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曼 溫叢格 梁 盼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河南省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存在問題及對策
王 曼 溫叢格 梁 盼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大量農民失去了安生立命的土地,直接影響到河南省乃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對失地農民進行教育培訓,解決他們的就業(yè)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河南省雖然在對失地農民培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基于此,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分析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改善失地農民教育培訓的對策。
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對策
在河南省經濟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涌現(xiàn)出了一個新的群體——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問題成為城市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從政府到地方都高度重視,并取得一定成績,然而由于河南省農村居民人數(shù)多、質低、思想落后、就業(yè)層次低等,使得對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1.1 培訓機制問題
失地農民是經濟發(fā)展的產物,近些年才涌現(xiàn)出來。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缺乏經驗,沒有過多的參考依據(jù),導致出現(xiàn)了教育培訓組織管理機制、內容及方式更新機制、經費保障機制等不甚健全[1]。
1.2 教育培訓的市民觀教育問題
失地農民有很嚴重的“小農意識”[2],他們不擅長社交,與城市市民有隔閡,真正融入城市顯得有些困難。
1.3 就業(yè)觀念問題
部分農民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缺乏相應的城市生活經驗和工作技能,重新就業(yè)的壓力和熱情不夠,以致于就業(yè)競爭力相對較弱。
1.4 教育培訓的績效問題,
培訓內容設置不合理、內容單一,培訓師資不夠,缺乏實踐操作,挪用、私分培訓資金,搞假培訓[3,4],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教育培訓的有效開展,而且會使得失地農民失去信任。
1.5 失地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問題
目光短淺、接受能力有限是大部分失地農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導致他們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項目。
1.6 政府宣傳力度不夠
經調查發(fā)現(xiàn),失地農民對再就業(yè)及教育培訓知之甚少,絕大多數(shù)農民并不知道這一惠民政策。
2.1 政府因素
失地農民通常期望政府出資對其進行教育培訓,然而政府更傾向于對其一次性發(fā)放所有補助,并不考慮他們以后的生活、就業(yè)等問題,再加上宣傳不到位,以致于失地農民沒有更好地接受教育培訓。
2.2 農民自身因素
失地農民年齡結構偏大[5],文化素質偏低,專業(yè)技能缺乏,這使得失地農民缺乏就業(yè)積極性,不愿參加培訓。另外,失地農民還存在就業(yè)觀念滯后、能力有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問題。
2.3 培訓機構的因素
師資力量不充足,培訓課程設置單一;挪用、私分培訓資金,搞假培訓;培訓專業(yè)陳舊,跟不上市場需求。
2.4 經濟能力的限制
政府通常以補償安置[6]的方式來對失地農民進行補償,導致失業(yè)農民直接面向市場。同時,補償金額較低,失地農民自身經濟能力不強、原始資本積累較弱,是失地農民不愿參加培訓所必須面臨的經濟問題。
2.5 培訓內容實用與否
失地農民大多數(shù)目光較為短淺,同時缺乏正確的引導,使得他們在選擇培訓內容時顯得較為隨意,導致培訓效果不佳。
此外,由于失地農民本身條件的限制,再加上有優(yōu)勢的農民工、大學生等,導致失地農民的處境不佳。
3.1 政府轉變自身職能,完善保障機制
加大宣傳力度,保證這一惠民政策[7]的落實,積極調配資源,建立健全培訓政策的保障機制,調動各參與方的積極性。
3.2 保證經費的投入,建立合理的經費保障機制
第一,建立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失地農民教育培訓經費的投入;第二,政府適當增加教育培訓經費的投入;第三,建立由政府、企事業(yè)單位、個人及社會力量捐助等多方參與的投入機制[8]。
3.3 建立新的培訓模式,增加培訓渠道的多樣性
開展以職業(yè)院校為基地的教育培訓,成立失地農民教育培訓中心,根據(jù)市場和用人單位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借助農村遠程教育開展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圍繞區(qū)域特點和產業(yè)特色開展培訓。
3.4 改革培訓內容,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失地農民教育培訓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為保證該系統(tǒng)工程有序有效的進行,需要政府或培訓機構建立一套合理的培訓課程體系。根據(jù)市場需求,考慮失地農民的自身受教育程度,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同時,加強培訓后的跟蹤調查與反饋,并將跟蹤意見反饋到培訓主題單位,方便培訓單位掌握培訓情況,有助于提高培訓效果。
3.5 有針對性地開展有特色的再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培訓
開辟第二三產業(yè)的再就業(yè)培訓,轉變失地農民的就業(yè)觀念,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chuàng)業(yè),扎實開展農民創(chuàng)業(yè)培訓。
3.6 注重心理教育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普及心理保健知識,促進失地農民心理健康發(fā)展;注重心理輔導,增強失地農民的主觀幸福感;強化心理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自我救助能力。
失地農民教育培訓是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yè)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盡管政府相關部門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然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力量,從培訓機構到失地農民自身也應當積極配合自覺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該項活動中。由于教育培訓的復雜性、長期性、差異性,失地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教育培訓效果的顯現(xiàn)也不可能立竿風影。只有全方位調動政府、培訓機構及農民的積極性,根據(j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適合河南省失地農民教育培訓的對策措施,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與城市化進程相適應的新一代勞動力。
[1]杜樂.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問題研宄——以長沙縣黃興鎮(zhèn)、安沙鎮(zhèn)為個案[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3.
[2]杜樂.河南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學習論壇,2008(6):30-33.
[3]周建瑜.失地農民市民化教育培訓的幾個問題思考[J].發(fā)展研究,2012(5):101-104.
[4]廖福洲.河南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學習論壇,2008(6):30-33.
[5]張芳.轉型期失地農民問題研究——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6]張璐.淺論國外解決失地農民保障的經驗及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4):29-31.
[7]崔銘香,高志敏.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考略[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16):68-70.
[8]賀俊杰,聶慶艷.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教育培訓機制探析[J].成人教育,2015(7):5-7.
F323.6
A
1674-7909(2016)24-95-2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聯(lián)、河南省經團聯(lián)調研課題(SKL-2016-2864)。
王曼(1987-),女,碩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