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旅游途中,有美景,有美食,有奇遇,當然,不可或缺和遺忘的,與之最相配的,是美麗的文字。有文字的旅游,可以讓孩子更投入;有文字的旅游,可以讓孩子記憶更深刻;有文字的旅游,可以讓孩子與親人更融洽。
一
那么,怎樣讓文字走進孩子的旅游生活?人原本就生活在一幅幅圖畫中,畫的背景是家庭,是學校,是圖書館,是大街小巷,是商場碼頭。那么,人為什么要去旅游?就是因為“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于是,為了獵奇,為了看到更加奇異動人的世界,一家人就踏上了旅途。
出發(fā)的是一家人,但關注這次旅游的人卻好多,有家庭長輩,有親戚好友,有同事伙伴,怎樣讓他們也參與進來,跟著自己的腳步一起跋涉,一道欣賞,一路遭遇?這時,現(xiàn)代信息工具——微信、微博、博客、QQ空間等就可以粉墨登場啦!所見之景,所嘗之味,所見之人,所遇之事,可以借此實況轉播,實現(xiàn)旅游效應最大化。旅游途中,最好奇的一定是孩子——奇景、奇人、奇物、奇味、奇遇,撲面而來,讓孩子應接不暇,樂此不疲。這時,家長就可以引導他們——
你想不想將這么奇麗的風景帶回家?
你想不想將自己離奇的遭遇講給同學聽?
你想不想將味道奇特的小吃帶回家給爺爺奶奶品嘗?
你想不想為這段風光視頻當解說者?
你想不想下次再來時,讓這個景區(qū)變得更美好?
……
每一個問題,都緊貼著孩子的旅游經(jīng)歷;每一個問題,都符合孩子喜歡表現(xiàn)、樂于分享的年齡特征;每一個問題,都將孩子的言語交往欲望激發(fā)出來。
從相機找出一張美麗的風景照,一起回顧和重溫當時的情景,讓孩子動筆為照片寫一段解說詞,發(fā)在專門開設的網(wǎng)絡空間里;從包里摸出一包地方小吃,介紹它的制作過程,細細品嘗它的滋味,圖文并茂地推薦給“群里”“圈里”“空間里”的好友;從手機里翻出當日拍下的新奇場面,讓孩子為視頻配上畫外音,可以先寫文字,然后朗誦錄音,最后與視頻合成在一起,及時推送到網(wǎng)絡空間里,與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當在旅行途中,發(fā)現(xiàn)不文明的現(xiàn)象,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時,用相機留下照片,讓孩子當場寫下自己的感受、呼吁、倡議、建議、申訴,及時發(fā)送在網(wǎng)絡上,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或引以為戒。
如此種種,讓孩子除了感受旅游帶來的一份愉悅外,還體驗到一份源自寫作的樂趣。此時,旅游不僅讓孩子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文字,豐富了交往,還弘揚了愛心與正義。
二
孩子在旅游中有寫作動力了,也有寫作空間了,怎樣讓孩子寫得豐富,寫得精彩?這關鍵在于父母要當好孩子旅游途中的引路人,千方百計地吸引和調(diào)動孩子的感官、肢體以及曾經(jīng)的閱讀積累。
一是讓孩子的感官安靜。旅游途中熱鬧無比,孩子看到的景物眼花繚亂,如果不讓孩子安靜下來,再美的風景都難以映入孩子的眼簾。因此,遇到美麗的風景,家長一定要拽住孩子的小手,一起聆聽導游的講解,引導他發(fā)現(xiàn)風景中的美麗和故事;嗅到獨特的滋味,一定要聞香而去,找到香味的源頭,品咂香味的異常;聽到特別的聲響,一定要細細聆聽,并能循聲過去,發(fā)現(xiàn)聲音背后的畫面和場景。感官安靜了,才能緊扣一個具體而鮮明的場景,進行充分而集中的觀察,才能將一個真實、鮮活、立體的世界捕捉到言語之中。
二是讓孩子的腳步留駐。對于難得的場景,一定要讓孩子停下腳步,細細觀賞。譬如,風味小吃的制作,精美工藝品的展覽,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精彩的曲藝表演……讓孩子凝神靜氣地觀察,記錄下難得一見的畫面。遇到可以體驗的項目,鼓勵孩子大膽用手去觸摸,跟著講解員去演練,甚至與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合影留念。旅游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沉浸到風景之中、文化之中、陌生新奇之中;寫作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刻的記憶回響、驚奇的情感流露、獨特的經(jīng)歷呈現(xiàn)。
三是讓孩子的閱讀反芻。當孩子融入到場景之中時,作為家長,要充分激活孩子的閱讀積累。看到湖,引導孩子將“水平如鏡”“湖光山色”聯(lián)系起來,將“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召喚出來;看到山,要想到“山清水秀”“重巒疊嶂”,吟誦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到楊柳,要想到“郁郁蔥蔥”“婀娜多姿”,浮現(xiàn)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旅途中,要讓課內(nèi)“學得”和課外“習得”的好詞佳句反芻出來,復活起來,真正遷移到孩子的表達中來。
孩子觀察到位了,體驗豐富了,積累調(diào)動了,文字表達自然水到渠成。這樣,人在旅途中,旅途在文字中,文字在分享中。
三
旅途中的寫作,切不可強行要求,否則就會大煞風景。應當引導孩子將寫作當成旅途中的一項娛樂項目去參與。
出發(fā)前,家長應當與孩子分工明確。爸爸負責拍照、背行李;媽媽負責購票、餐飲、住宿;孩子負責旅游信息的發(fā)布與共享。這讓旅途中的孩子對寫作有責任,有擔當。
孩子的寫作,應當全家參與。選定發(fā)布的素材,大家共同商量;活動中的體驗,大家相互分享;發(fā)布的形式,大家出謀劃策;孩子的文稿,大家共同推敲。讓旅途中的孩子覺得,文字寫作不是負擔,而是一種親情分享。
對網(wǎng)絡空間里的留言,要及時向孩子轉達,讓他享受到寫作帶來的成就,從而獲得寫作帶來的榮耀和尊嚴。每一次贊揚和激勵,都為孩子的寫作蓄積了動力,最后,寫作就會成為孩子旅途中欲罷不能的行為習慣。
(作者系江蘇省特級教師?!巴魑摹苯虒W的倡導者,其中《童化作文:浸潤兒童心靈的作文教學》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培計劃”推薦課程資源。)
編輯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