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朋友在北京一所學校當老師,前幾天和她通電話,她抱怨老師越來越難當,但讓他頭疼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家長生怕孩子受委屈,如果孩子在學校稍有磕碰,家長馬上就來鬧。家長的苛刻導致老師寧愿讓孩子憋在教室里,以保證孩子毫發(fā)無損。
前幾天,她班上的兩個孩子在玩耍時起了點爭執(zhí),都受了點輕傷。孩子嘛,今天打架,明天和好,老師問清楚情況也沒把它當個大事??墒请p方父母都很生氣地找到老師,認定是對方孩子的錯,要求嚴懲。
倆孩子看到各自父母爭執(zhí)不休,也就添油加醋地把事情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描述。一時間,雙方家長互不相讓,老師也左右為難。
聽她倒苦水,我自然想起在德國的所聞所見,面對孩子的摔摔打打,德國的老師和家長還真有些“冷漠”。
孩子們之間的打鬧,只要不是特別嚴重,老師盡量不參與。有一次我看到兒子騎在一個小朋友背上,我趕緊喊他下來,在一旁笑呵呵觀看的老師覺得我很奇怪,她說:不用管啊,讓他們高興地折騰吧,男孩子嘛,打打鬧鬧正常的!
兒子幼兒園里吃飯用的盤子、碗都是瓷的,喝水的杯子是玻璃的,每次吃完飯,孩子們都要把自己的餐具放回到指定的地方??粗〔稽c們搖搖晃晃地端著瓷盤子,拿著玻璃杯子,我真擔心他們會把餐具打碎扎著自己。果然,有一次,有個孩子把玻璃杯打破了,手上流了很多血,老師一邊安慰她,一邊給她進行簡單的包扎。等到父母來接孩子時,老師說明了孩子手受傷的原因,父母沒有任何抱怨就把孩子接走了。我想既然發(fā)生了事故,那么幼兒園會把餐具更換成塑料的吧,結果幼兒園一切照舊。因為老師相信:孩子們只有從親身的失誤中,才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預防風險。用不銹鋼餐具或塑料餐具雖然永遠摔不碎,但沒有失誤的童年又有什么意思呢?
有一次去接兒子,老師告訴我,兒子在玩耍打鬧時把另一個孩子的嘴角打出血了。老師說這件事的時候,臉上笑瞇瞇的,而且毫無指責兒子的意思。過了一會,我看到那個被打孩子的家長也來幼兒園了,趕緊帶著兒子道歉,結果那位家長擺擺手,笑呵呵地說:“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p>
回家后,我批評兒子,結果兒子十分委屈:“老師都沒有批評我,你為什么批評我?。 蔽亿s緊問他老師是怎么解決這件事的,兒子回答:“老師就讓我對那個孩子說聲‘對不起,然后拿紙把嘴角的血擦干凈,告訴那個孩子沒什么可擔心的,就讓我們倆又在一起玩了。”
兒子的班曾經(jīng)組織野外郊游,男孩和女孩們拿著樹枝棍棒追逐打鬧,旁邊的家長們選擇視而不見。不一會,一個小男孩捂著腦袋回來了,頭破血流。男孩的父母看了看傷口,和大家告別之后,領著孩子先回家了。打人的女孩的家長則囑咐了孩子幾句,女孩就又和大家拿著棍棒去玩了。過了幾天,我碰到那個受傷男孩的媽媽,詢問孩子怎么樣了。那位媽媽說孩子在家休息了幾天,但她的語氣里不但沒有任何抱怨,還高興地說那天孩子玩得真開心,活動組織得真好。
在德國生活多年,我基本看不到德國人對孩子常見的受傷大呼小叫,緊張萬分的。一方面是德國人認為受些磕磕碰碰,正是讓孩子有機會親身體驗危險所在,從而能積累經(jīng)驗,避免更多事故發(fā)生的很好的經(jīng)歷,另一方面這也和德國良好的醫(yī)療條件分不開。
德國每個孩子都有醫(yī)療保險,保險公司負責孩子的一切醫(yī)療費用,所以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由于跌打損傷所產生的費用問題。還有一點就是,德國人從小就有很多機會學習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一般性損傷的醫(yī)護知識,面對孩子的傷害,老師和家長都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如果孩子傷得嚴重,大人會立即呼叫救護車,甚至動用直升飛機進行救護。而對一般性的磕磕碰碰,則是無所謂的“冷”處理。
受大人們的影響,德國孩子對彼此之間的摔摔打打也不太在意,不會動不動就找大人“告狀”,老師也就不用花太多精力去調節(jié)雞零狗碎的糾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