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姍 夏 云 曲 虹 范蓓蓓 楊曉露 茍小軍
(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藥劑科,上海市 201900,E-mail:caoshan-33@163.com)
調(diào)查分析
266例中成藥不良反應分析
曹 姍 夏 云 曲 虹 范蓓蓓 楊曉露 茍小軍
(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藥劑科,上海市 201900,E-mail:caoshan-33@163.com)
目的 分析中成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對該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發(fā)生的266例中成藥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jié)果 266例患者中,2010年發(fā)生29例,2011年34例,2012年54例,2013年53例,2014年96例。男性94例,女 172例;年齡最大96歲,最小5個月;所用中成藥涉及93個品種,其中20種為注射劑型,63種為口服劑型,10種為外用制劑;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居首位,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損害及其他;不良反應類型為一般的133例,嚴重的3例,新的、一般的125例,新的、嚴重的5例。結(jié)論 臨床用藥應嚴格掌握適應證,以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臨床用藥安全,促進合理用藥。
中成藥;不良反應;臨床分析
《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收載的中藥材、飲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等共計2 598種,新增440種[1]。中成藥新品種不斷開發(fā)和應用,臨床上中成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隨之增加。本文對266例中成藥不良反應病例資料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報至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并且經(jīng)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分析后認定為中成藥不良反應的266份病例資料。
1.2 方法 分析各年度中成藥不良反應比例、患者年齡分布、藥物品種、不良反應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其臨床表現(xiàn)、不良反應類型等。
2.1 各年度中成藥不良反應比例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全院共上報藥物不良反應1 220例,其中中成藥不良反應266例。2010年29例(10.90%),2011年34例(12.78%),2012年54例(20.30%),2013年53例(19.92%),2014年96例(36.09%)。
2.2 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 在266例中成藥不良反應患者中,男94例(35.34%),女172例(64.66%),年齡最大96歲,最小5個月。266例患者性別、年齡分布見表1。
表1 266例患者性別、年齡構成
2.3 給藥途徑及藥品種類 266例患者中,所用中成藥涉及93個品種,其中20種為注射劑型,病例為165例(62.03%);63種為口服劑型,病例為84例(31.58%,膠囊劑47例、顆粒劑15例、丸劑11例、片劑7例、口服液4例);10種為外用制劑,病例為17例(6.39%)。導致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藥制劑,不良反應達156例次。最常見的是喜炎平注射液占17.29%,其次為痰熱清注射液占13.91%,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常見藥品種類
2.4 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其臨床表現(xiàn) 266例不良反應患者中,臨床表現(xiàn)累及各系統(tǒng)-器官共315例次,表現(xiàn)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居首位,共121例次,主要表現(xiàn)為各種類型的藥疹;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損害64例次,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其他還涉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全身反應、五官、肌肉骨骼、呼吸系統(tǒng)、肝腎、泌尿生殖系統(tǒng)損害等,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其臨床表現(xiàn)
注:*部分不良反應病例涉及多種器官系統(tǒng)損害。
2.5 不良反應類型 參照國家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中的有關標準,將藥物不良反應分為:一般的;嚴重的;新的、一般的;新的、嚴重的[2]。266例患者中,一般的不良反應133例占50.00%,嚴重的3例占1.13%,新的、一般的125例占46.99%,新的、嚴重的5例占1.88%。
隨著國家對中醫(yī)藥的重視以及對中醫(yī)藥事業(yè)投入的增加,中成藥制劑新品種、新劑型不斷開發(fā)。我院自2009年開始監(jiān)測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并上報至國家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目前我院中成藥在臨床中應用日趨廣泛,由其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也逐漸增多。
3.1 中成藥不良反應逐年增多 本文結(jié)果顯示,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有關中成藥不良反應呈上升趨勢,由2010年29例(10.90%),上升至2014年96例(36.09%)。
3.2 不良反應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266例中成藥不良反應患者中,男性女性之比為1 ∶1.83,女性多于男性,原因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分析。小于10歲和大于50歲的患者占70.68%,提示年齡與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有關系,老人、小兒的藥物代謝過程緩慢[3-4],會導致藥物半衰期延長,從而引起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加。因此,臨床對老年人及兒童用藥要酌情慎用或減量應用。
3.3 藥品種類與不良反應 266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中,由中藥注射劑導致的患者165例(62.03%),占大多數(shù);口服劑型的患者84例(31.58%);外用制劑患者17例(6.39%)。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可能的原因有:(1)中藥材質(zhì)量參差不齊:注射劑的質(zhì)量與中藥材的質(zhì)量密切相關,中藥材的品種繁多,且炮制方法存在差異,這將導致使用混亂,從而引起不良后果。(2)特殊的理化性質(zhì):中藥注射劑中含有多種蛋白質(zhì)、淀粉、樹脂類等致敏成分,一旦入血,可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當再次接觸該抗原時即發(fā)生過敏反應。(3)生產(chǎn)工藝不穩(wěn)定:目前,我國中藥注射劑的生產(chǎn)技術和工藝要求尚未標準化,不合理的生產(chǎn)工藝可能使藥品的有效成分降低,且伴隨毒性成分增加,引起不良反應[5]。此外,劑量過大、輸液時間過長、輸液速度過快及個體因素等均為中藥注射劑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原因。本文結(jié)果顯示,我院喜炎平注射液和痰熱清注射液發(fā)生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多,藥劑科同事還針對該兩種藥物進行專項點評并發(fā)表過相關文章[6-7]。臨床上為了避免、減少該兩種藥物與其他藥物配伍而發(fā)生不良反應,應采取單獨輸液,并于前一種藥物輸液結(jié)束后靜滴生理鹽水50 ml后再使用,以減少多種藥物相互作用。
3.4 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 從表3可以看出,中成藥引起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呈多樣性,幾乎累及所有器官和(或)系統(tǒng),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和消化系統(tǒng)為多見,這可能與其臨床表現(xiàn)易于觀察和判斷有關。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與其特有的微粒增加和藥物特殊性有關聯(lián)。目前我國使用的中藥注射劑多數(shù)為小容量規(guī)格,《中國藥典》對于小容量中藥注射劑中的微粒未見的要求,而在靜脈滴注時常需要大量使用小容量注射液,導致中成藥注射劑在溶解或稀釋時,液體內(nèi)的微粒積累增多或由于稀釋過程中外界環(huán)境產(chǎn)生各種變化引起微粒增多,造成患者局部血管堵塞、靜脈炎、水腫及過敏反應[8]。口服劑型由于經(jīng)過消化道的消化吸收,不良反應多表現(xiàn)為腹部脹氣、惡心、嘔吐、腹痛等消化系統(tǒng)損害癥狀[9]。
3.5 不良反應類型 266例中成藥不良反應患者中,一般的不良反應133例占 50.00%,嚴重的3例占1.13%,新的、一般的125例占46.99%,新的、嚴重的5例占1.88%。涉及93個藥物品種,其中有40種藥物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一項中未見有明確標注(大多數(shù)為口服/外用制劑)。目前大多數(shù)的中成藥說明書對不良反應的描述過于簡單,部分藥品標注為尚不明確,這可能誤導用藥者,認為中成藥沒有不良反應,從而造成藥物濫用,導致不良反應事件頻發(fā),因此,做好中成藥上市前的藥理毒理分析和藥物試驗,是減少新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關鍵[10]。
總之,臨床用藥應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辨證施治,嚴格掌握患者用藥的適應證;用藥前詢問患者過敏史;嚴格控制劑量,不超劑量使用;靜脈給藥時注意臨床配伍方法;加強用藥過程中的監(jiān)護;一旦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及時上報國家不良反應監(jiān)測系統(tǒng),采取預防措施以有效減少中成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臨床用藥安全。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J].齊魯藥事,2004,23(1):5-7.
[3] 高 萍.從藥物代謝動力學談老年人用藥特點及其合理用藥[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5):1 294-1 295.
[4] 董玲玲.兒童用藥特點及用藥注意事項淺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14):1 859-1 860.
[5] 謝紫薇.696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9,21(4):323-325.
[6] 曲 虹.痰熱清注射液引起的多系統(tǒng)損害1例[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3,22(12):687.
[7] 曲 虹,楊曉露,夏 云,等.我院2011-2013年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藥房,2014,25(47):4 485-4 487.
[8] 周書萍,王小梅.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22):25.
[9] 閻 敏,李新中,尹 桃.81例口服中成藥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7):1 360-1 361.
[10]秦慶芳,陸衛(wèi)英,譚柳英,等.2010-2012年1 237例中成藥致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4(3):262-264.
曹姍(1985~),女,碩士,初級藥師,研究方向:臨床藥學。
夏云(1970~),女,碩士,副主任藥師,研究方向:臨床藥學,E-mail:xuzhiyang1998@126.com。
R 969.3
A
0253-4304(2016)09-1315-03
10.11675/j.issn.0253-4304.2016.09.38
2016-03-07
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