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汝松,倪兆林,洪艷麗,劉紅雁,王樹坤,吳 強
(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2009-2014年云南省玉溪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
楊汝松,倪兆林,洪艷麗,劉紅雁,王樹坤,吳 強
(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目的]對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例流行病學和病原學分析,為手足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對2009-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等手足口病監(jiān)測數據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結果]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流行呈現周期性趨勢,高發(fā)區(qū)域呈片狀分布,各縣/區(qū)中心城區(qū)高發(fā),郊區(qū)及城區(qū)結合部報告病例較少?;颊呷臧l(fā)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7月份和11月至次年1月,呈雙峰型分布;發(fā)病年齡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發(fā)生了5次優(yōu)勢病原體的更替,在普通病例中EV71型和CoxAl6型手足口病所占比例分別為43.01%和41.71%,但EV71型手足口病在死亡病例及重癥病例中所占比例分別為100%和85.13%,而其他腸道病毒和CoxAl6型分別占重癥病例的7.81%和7.06%。[結論]玉溪市手足口病控制需要根據其流行規(guī)律和病原譜的變化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并對EV71型進行更加深入的亞型和流行病學研究,為制定預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據。
手足口??;流行病學;人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人腸道病毒71(human enterovirus 71,EV 71)、柯薩奇病毒A 16(Coxsackievirus A16,CA 16)等20多種人腸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血清型引起的全球性幼兒和兒童常見傳染病,是亞太地區(qū)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1-2]。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3],少數患者可并發(fā)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并可發(fā)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fā)病,但能夠傳播病毒[4]。作者通過對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學和病原學回顧性分析,以發(fā)現其流行的特征和規(guī)律,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據。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2009-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tǒng)及玉溪手足口病病原學監(jiān)測資料,人口數據資料來自2009-2014年玉溪統(tǒng)計年鑒。
1.2 診斷標準和暴發(fā)疫情定義
按照國家衛(wèi)生部下發(fā)《手足口病診治指南(2009版)》進行[5]診斷。暴發(fā)疫情是指一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等集體單位發(fā)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個自然村/居委會發(fā)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1.3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7.0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率或構成比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發(fā)病概況
2009-2014年玉溪市累計報告手足口病46,445例,其中重癥881例,死亡7例,年平均發(fā)病率為340.48/10萬,位居法定報告?zhèn)魅静〉谝晃弧?009-2014年間手足口病發(fā)病率、重癥率和死亡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96.55,P<0.05;χ2=341.53,P<0.01;χ2=135.15,P<0.01),詳見表1。2.2 玉溪市手足口流行病學特征
2.2.1 時間分布
2009-2014年全年均有病例報告,發(fā)病呈上升趨勢,每年流行趨勢基本相同,總體呈雙峰流行。2009-2012年呈下降趨勢,2013-2014年呈上升趨勢,2014年手足口疫情發(fā)病呈現5年來的最高峰,發(fā)病主要集中在4-7月份和11月份至次年1月,發(fā)病高峰集中在4-6月份,且發(fā)病高峰呈提前趨勢,呈現夏季和冬季手足口病高發(fā),春秋季流行強度減弱,見圖1,2。
2.2.2 地區(qū)分布
將手足口病發(fā)病率由低到高分為4個區(qū)間:0~200/10 萬、200/10萬~400/10 萬、400/10萬~600/10 萬、600/10 萬以上,全市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病例報告,高發(fā)區(qū)域呈片狀分布特點,即高發(fā)鄉(xiāng)鎮(zhèn)地域都是相連的。年均發(fā)病率較高的區(qū)域集中在氣溫最高的元江縣澧江鎮(zhèn)、甘莊街道,流動人口聚集的通??h納古鎮(zhèn)、新平縣嘎灑鎮(zhèn)和玉溪市中心紅塔區(qū),見圖3。
表1 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病例報告情況
圖1 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發(fā)病情況
圖2 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各月分布圖
圖3 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發(fā)病地區(qū)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2.3.1 年齡、性別分布
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發(fā)病人群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占手足口病例總數的90.77%,2009-2014年各年分別占90.6%、89.8%、90.0%、92.8%、92.4%和90.6%。男性兒童發(fā)病高于女性兒童,男性占57.9%,女性占42.1%,性別比為1.37∶1。
2.2.3.2 職業(yè)分布
2009-2014年歷年散居和幼托兒童發(fā)病人數之和均占年度報告病例數的90%以上,其中散居兒童發(fā)病人數最多占發(fā)病總人數的69.4%,其次為托幼兒童占發(fā)病總數的24.4%。散居兒童、托幼兒童、學生和其他職業(yè)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6.85,P<0.01)。
2.2.4 暴發(fā)疫情
2009-2014年以來,共發(fā)生暴發(fā)疫情43起,報告病例數682例。2009-2014年分別報告手足口暴發(fā)疫情2起、4起、3起、9起、4起和21起;暴發(fā)疫情主要集中于托幼機構和學校,占暴發(fā)起數的58.14%。發(fā)病總數的66.86%;發(fā)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3-6月和9-12月。
2.2.5 重癥和死亡病例
2009-2014年玉溪市累計報告881例重癥病例,死亡7例。每年都有重癥病例報告,死亡病例均為2009年報告病例。881例重癥病例中,散居兒童704例,幼托兒童166例,學生11例,最小年齡0.25歲,最大年齡11.8歲,年齡中位數為2.25歲,男女性別比為1.38∶1。實驗室確診病例269例,病原為EV71型229份,CoxAl6型19份,其他腸道病毒21份。7例死亡病例中,散居兒童6例,幼托兒童1例,最小年齡為1歲,最大年齡為2.83歲,年齡中位數為1.51歲,男女性別比為1∶2.5,實驗室確診病例6例,均為EV71型。重癥病例從發(fā)病至診斷時間為1~5 d,中位數1.7 d。7例死亡病例病情進展較快,2例為2天,3例為3天,1例為4天,1例為7天。
2.3 病原學監(jiān)測情況
2009-2014年共檢測手足口病標本3563份,陽性標本1663份,總體陽性率為46.67%。其中EV71型陽性832份(50.03%),CoxAl6型陽性598份(35.96%),其他腸道病毒233份(14.05%),混合感染5份(0.03%)。2009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病原譜主要以EV71型腸道病毒為主,占90.06%;2010年EV71型和CoxA16型陽性率分別為50.43%和45.23%;2011-2012年,EV71型成為優(yōu)勢病原體,同時偶有其他腸道病毒和混合感染;2013年以其他腸道病毒為主;2014年以CoxA16型為主,其次為EV71型和其他腸道病毒。
EV71型和CoxAl6型在普通手足口病病例中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均占42%左右,但EV71型占死亡病例的100%和重癥病例的85.13%,而其他腸道病毒和CoxAl6型分別占重癥病例的7.81%和7.06%。重癥病例與普通病例陽性構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4.09,P<0.01);死亡病例與普通病例陽性構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90,P<0.05),詳見表2。
表2 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病原學構成情況 n(%)
3.1 玉溪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手足口病自2008年納入國家法定傳染病以來[5],全國報告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云南省發(fā)病率水平與全國相當[6-8]。玉溪市2009-2014年手足口病呈現發(fā)病率高、重癥病例比例高、死亡率低的特點,即玉溪市發(fā)病率、暴發(fā)疫情起數、重癥病例比例高于全國和省內外平均水平[2,6-10],居于云南省前列,而病死率低于全省[8],且死亡病例僅發(fā)生于2009年,從2010年后未發(fā)生死亡病例。究其原因,一是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容易實現,不僅經糞-口傳播,也可經空氣或接觸等傳染途徑傳播,在人群密集場所一旦有病例或隱性感染者出現,容易發(fā)生聚集性病例[11];二是可能其轄區(qū)內人口密集程度高,幼托機構數量多,且人口流動頻繁,為手足口病聚集暴發(fā)創(chuàng)造了有利環(huán)境;第三可能與其醫(yī)療水平處于省內前列,報告意識更強有關。另外,玉溪市手足口病重癥病例比例高、死率低,可能與玉溪市制定針對性措施以及市疾控機構和醫(yī)療單位密切配合有關。
3.2 玉溪市手足口病流行趨勢
玉溪市手足口病常年均有病例報告,時間分布呈“雙峰”形,發(fā)病主要集中在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即現夏季和冬季手足口病高發(fā),春秋季流行強度減弱,有別于我國北方省份春夏季有1個疫情高峰,南方省份春夏季或秋季有2個疫情高峰的發(fā)病特點[2]。2009-2014年玉溪市手足口病發(fā)病呈現周期性變化,與孫軍玲等人[3]研究報道結果一致;男性病例高于女性,以散居兒童為主,90.77%的病例為5歲及以下兒童,略高于其他省份人群分布[4];發(fā)病呈區(qū)域片狀分布,氣溫高、流動人口聚集、市中心地區(qū)發(fā)病率高,不同地區(qū)發(fā)病強度不同,呈現明顯的地區(qū)差異,與全國的情況相似[6],可能與各地氣候因素、社會經濟、衛(wèi)生狀況、人口流動等因素有關[12]。手足口病主要由EV71和CoxAl6引起,其他腸道病毒檢出較少,引起玉溪市年重癥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主要為EV71(85.13%),與國內其他報道一致[13-14]。經歷了2009年以EV71型為主,2010年EV71型和CoxA16型陽性比相接近;2011-2012年以EV71型為主,2013年以其他腸道病毒為主;2014年以CoxA16型為主的優(yōu)勢病原體的更替。玉溪市死亡病例均發(fā)生在2009年,且該年手足口病EV71型占90.06%,印證了EV71感染手足口病病例臨床癥狀重、容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而導致重癥和死亡[15]。
3.3 玉溪市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及對策建議
玉溪市手足口病呈現發(fā)病率高、重癥病例多的特點,尤其是2009年發(fā)生死亡病例之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視,除根據《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發(fā)疫情處置工作規(guī)范》和《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開展工作外,還嚴格按照“政府領導、防治結合、部門協(xié)作、公眾參與”的原則防控手足口病。首先,針對2009年發(fā)生了7例死亡病例的情況,衛(wèi)生行政部門規(guī)定縣級以下醫(yī)療機構負責手足口病例的識別、轉診,縣級醫(yī)院負責轄區(qū)內輕癥手足口病例的診治和重癥病例的識別、轉診,市級醫(yī)院負責重癥病例的診治;要求疾控機構和醫(yī)療單位密切配合,疾控機構必須及時向醫(yī)療單位反饋手足口病病原監(jiān)測信息,提供實驗室支持,使醫(yī)生用藥具有針對性,從而杜絕了死亡病例的再次發(fā)生。其次,開展手足口病高發(fā)的危險因素調查,發(fā)現看護者為非農民職業(yè)是手足口病的保護因素,兒童與患兒接觸史是兒童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16],凸顯出農村地區(qū)針對患兒的隔離顯得尤為重要的特征。對此,一是衛(wèi)生行政部門要求醫(yī)院確實履行預檢分診制度,合理劃分手足口病門診和病房,做好院內感控工作;二是小學校和托幼機構認真開展晨檢工作,發(fā)現疑似病例后要求家長及時對患兒做好居家隔離,不帶患兒到公共場所和拒絕同村兒童的來訪;三是充分發(fā)揮鄉(xiāng)村醫(yī)生在公共衛(wèi)生服務均等化中的職能作用,做好轄區(qū)患兒的隨訪,指導家長及時對患兒的衣物、玩具等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同時督促家長做好隔離工作,做到醫(yī)院和居家的有效隔離。再次,針對玉溪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暴發(fā)疫情多的現狀,及時開展風險評估工作,提出風險管理建議,規(guī)范積極性病例和暴發(fā)疫情的處置,有效控制暴發(fā)規(guī)模和二代病例。
雖然玉溪市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一定經驗,特別是在早期發(fā)現重癥病例降低死亡方面,但在全市疫情流行強度和聚集性病例控制方面仍待提高。鑒于造成手足口病流行與暴發(fā)因素的復雜性,要根據玉溪市手足口病的流行規(guī)律和病原譜的變化情況,不斷完善和提出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并對EV71型進行更加深入的亞基因型和流行病學研究,為制定預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 CHEN SC,CHANG HL,YAN TR,et al.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J].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2007,77(1):188-191.
[2] 任 敏,張 凱.2008-2010年我國手足口病發(fā)病特點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1,27(8):568-570,589.
[3] 孫軍玲,張 靜.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9):973-976.
[4] 陳 茜,董曉春,孫美玲,等.2013-2014年天津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5,30(6):463-46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衛(wèi)生部關于將手足口病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的通知[EB/OL].(2008-05-02)[2013-03-16].http://www.moh.gov.cn/jkj/s3577/200805/1a8bb3668 b7d4540afb0531dfcef978d.shtml.2008.
[6] 肖革新,胡躍華,于石成,等.2008-2011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2,27(12):932-936.
[7] 曹 洋,洪志恒,金連梅,等.2011-2012年全國手足口病疫情監(jiān)測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3,28(12):975-980.
[8] 寸建萍,尹 潔,姜黎黎,等.2008年至2014年云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6(11):47-50.
[9] 林 燕,王榮華,戚艷波,等.2008-2013年云南省手足口病暴發(fā)疫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4,29(10):791-793.
[10] 謝忠杭,蔡少健,林英英,等.2010-201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3,28(10):839-843.
[11] MAO Q,WANG Y,YAO X,et al.Coxsackievirus A16: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vaccine[J].Hum vaccin Immunother,2014,10(2):360-367.
[12] 曾立華,任 敏,趙培利,等.手足口病與氣候關系的探討和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1,25(3):227-229.
[13] FAN X,JIANG J,LIU Y,et al.Detection of human enterovirus 71 and Coxsackievirus A16 in an outbreak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Henan Province,China in 2009[J].Virus Genes,2013,46(1):1-9.
[14] LIU W,WU S,XIONG Y,et al.Co-circulation and genomic recombination of coxsackievirus A16 and enterovirus 71 during a large outbreak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Central China[J].Plos One,2014,9(4):96051.
[15] CHEN SP,HUANG YC,LI WC,et al.Comparison of clinical fearures between coxsackievirus A2 and enterovirus 71 during the entewovirus outbreak in Taiwan,2008:a children’s hospital experience[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10,43(2):196-199.
[16] 馬 躍,尹 潔,蔣 立,等.云南省手足口病高發(fā)地區(qū)發(fā)病的危險因素調查[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3,40(10):1820-1822.
(本文編輯:謝碧鈺)
Study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Yuxi during 2009-2014
YANG Ru-song,NI Zhao-lin,HONG Yan-li,LIU Hong-yan,WANG Shu-kun,WU Qiang
(Yuxi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YuxiYunnan6531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Et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in Yuxi from 2009 to 2014,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FMD. Methods Descriptively and epidemiologicaliy studied HFMD surveillance data to “Chines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rveillance I1nformation System Report” from 2009 to 2014. Results From 2009 to 2014,it indicated a cyclical incidence trend of HFMD in Yuxi. The high HFMD incidence area distributed as flakiness.High morbidity was in the central cities or counties,and less was in suburbs urban area. Morbidity was throughout the year. Peak time concentrated from April to July,and November to next January. Most cases were under 5 years old. Enterovirus 71(EV71)and Coxsackie virus A16(CoxAl6)were 43.01% and 4171% respectively in common cases. EV71 was(100%and 85.13%)respectively in death and severe cases. Other EV71 and CoxAl6 were 781% and 7.06%in severe cases. Conclusions HFMD control need according to the popular rule and the changes of pathogens spectrum,and the targeted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subtypes of EV71 type should be more in-depth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hand-foot-mouth disease,epidemiology,EV71,CoxAl6
2016-01-14
10.3969/j.issn.1003-2800.2016.03.014
玉溪市衛(wèi)生局科研項目(2012-70)
楊汝松(1976-),男,云南江川人,本科,主管醫(yī)師,主要從事傳染病預防控制方面的研究。
吳 強(1968-),男,云南通海人,碩士,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傳染病預防控制方面的研究。
R183.3
A
1003-2800(2016)03-0177-04
?疾病控制與防治?