上的“問題式”消費,解決之道就是實現(xiàn)消費行為的轉型,轉向低碳消費、可持續(xù)消費之類的綠色話語。采取的具體措施則包括道德變革和法規(guī)制約。國內有學者就提議,一是進行低碳消費的理念宣傳和行為引導,二是制定和實施刺激低碳消費的政策和措施,三是制定和完善低碳消費的法規(guī)和制度*羅來軍等:《以低碳消費推動社會建設》,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3月6日,第B02版。。不可否認,消費行為的控制與改變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這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如何使宣傳效應起作用引起道德的真正變革?如何使各項法規(guī)政策真正貫徹落實?發(fā)展了普林森消費批判范式的施拉姆反過來對這一批判進行了批判,他指出,要求適度消費,將消費總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會使人類時時刻刻徘徊在災難的邊緣,因為在合理范圍內人類的消費總量會一直無限接近崩潰點。而相對意義上的不當消費,要求我們轉向綠色消費,即選擇那些不污染環(huán)境、不破壞生態(tài)健康的消費,優(yōu)先購買綠色產品,但這卻陷入了相對主義的泥潭,將會導致前后的不一致。例如,開SUV相對開飛機來得環(huán)境友好,開小型私家車相對開SUV來得環(huán)境友好,騎自行車又相對開小型私家車來得環(huán)境友好,那如此推導下去到底哪種消費行為才是綠色的呢?如此一來,幾乎所有人都有相對意義上的不當消費行為。

        普林森的消費批判范式之所以難以奏效,是因為他只將消費行為視為一種“既定現(xiàn)象”加以經驗描述、批判并進行推導,而回避了產生現(xiàn)象的本質,完全放棄了生產向度之于消費向度的意義,因此,在尋求出路的時候,依舊在消費的領域兜圈子,難以尋找到實現(xiàn)消費轉型的土壤和驅動力,變革就只能停留在對消費的道德批判和烏托邦的期待中。由此,我們必須重新回到生產批判,找尋真正的解決之道。

        三、 回到馬克思的生產批判:以廢棄和浪費為例

        如前所述,生產對環(huán)境問題的回應是以消費不可侵犯為前提,從而導致生產同樣不可侵犯的悖論,由此,普林森才轉向對消費的批判。但是,他并沒有從消費的批判中進一步延伸到對生產的批判,而是混淆了生產與消費的界限,對生產作非歷史主義、無階級分析的解讀,從而無法對環(huán)境問題做更透徹的分析。

        接下來,筆者將以廢棄和浪費這一環(huán)境問題為例,來說明回到馬克思的生產批判理論對于消費批判的意義。依據普林森消費批判范式,其在面對廢棄和浪費及其所形成的垃圾問題時,勢必將矛頭指向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物品的使用和消耗。一方面,從量的意義上指責生產者和消費者消費太多的能源或物品,因此要求生產者和消費者適度消費,甚至更激進的做法是要求消費者停止購買行為,或者急劇減少人口的數量,這樣就可以減少垃圾的產生;另一方面,從質的意義上主要指責消費者消費行為的“不綠色”,提倡消費者改變浪費式的、奢侈式的生活方式,例如,反復使用物品,減少廢棄,多乘公共汽車,少開私家車。如前所述,這些舉措僅停留在道德批判和道德倡導上,至多在法制上作些規(guī)制,其面臨著驅動力的難題以及生產者的廢棄和浪費行為被掩飾的問題。

        筆者并無意于徹底否定普林森消費批判范式的意義,實際上,這種范式在解決廢棄和浪費問題上的確正在發(fā)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但如果我們引入馬克思的生產批判視角,或許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廢棄和浪費問題的根本。馬克思的生產批判視角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以生產過程來解釋消費過程,對生產和消費現(xiàn)象作歷史主義的闡釋和階級分析,具體到廢棄和浪費問題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即廢棄和浪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因缺陷。

        在經濟學說史上,馬克思是第一個正確區(qū)分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人,他以勞動為中介說明了價值的形成,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耗費形成了價值。從廢棄和浪費的角度看,如果已經耗費的人類勞動所形成的物品沒有被使用或消費,那就形成對物品及其價值的廢棄和浪費,而物品要被使用或消費必須具備使用價值,所以,使用價值的形成又是價值形成的必要條件,“如果物沒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做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使用價值的形成對于避免浪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判斷一個物品有沒有使用價值呢?一般認為,一個物品被生產出來就具有了使用價值,但這還僅僅是一種“可能的使用價值”,還沒有轉化為“現(xiàn)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只有當一個物品被使用或消費才能體現(xiàn)出這個物品的使用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9頁。而“使用或消費”可以和不同的生產方式情形相聯(lián)系:生產可以是根據自己所需進行,然后通過自己的直接使用來體現(xiàn)物品的使用價值;生產也可以不是根據自己所需進行,而是生產出來的物品為別人所消費來體現(xiàn)物品的使用價值。前者的生產方式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物品具有使用價值,但不為交換而生產,因而只是物品而不是商品;后者的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物品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是為交換而生產,從而該物品成為商品。

        兩種生產方式都可以實現(xiàn)使用價值,從而避免浪費,但顯然二者在避免的“可能性”上程度是不一樣的。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將自己的需要與生產結合起來,即在生產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需要,物品生產出來以后就會因為滿足先前預設的需要而被使用,所以,基本不存在不被使用的風險,從而避免浪費。但商品的生產則不同,“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4頁。,“商品在能夠作為價值實現(xiàn)以前,必須證明自己是使用價值,因為耗費在商品上的人類勞動,只有耗費在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數。但是,這種勞動對別人是否有用,它的產品是否能夠滿足別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換中才能得到證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05頁。。也就是說,商品是為他人的需要而生產,不是為自己的需要而生產,使用價值的確認不是由自己來判定,而是由別人的消費來判定,不是在自己的使用中實現(xiàn),而是經過交換來實現(xiàn)。與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比,這里就存在使用價值無法實現(xiàn)的風險,例如,如何準確獲取有關他人需要的信息?如何確保交換的順利進行?當無法或錯誤地獲取他人需要的信息,或者由于不可控的交換中斷,就無法實現(xiàn)使用價值,所以,在這里,商品生產就埋下了廢棄和浪費的隱患。需要說明的是,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并不是可以完全避免浪費,因為完全有可能生產超出自己所需,但相比商品是為別人生產,為自己生產的調整彈性較大,所以,二者在造成浪費的“可能性”上,后者要大得多。

        商品生產和發(fā)達的商品流通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是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具備商品生產的一般特征,由此,它也使廢棄和浪費具有可能性,這同樣可以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價值形成過程中得以說明。資本家在商品市場上首先購買了生產過程所需的一切要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當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結合起來后,勞動物化到新的產品中,價值便開始形成,這包含兩部分勞動的耗費及其所形成的價值:一是過去已經耗費的勞動,即死勞動,其已經形成的價值是逐漸轉移到新的產品中,成為新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是勞動力新耗費的勞動,即活勞動,他們的勞動形成新的價值,成為新產品價值的另一個組成部分。這時生產出來的新產品,從理論上說已經具備了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價值和價值。但如前所述,這其中所包含的使用價值還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只有將商品出售出去,被他人所使用或消費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同時也才能實現(xiàn)價值。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即不是“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那交換就會中斷,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死勞動和活勞動就會被浪費掉,已經消耗的原料、燃料,已經磨損的廠房、機器、設備的價值就無法得到補償,由此形成浪費。

        “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不僅要求交換的順利進行,而且就個體生產者而言,還要求個體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時間相符,否則即使交換成功,物化在新產品中已耗費的勞動及其所形成的部分價值將得不到承認,從而形成浪費。所以,馬克思在分析價值形成過程中再三強調勞動時間需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符。在談及生產資料原有價值的轉移時,馬克思指出,“要假定所用的勞動時間只是一定社會生產條件下的必要勞動時間。如果紡一磅紗只需要一磅棉花,那么,紡一磅紗就只應當消耗一磅棉花,紗錠也是這樣。如果資本家異想天開,要用金錠代替鐵錠,那么在棉紗的價值中仍然只計算社會必要勞動,即生產鐵錠所必要的勞動時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20頁。。也就是說,生產過程中使用金錠完全是一種浪費。馬克思還指出,“勞動只是在生產使用價值所耗費的時間是社會必要時間的限度內才被計算”*《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28頁。。具體說來,包含三種情形,一是勞動力應該在正常的條件下發(fā)揮作用,二是勞動力本身的正常性質,即勞動力必須具備一定的熟練程度和技巧,用社會一般的強度來支出,三是不允許不合理地消費原料和勞動資料。如果違反這三種情形,個體生產者的生產均會造成浪費。

        如果說上述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生產與一般商品生產在廢棄和浪費問題上的共同性,即均使廢棄和浪費成為可能,那不同性則體現(xiàn)在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使廢棄和浪費成為必然。這種必然性源于資本主義生產與一般商品生產的不同之處。資本主義生產與一般商品生產一樣也生產使用價值,但是,“在這里,所以要生產使用價值,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17頁。。對資本家來說,更加關注商品的交換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能僅僅是價值的形成過程,還必須是價值增殖過程,取得剩余價值,無限地追求剩余價值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這一特殊性,在原本可以避免廢棄和浪費的情形下,卻使廢棄和浪費成為必然。例如,在交換不成功的情況下,部分商品的使用價值無法得以實現(xiàn),原本資本家可以通過賤賣的方式尋求商品的出售來實現(xiàn)使用價值,但是,這就損害到商品的交換價值,所以,資本家不是賤賣商品,而是通過搗毀商品或囤積商品的投機行為來維持商品的供需平衡,這樣就造成對商品的廢棄和浪費,其根本原因在于,對資本家來說,交換價值高于使用價值,剩余價值的獲取成為其生產的“指揮棒”。

        資本首先引起不變資本的廢棄和浪費。一方面,增殖性是資本的本性,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而價值本身只有量的差別,這就決定了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逐是永無止境的,市場構不成對生產的限制,只有利潤才成為生產的界限,“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中就包含著不顧市場的限制而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2頁。。另一方面,工人的工資水平卻被限制在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內,消費能力無法跟上生產不斷擴大的趨勢。由此,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與經濟危機,從廢棄與浪費的角度看,生產的相對過剩其實就是對已耗費勞動物化為不變資本的廢棄與浪費,例如在危機期間大量固定資本的閑置,而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又使得這樣的廢棄與浪費也具有周期性特征。

        資本不僅引起不變資本的廢棄和浪費,而且還導致對可變資本的廢棄和浪費。但是,同不變資本一樣,它是通過對可變資本使用上的“節(jié)約”這一歪曲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一方面,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從而在勞動力數量的使用上“相對節(jié)約”了,但是,剩余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勞動力數量使用上的“節(jié)約”反而要求資本家對勞動力無所不用其極,加強勞動力的剝削強度,這表現(xiàn)為工人的過度勞動,造成工人生命和健康的損失,換句話說,就是對工人生命和健康的“浪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盡管非常吝嗇,但對人身材料卻非常浪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頁。為了實現(xiàn)價值增殖,“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是剩余勞動的吮吸——通過延長工作日,不僅使人的勞動力由于被奪去了道德上和身體上正常的發(fā)展和活動的條件而處于萎縮狀態(tài),而且使勞動力本身未老先衰和過早死亡。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07頁。。另一方面,資本家“節(jié)約”使用勞動力的另一面則是對其它勞動力的“主動”廢棄和浪費,這些勞動力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產業(yè)后備軍,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進程中資本迅速擴張所需的人口以及擺脫周期性經濟危機所需的人口,都是由龐大的后備過剩人口來提供,因此“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728頁。??梢姡Y本主義生產過程對可變資本的浪費既體現(xiàn)在對在業(yè)工人生命和健康的廢棄和浪費,也體現(xiàn)在對非在業(yè)工人的廢棄和浪費,且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推動的,“工人階級中就業(yè)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后備軍的隊伍,而后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yè)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yè)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的擺布。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這成了各個資本家致富的手段,同時又按照與社會積累的增進相適應的規(guī)模加速了產業(yè)后備軍的生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733~734頁。。

        綜上,資本主義生產的廢棄和浪費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物的廢棄和浪費,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在面臨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選擇時,以犧牲商品的使用價值來換取交換價值,要么是對已經耗費了人類勞動的商品的廢棄,要么是大量生產了超過人們有效需求的商品而造成的浪費;二是對人的廢棄和浪費,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同樣是為了獲取交換價值,要么是形成對人的身心健康的浪費,要么是形成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轉的產業(yè)后備軍而導致的對人的廢棄。由此,廢棄和浪費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因缺陷。

        那么,我們再回到消費者的廢棄和浪費行為,這與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的廢棄與浪費有什么聯(lián)系呢?普林森在論述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時,強調的是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他把生產活動也視為一種消費活動,其實,這在馬克思那里早有論述,但在馬克思看來,把生產和消費等同起來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了,黑格爾主義者、社會主義美文學家、平庸的經濟學家也都做過同樣的事情,他們并沒有徹底揭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在這里,要強調的是:“無論我們把生產和消費看作一個主體的活動或者許多個人的活動,它們總是表現(xiàn)為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是實際的起點,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費,作為必需,作為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但是生產活動是實現(xiàn)的起點,因而也是實現(xiàn)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個過程借以重新進行的行為。個人生產出一個對象和通過消費這個對象返回自身,然而,他是作為生產的個人和自我再生產的個人。所以,消費表現(xiàn)為生產的要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頁。由此可見,馬克思是立足于生產過程來解釋消費活動,這就為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的廢棄和浪費與消費活動的廢棄和浪費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礎,即生產過程的廢棄和浪費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制著消費活動的廢棄和浪費,這至少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產過程的廢棄和浪費的總量要高于消費活動的廢棄和浪費的總量。普林森將生產與消費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固然有助于認識生產過程的消耗行為,但這反過來也可以視為是對兩類不同廢棄和浪費行為的混淆,即生產對環(huán)境資源的廢棄和浪費與個體和家庭對物品和服務的廢棄和浪費。盡管二者都對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我們均需認真對待,但這對于優(yōu)先解決更緊迫問題是不利的。為了更加直觀地、總體地認識事物,我們常常使用“平均”這一概念,但有時卻會掩蓋事物的真相和本質。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曾指出,北美、西歐、日本和澳大利亞在消費石油、金屬以及產生塑料、溫室氣體等廢棄物的平均比率上是發(fā)展中國家的32倍,因此他呼吁這些發(fā)達國家要減少消費率*Jared Diamond.“What’s your Consumption Factor?”,in New York Times,2008-01-02.。這一主張本身并沒有錯誤,但平均比率的計算往往會由于掩蓋了真正的罪魁禍首而減緩政策措施的效果。喬·麥考爾(Joel Makower)和凱拉·派克(Cara Pike)的研究表明,美國99%的固體廢棄物是來自于工業(yè)生產過程*Joel Makower,Cara Pike.Strategies for the Green Econom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New York:McGraw-Hill,2008,p.112.,因此,如果將減少個體和家庭的廢棄和浪費與減少工業(yè)生產過程的廢棄和浪費放在同等地位,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正如丹尼爾·米勒所說:“即使更多的消費者都決定在購物過程中作出綠色選擇,這些消費選擇對氣候變化情況的影響依然是微不足道的。超市購物袋和可回收盒的確能讓消費者們感到自己在做好事,是一個有環(huán)保意識的公民,但是這并不是當前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丹尼爾·米勒:《消費:瘋狂還是理智》,張松萍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95頁。

        第二,消費活動的廢棄和浪費是生產過程的廢棄和浪費的延伸。如前所述,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資水平只限制在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內,從理論上說,這排除了工人進行廢棄和浪費的主觀意愿,但在現(xiàn)實中,我們看到的卻是消費者的大肆浪費和廢棄行為,這也是普林森消費批判的現(xiàn)實來源。但是,如果進一步追問這種消費行為背后的動因的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自身的廢棄和浪費則是引起消費活動的廢棄和浪費的重要原因。消費者主權理論認為,生產往往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而進行的,殊不知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同樣會被生產的性質所操控。為了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在產量遠遠超出人們所需的情況下,生產者就只能通過廣告刺激人們的虛假需求,以期實現(xiàn)消費最大化,由此,人們就沉浸在消費主義之中;為了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生產者往往掩蓋甚至捏造商品的信息,比如商品的不環(huán)保信息,由此,人們就有了普林森所說的不當消費行為,“消費者根本就不了解生產的物質現(xiàn)實。生產者和零售商更喜歡消費者不去考慮他們所購買的商品正在對地球造成怎樣的破壞,所以,這類信息通常是看不到的,尤其是在購買商品的場所里”*朱麗葉·肖爾:《大蕭條下的生活經濟學》,石曉燕譯,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52頁。;為了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生產者更傾向生產一次性商品或者有計劃廢棄的商品,這樣就可以加速商品銷售的周期,由此,人們同樣不得不加速廢棄商品的速度。

        至此,回到馬克思的生產批判視角對于消費批判的終極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如果我們不僅僅將消費理解為一種個體行為,而是一種與生產相聯(lián)系的社會關系行為的話,那需要變革的就不僅僅是消費行為,而且包括生產行為,并且要通過變革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來形成綠色消費模式,這樣就至少解決了綠色消費模式形成的驅動力難題。至于什么才是超越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尚未有現(xiàn)成的經驗模式可循,因此,過早對其進行確定性特征的闡述就稍顯草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僅將追求利潤最大化視為生產的唯一目的,那是不可能形成綠色消費模式的。

        四、 結語

        環(huán)境問題已然成為全世界面臨的難題之一,如何破解?馬克思主義在這一難題面前到底有怎樣的生命力和解釋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本文從托馬斯·普林森的消費批判談起,以求窺探一二。普林森將批判的矛頭直指消費的至高無上性,并形成了消費批判的方法論及其基本范疇,意從消費的視角為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打開一個缺口,確實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然而,如上所述,當我們引入馬克思的生產批判視角,對消費批判再批判后,前者之于環(huán)境難題的意義就凸顯出來。本文只是從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入手來思考這一主題,如果從更寬廣的范圍進行研究的話,筆者認為,我們尚需進一步研究如下但不僅限于這三個議題:馬克思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哲學之于中西方生態(tài)哲學傳統(tǒng)的意義何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之于西方主流生態(tài)經濟學的意義何在?共產主義設想之于我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愿景的意義何在?由此展開,馬克思主義之于環(huán)境難題的整體意義即可凸顯。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s Critique of Produc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To Begin with Thomas Princen’s Critique of Consumption

        CaiHuaji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omas Princen regards consumption as product use and “using up”,and thus forms three concepts survey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basic consumption,overconsumption and misconsumption.This becomes a paradigm many schorlars use when criticizing consumption.However,he just regards consumption as a given phenomenon to be described,critized,and derived,while avoiding the essence of the phenomenon.Therefore,when he resorts to the way forward,he has no idea about how to give impetus to consumption transformation,as a result,change can only stay on the ethical critique of consumption and utopian expection.So take waste for instance,returning to Marx’s critique of production,we can fi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critique of consumption,that is if we not only regard consumption as an individual activity,but also a social relationship activity connecting to production,what we should do is to transform both consuming and producing behaviors,and shape green consumption model through changing commodity production with capitalist form.

        Key words:Thomas Princen; the critique of consumption; the critique of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3CKS020);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JAS14074)

        ●作者地址:蔡華杰,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Email:caihuajie@fjnu.edu.cn。

        ●責任編輯:涂文遷

        中文字幕乱码琪琪一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色综合999|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自拍偷拍| 免费观看成人欧美www色|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精品白浆视频一区| 亚洲不卡高清av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波多野结衣|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 婷婷色综合成人成人网小说|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欧美丝袜秘书在线一区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软件|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午夜福利在线yw | 依依成人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一二三四五中文字幕| 最新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色婷婷激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麻神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在线不卡av天堂|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在线观看| 亚洲av手机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无吗 | 国产又大大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娇妻玩4p被三个男人伺候电影| 无码国产一区二区色欲|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高清|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av无码av在线a∨天堂app|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麻豆AⅤ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