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多方面問題亟待修復
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放棄了漁獵活動,開始從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從而就把自己的命運與土地聯(lián)系起來。有跡象表明,人類最初的幾大文明消失的原因在于他們不懂得或不能應付農業(yè)生產活動導致的土壤惡化問題。
而在我們的時代,隨著近幾十年作物日益高產對土壤養(yǎng)分的掠奪、化肥過量、不均衡施用等不良的農業(yè)生產行為造成土壤惡化問題日益凸顯。事實上,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農民層面,大家均認識到當前制約生產的主要問題是土壤的問題。2013年國土資源部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67.35%的耕地為中低等田,這為我國耕地不樂觀的態(tài)勢下了判決。各方的研究數據以及北京新禾豐近年來對全國土壤的調查更是顯示,我國耕地土壤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土壤養(yǎng)分方面,蔬菜區(qū)域存在大量元素養(yǎng)分尤其是磷、鉀養(yǎng)分富集的問題;全國耕地中量元素,尤其是鈣、硫的虧缺嚴重,且缺乏面積還在進一步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缺鎂嚴重,東北、河南、內蒙等地區(qū)缺硫嚴重,東南沿海地區(qū)缺鈣嚴重。另外,全國土壤微量元素的缺乏面積與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相比,面積仍然較大,尤其是有效鋅的缺乏面積比例由90年代的51.5%上升到2002年的65.8%,有效鐵的缺乏面積由90年代的5%上升到2002年的24.4%。
土壤酸堿度方面,據中國農業(yè)大學張福鎖團隊研究顯示,全國主要農田耕層土壤pH值下降幅度為0.13-0.8,平均下降了約0.5個單位。
土壤鹽漬化、結構方面,由于灌溉不當與施肥不合理的原因,大棚和溫室栽培模式下,高達28%以上的土壤的鹽分高于臨界值600μS/cm,多數作物在這種鹽分條件下生長均會受阻,設施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情況亦十分嚴峻。而據北京新禾豐對北方設施栽培的調查顯示,上千個樣本近90%的比例顯示,設施栽培土壤存在次生鹽漬化、板結、青苔甚至紅苔等問題。
土壤污染方面,據2014年4月17日由國土資源部環(huán)境保護部發(fā)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耕地的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huán)芳烴。據估計,我國耕地土壤的重金屬污染面積大概在16.67%左右,約占我國耕地總量的1/ 6。其中鎘是當前我國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最主要元素,污染發(fā)生概率高達25.2%。
在我國耕地本身基礎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加之多年來片面追求單產對土壤的掠奪,不合理施肥對土壤的傷害,以及農資產品、工業(yè)及生活廢棄物等對土壤的污染,我國耕地已經到了必須要改良的地步。北京新禾豐從成立之初就開始對全國耕地土壤予以持續(xù)的關注,這十多年來,在各地應用多種措施針對各種土壤問題進行土壤的改良與修復,針對不同的土壤問題也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希望更多的耕地能得以改良,共同為祖國農業(yè)美好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陳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