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童玲
?
山東德州:消費主體老齡化制約農村電商發(fā)展
□《中國農資》記者童玲
近幾年,農村電商被炒得火熱,很多電商巨頭也紛紛開展了“下鄉(xiāng)刷墻”活動。但是開展情況具體如何呢?記者帶著這個疑問,于春節(jié)期間來到了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qū)徽王鎮(zhèn)任家村和王集村展開了調查。
當地地處魯西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近些年這兩個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或在市里安家,種地的主體主要是50歲以上的老人,平均一位老人要管理10畝左右土地。任莊村61歲的村民張德貴介紹說:“我的兩個兒子都在德州市里做生意,他們的土地平時由我們老兩口照看,只有收獲季節(jié)他們才會回來收割。”
當被問及平時是否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購買農資產品時,張德貴說他從未從網上購買過農資,一是因為年歲大了,擺弄不了電腦;二是網費太貴了,一年要700多元,平時老兩口都用不上,只有孩子回來時才用,一年交好幾百塊錢網費不值得;三是,網上的東西并不一定比集市購買的便宜,去年十一,孩子們回來看到他們買的裝玉米的袋子,就在網上查了查,只有購買到一定數量才包郵,價格也不便宜,而且還要等好幾天。
經過深入交流,王集村青年村民楊文亮也對記者說出了自己對農村網購的看法:“農村網購要發(fā)展還需要一段時間,一是多數農民年齡偏大,操作電腦不方便;二是,農民對網絡的認知要轉變,尤其是農資產品,提供者要敢于在網上賣,需求者要敢于從網上買;三是假貨追責問題,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不等同于衣物,資金大,檢驗周期長,只有用了才知道是否管用,所以老百姓喜歡從熟人手里買東西,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誰也不好意思賣假貨給你?!?/p>
上述情況在當地不在少數。所以說,農村消費主體是制約農村電商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而作為尚未被完全開發(fā)的電商半荒地,農村市場雖然被賦予了太多的期望,但要想真正深入到農村市場,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