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從教三十余年,發(fā)表文章千余篇,著有《元明散曲》《作文散步》《漫步教壇》等專著多部。
所謂哲學意識,就是看待事物、觀察問題,能夠超越就事論事的層面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上В@種能夠觸及事物本質的哲學的覺醒對許多同學來說,總是滯后。這也是他們的作文缺少深度和力度的重要原因。
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財主和做豆腐的窮人為鄰。一日財主老婆問:“隔壁那對夫妻靠賣豆腐為生,窮兮兮的,可還整天笑聲不斷,這是什么道理?”財主說:“我能讓他們明天就沒了笑聲?!碑斖?,財主就把一塊金子扔到了隔壁院子里。那對豆腐夫妻撿到金子,從此不再做豆腐,天天愁眉苦臉,生怕有人知道真相后招來不測,同時還愁著怎么花這筆錢。
如何看待這則故事?其認識大抵有三個層次。
一、認為苦難也是一種財富,人生的意義在于勞動而不是享受。
二、這塊金子既然從天而降,要么放在家里等別人來認領,要么利用這筆財富去擴大再生產,不必徒增煩惱。
三、從得與失、物質與精神關系變化的高度來看待這則故事。認為世上的事,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可是,人們往往喜歡“得”,而忽視相伴而來的“失”,由此釀成許多悲劇;物質之富未必能帶來精神之富,而精神之富倒能彌補物質的匱乏。
顯然,第一層次的認識大而失當,只與故事的表面有所關聯(lián)。就像射擊一樣,射出的子彈離靶心甚遠。第二層次的觀點比較接近故事的思想內涵,但仍停留在就事論事上,如果在議論中能把道理說透也可寫出較好的作文。第三層次的認識則是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所關注的問題具有某種永恒的價值,它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則故事的思想內核,其意義已超出了故事本身。
所謂哲學意識,還體現(xiàn)在能夠用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來評價事物、研究問題。且來看一下“梟與鳩”的寓言故事。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xiāng)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兵F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p>
有些同學在作文中對梟大加撻伐,說它制造噪音,使人不得安寧,而且愚昧至極,還想易地擾民,把它比作社會丑惡現(xiàn)象甚至是黑勢力,對其充滿了激憤之情。其實,對梟不能完全否定,對其應持“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它身上也有可愛之處:想得到人們的喜愛,想改變自己的困難處境并擬付諸行動。它想通過搬遷來改變自身處境,可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它不明白改變自身比換個環(huán)境更重要。它的主觀愿望是好的,問題在于思想方法。
一對矛盾存在于個別事物和現(xiàn)象之中,也存在于看來毫不相干的事物、現(xiàn)象之中,找出它們的異中之同,即事物、現(xiàn)象之間的某種內在聯(lián)系,這也需要有一種哲學意識。
一個女孩到天柱山旅游,在白馬河灘見許多小孩手執(zhí)瓶裝小魚叫賣,她最后選中一男孩的,但告訴他要等玩完了回來再買。直到天快黑時,她回到原處,但已忘了此事,卻遠遠地看見那個小男孩還孤零零地站在原地等她。
郢人用石灰涂抹在他的鼻端,讓石匠用斧頭砍削,石匠運斤成風,放手砍去,郢人鼻端的石灰不見了而鼻子卻未見絲毫損傷。站在那里的郢人,臉色始終未變。
看到第一則材料,不少人會得出山里孩子純樸的結論??戳说诙t材料,則會得出石匠功夫神妙,非一日之功的結論。兩者之間似乎不存在什么聯(lián)系。但是如果我們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它們經過“抽象”,都存在著這樣一種“關系”:相信別人和被人信任。賣魚的小男孩相信女孩的承諾,女孩則因粗心而差一點辜負了他的信任,成為不可信任者。郢人相信石匠高超的技藝而不避兇險,而石匠則因被信任而自信陡增,創(chuàng)造了神奇。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相信別人需要有一顆真誠的心,被人信任則應被視為一種幸福和責任。人與人之間只有做到相互信任,才能達到完美境界,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
有位哲人說過,悲劇意識的覺醒使人對人生有了真正的感悟,而哲學意識的覺醒才具有了理性。有了哲學意識,我們的寫作才能告別平庸和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